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 保罗·安德鲁(Paul Andreu)

巴黎当地时间2018年10月11日周四,法国建筑大师保罗·安德鲁(Paul Andreu)突然去世,享年80岁,该消息是由法兰西学院于周五发出的。据悉10月8日晚,保罗·安德鲁还参加了蓬皮杜艺术中心为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Tadao Ando)回顾展举行的晚宴。据外媒报道,当晚他看起来有些虚弱,面对记者时也显得十分疲惫。

▲ 蓬皮杜艺术中心举办的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Tadao Ando)回顾展现场

▲ 保罗·安德鲁(Paul Andreu)去世前最后一次公开露面。10月8日,蓬皮杜艺术中心举办的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Tadao Ando)回顾展VIP预展开幕现场,6位建筑大师合影(从左至右):多米尼克·佩罗(Dominique Perrault)克里斯蒂安·德·波宗巴克(Christian de Potzamparc)、安藤忠雄(Tadao Ando)、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保罗·安德鲁(Paul Andreu)、让·努维尔(Jean Nouvel)

1

关于保罗·安德鲁

保罗·安德鲁(Paul Andreu),法国建筑师设计师,1938年7月10日出生于法国波尔多市附近的冈戴昂(Caudéran),1961年毕业于法国高等工科学校(Ecole Polytechnique,1961年)、1963年毕业于法国道桥学院(Ecole Nationale des Pontset Chaussees),1968年毕业于巴黎美术学院(Ecole des Beaux-Arts Paris)。

▲ 保罗·安德鲁(Paul Andreu), ©Hannah Assouline

1967年,年仅29岁的安德鲁就设计了巴黎戴高乐机场候机楼,也被称为鲁瓦西机场(Roissy)。他30岁时获得国家建筑师文凭,以后一直在巴黎机场公司工作。从此,作为巴黎机场公司的首席建筑师,他设计了尼斯、雅加达、开罗、上海、关西等国际机场。他旅行,同时让他的设计遍布世界。巴黎、大阪、卡萨布兰卡、劳德代尔堡、阿布扎比、浦东、埃及、伊朗、印尼、菲律宾,他是机场建筑专家。

他的代表作包括与人合作的法国巴黎“新凯旋门”拉德方斯的大拱门(theGrande Archeat La Défense,作为 Johann Ottovon Spreckelsen的助手)、日本大阪海洋博物馆、英法海底隧道法方终点站、天安门广场西侧的中国国家大剧院等。很可能他是世界上作品出入人数最多的建筑师之一他曾获得法国国家建筑师大奖(1977),阿卡汗建筑奖(1995)、以及由国际建筑科学院授予的水晶球大奖(2006)等。

▲ 保罗·安德鲁设计的戴高乐机场候机楼

▲ 保罗·安德鲁设计的法国新地标建筑,巴黎新凯旋门

他秉承了现代主义的理性设计原则,在建筑与环境,建筑的象征性,建筑形体塑造和光线的巧妙运用上 显示出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其作品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曾荣获许多国际建筑大奖。安德鲁在中国最有名的项目是饱受争议的中国国家大剧院、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广州新体育馆等。安德鲁还是中国重庆市城市规划顾问。

▲ 保罗·安德鲁设计的上海东方艺术中心

▲ 保罗·安德鲁设计的中国国家大剧院

2

最成功的机场建筑师之一,永不止步的青年艺术家 

保罗·安德鲁出生在现代主义萌芽期,见证了现代主义盛行期,绽放在现代主义沉默期。60年代,西方建筑界开始对“现代主义”建筑盛行现象进行了反思,开始排斥这种没有地域性民族性的纯工业化的“国际式”风格建筑,法国建筑界兴起了“新现代主义”,反对将现代建筑设计为缺乏人情味的巨大机器,而要在其中加入历史、乡土、个性和人情。 保罗·安德鲁成为这股思潮的中坚力量之一。

See the source image

▲ 保罗·安德鲁(Paul Andreu)

保罗·安德鲁在“新现代主义”思潮下,诞生了诸多代表性作品,比如他在上世纪80年代参与设计、建造了法国新现代主义建筑的标杆之作——拉德芳斯大拱门(新凯旋门)。不过他造得最多的还是机场,在戴高乐机场之后,他在尼斯、雅加达、开罗、大坂等地设计了30多个机场。那些机场都鲜明地体现出新现代主义的建筑风格,即一方面采用现代的材料、结构和施工技术,另一方面又重视建筑物的精神性意义。

▲ 埃及开罗机场,Aéroport du Caire, Égypte, 1986

▲ 阿布扎比国际机场,Aéroport d'Abu Dhabi, Émirats Arabes Unis, 1982

▲ 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机场,Aéroport de Dar Es-Salaam, Tanzanie, 1984

除此之外,保罗·安德鲁还主张建筑应走向未来:“我不反对创新,但是对于形式大于内容的‘创新’,我并不认同!我认为创新应当来源于建筑师深层次的情感,对于某种适应当地情况的美好建筑的渴望,而不仅仅是只是做出一个有着前人没有做出的形式的建筑。而这种渴望要有建筑师自身的责任和追求,也要有对于周围环境的情感。”他对“新现代主义”的坚持和忠诚,使他当之无愧未来派建筑大师,同时,“新现代主义”也给他带来了无尽的荣誉。

