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纷杂中的共振——2016年度盘点 

2016年艺术纷杂,哪些展览与观念彼此共振?

怀旧、新时代,双位共生,又争议四起

艺术、政治、经济、生活方式

还有“人”自己

究竟在被怎样共同谈论?

1

1

不断被提起的90年代

导言

在过去的一年中,艺术家、策展人、理论家等活跃或曾活跃于中国当代艺术圈中的人们逐渐自觉或不自觉地意识到,自八五新潮的回顾后,以及对于八九大展这一承上但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启下的重要艺术节点外,九十年代,这一野草丛生但又意味着中国当代艺术,甚至整个文化圈快速发展,并进入国际与市场领域的腾飞阶段,在2016年被大家不断提起。

为何是九零年代?或二零零零年前的泛“九零”年代?

90年代的当代艺术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史的重要性不必多说,如野草一般强劲又蓬勃生长的艺术家们从八十年代单纯地学习西方,到慢慢开始实验与先锋的道路,在当代艺术于21世纪初获得“正常化”以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张力。九十年代真正有价值的“实验性展览”并不是强调艺术语言的实验性,而是探索如何将当代艺术“正常化”的实验性,即如何将当代艺术真正地融入现实生活与社会环境中,而不是小众的、孤立的社会状态;但在同时,艺术家创作的风格与脉络却不再以对抗集体的宏大叙述为主,而是转为艺术个体性的发展。

2

中国当代艺术的环境在90年代变得更多面,由许多比较复杂的事件所组成,但从人文、政治、社会环境来看,中国的当代艺术可以说是处在一种被压制着、地下的状态,整个艺术环境扮演着多重角色。在国内根本找不到任何一处公共展示的空间、画廊、艺术机构或是美术馆的情况下,出现了艺术家为了表达个人的艺术实践,相聚办展而意外被破关闭的现象。但在同时,文化产业与商业机构却在不断成立、涌现。

部分成立于90年代的文化机构,2016年是:

97年何香凝美术馆成立20周年

香格纳画廊成立20周年

德云社成立20周年

上海艺术博览会成立20周年

97香港回归20周年

凤凰卫视成立20周年

万维网诞生25周年

...

理解一个时代的艺术与文化,应该是经济先行,而非美学。一九八九年起的经济仍旧疲软,全国两千多个县政府中,有差不多一半财政入不敷出,将近200万县政府干部的工资发不出来。1991年年底,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全国企业实现利润下降67%,亏损总额已高达310亿元。重工业的大本营沈阳,已经有三成工人无所事事。而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有12万公务人员辞职下海,1000多万公务人员停薪留职。这也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士大夫从商”。从中国古代文人的“学而优则仕”,到人们开始迷惘“读圣贤书所为何事”。反观艺术圈,进入千禧年的最后一个十年,艺术圈中最为明显的一个印象即为“好像艺术家们都普遍开始有钱了”。如果说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是观念的改革:尼采、叔本华、萨特等哲学家与著作传入国内,同时劳森伯格等西方大家入华办展,影响了一代人的思想与艺术模式;那90年代则是市场的改革与高速发展,自此,艺术商业化最为激进的年代正式开启。

3

▲ 画册《劳生柏作品国际巡回展》,展开:27.6 x 44