▲ 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机场, 1977-1985

▲ 大阪海洋博物馆,Musée maritime d'Osaka, Japon, 2000

▲ 乔治·卢卡斯叙事艺术博物馆方案,Musée d'art narratif Georges Lucas États-Unis, 2014

作为一名在建筑届蜚声中外的艺术家,他的创造力却不仅局限于建筑。除了建筑设计,他也被称为“诗人”建筑师。15 岁的时候保罗·安德鲁就迷恋上了王尔德、兰波和魏尔伦,后来他常常会在建筑设计方案写下几句诗歌,读给一起开会的伙伴们。

▲ 保罗·安德鲁(Paul Andreu)

60 岁时,保罗·安德鲁开始写书除了建筑作品《国家大剧院》外,尤其喜欢写小说,曾经在设计和修建国家大剧院期间写过《房子 》和《 记忆群岛 》这两本小说。在写作的世界里,安德鲁更愿意当一位任性的诗人,看似随意地丢放着许多零碎片段,偶尔泛起点点微光,会映照在某一位陌生朋友的生活中。

在我写的故事里,所有的人物都没有名字,全部用 ‘ 我 ’ ‘ 他 ’ 或 ‘ 她 ’ 来代替,而故事都发生在没有名字的城市或乡村。我总是希望体现某种共性,想让读到文字的人更能亲近这份共鸣,这里也许会有他们的故事

▲ “ 纸间诗语 ”个展开幕现场,《保罗·安德鲁建筑回忆录》新书发布,他为观众签书

72岁时,保罗·安德鲁迷上了绘画。当你问他: “ 画画对你意味着什么呢? ” 他会特别坚定地说: “ 什么都不是。 ” 有点令人惊讶,但他的语气中并不带有一丝轻屑。“ 我没有想用画画来表达一个完整故事或一种特殊寓意,是感受到自己的某一种情感变化,仅此而已。其实,我很清楚,像我这样 72 岁才开始画画,永远也比不上 15 岁学艺的画家,但是我愿意在绘画中传达我 50 年的目光,50 年来对于空间的关注。”

▲ 保罗·安德鲁(Paul Andreu)个人绘画作品展“纸间诗语”展览现场

2011年他在上海举办了第一个展览(Elisabethde Brabant画廊):“探索 - 保罗·安德鲁个人艺术展”(Explorations,une sélection d'œuvres du pliquées)。而在去年,保罗·安德鲁带着新的画作,在北京艺术 8 举办了个人绘画作品展—— “ 纸间诗语 ” ,同时发表了他的新书《保罗·安德鲁建筑回忆录》。

▲ 在艺术8的工作室,左起:旅法艺术家、摄影家高波,艺术8创始人佳玥,建筑大师、艺术家保罗·安德鲁

他用很宽的画具把丙烯一笔涂抹在纸上,逐渐描述出重复的曲线、斜线,靠纸张的叠加和形变来产生效果。拍摄时他就站在自己的画作前,如水流的缓波一般,依旧谦逊且温和。而透过相机镜头看到的保罗·安德鲁,胸中有丘壑,眼底有风霜,每一次的凝视,像是要让摄影镜片破碎。

▲ 保罗·安德鲁(Paul Andreu)个人绘画作品展“纸间诗语”展览现场

其实,保罗·安德鲁开始尝试绘画的时间并不长,正如他对“凤凰艺术”记者所言:“我是一个78岁的青年艺术家。”他认为,为了找到真理和奥秘,需要找到孩童天真的感觉,在绘画时,他喜欢以童年的感觉去创作,同时他也一直探索着多种表现技法。在被问及从建筑手稿到绘画创作的变化时,保罗·安德鲁向“凤凰艺术”记者坦诚道:

当我不再用手画画时,另一种无法预知的感情会流露出来。当我画一个手稿的时候,我会大致清楚是一个什么样子,什么时候会结束。但是,当我们绘画的时候,可以表达我心里面深切期望的东西。

▲  艺术家保罗·安德鲁的戴高乐机场设计手稿

▲  艺术家保罗·安德鲁的绘画作品

建筑设计、写作与绘画,虽然写作与绘画更为相近一点,但建筑毕竟看起来相去甚远。保罗·安德鲁如何能在这三者当中寻找到自己的表达,为什么想要用写作与绘画去表达自己呢?

正如保罗·安德鲁所描述的那样,建筑设计、写作与绘画他们都是同源,滋生于同一棵创造的大树,是以不同形状生长着的枝桠。“ 他们作为艺术创作的出发点和被创造的顺序,其实是一致的。只不过理性思维居多,是一个团队共同完成的项目,但画画就不一样,完全是我一个人独立进行,可能用十天甚至十小时就会完成一幅画。”

▲ Collages Calque noir,16-12-24(2),Acrylique sur papier, 纸上丙烯,100x65cm

▲ Graphit gris,16-05-17(2), Acrylique sur papier,纸上丙烯,61x46cm

▲ Graphits rouge,16-06-04(1),Acrylique sur papier, 纸上丙烯,61x46cm

在保罗·安德鲁看来,人不应该被形式所束缚。我们的生活不只是一种形式,我们的表达也应该有很多种形式。在这些不同的形式中间,看似有所不同,但是通过探索,依然能够找到合适的自我表达方式。

3

一代人永恒的精神回忆

人们介绍保罗·安德鲁的时候都会说,他是法国国宝级建筑大师。近 50 年来,经由这位法国波尔多人之手,设计出的建筑群遍布世界各地,巴黎新凯旋门、法国戴高乐机场、日本大阪海事博物馆、阿联酋迪拜机场、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中国国家大剧院……当然伴随着声誉而来的也有不断的争议。

1967年,29岁还未拿到国家建筑师文凭的保罗·安德鲁参与设计了巴黎的标志性建筑——戴高乐机场的改建。当时欧洲航空业正迅猛发展,但是机场的流线设计并不理想,所以,解决如何能够让乘客顺利到达登机口的问题成了迫在眉睫的难题。

▲ 保罗·安德鲁设计的戴高乐机场候机楼

就是这样一个“毛头小子”,在所有方案都遭到否决的情况下,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计。他发现了传统机场的人车交通系统,和物流系统存在的诟病,并通过自己的分析、归纳、总结,设计出一套全新的人流流线布置方案,而且重新诠释了机场内部的空间感受,轰动了当时的建筑界。然而,意外的是,2003年5月,他的成名作—戴高乐机场一节过道的屋顶突然塌陷,造成了4人死亡。作为设计师的保罗·安德鲁立即成了舆论追踪的焦点人物。虽然最后事故原因查明并非设计方案的问题,但是社会舆论也给保罗·安德鲁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2007年,中国国家大剧院的落成万众瞩目。保罗·安德鲁在中国国家大剧院竞标时,虽然在36家国际设计单位和44个方案中最终胜出,但在项目开工时,两院院士及108名知名建筑师、规划师及工程师,分别联名上书中央请求撤消安得鲁设计的国家大剧院方案。这种压力不是一般的建筑师可以承受的。虽然最后依然采纳了保罗·安德鲁的设计方案,但是国家大剧院也成了中国建筑史上最有争议的设计之一。

▲ 保罗·安德鲁设计的中国国家大剧院

 国家大剧院这个项目与我以往的作品都不同,对我来说是一个剧变。我所做的建筑设计大多是以机场为代表,原则上来说,都位于市郊;而其他项目,如巴黎的拉德劳斯大拱门、英法海底隧道终点站,不是在大自然中,就是在城市边缘或者新区,但是国家大剧院坐落在城市中心,伴有如此强大的历史背景,在处理周遭环境和城市风景的联系上,自然不容易。

他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大剧院与北京这座城市的关系,也曾有过一个 “ 保护公共空间 ” 乌托邦式的愿望,但最终还是决定去建造一座城市岛屿,孑然一身,却不拒人千里之外。

▲ 中国国家大剧院. 1999-2007. ©Paul Maurer

在地图上,故宫四周都有护城河,而国家大剧院的这片人工湖,俯瞰像是护城河汇流点,在河流的尽头就是这个岛屿了。随着这片流动的湖水,你进入这座城市岛屿,音乐响起,剧院的画幅在眼前温柔地铺展开来。而且,国家大剧院建筑屋面呈现出半椭圆形,像是从城市中浮现出来,更似在天空下微微凸起。

纵观伟大的建筑,贝律铭的金字塔,古斯塔夫·埃菲尔的巴黎铁塔,在设计之初都被大众认为是无用且难看的建筑,但现在看来,都已成为地标性的建筑,代表的是一个地域的精神寓意。

▲ 保罗·安德鲁设计的中国国家大剧院内部

▲ 保罗·安德鲁设计的上海东方艺术中心

▲ 保罗·安德鲁设计的济南文化中心

保罗·安德鲁曾被任命为浙江大学建筑系的名誉院长,在与中国学生长期接触的过程中总结了一些独到而又深刻的见解。他说:

▲ 保罗·安德鲁

我希望现在年轻的学生能够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要一味的去跟随目前的建筑潮流,而是能够仔细观察身边,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建筑;同时我不希望学生过多的使用电脑,那会束缚住他们的思维能力;同时我希望在初期,学生们能够不要考虑太多关于形式的问题,而是能够专注地做好建筑本身。

清华大学教授、工学博士、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吴耀东曾评价他说:“碰撞与融合在他的心里。他的建筑、文字、绘画是自发从内心流淌出来的结果。浑然一体。无章、无节、无题、无始、无终。”

那个年代的建筑大师渐渐离我们远去,留下建筑这个永恒的精神回忆。建筑的存在就是建筑师的灵魂所在地,来共同追忆一代大师的建筑魂,愿逝者安息。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特别致谢摄影师Paul Maurer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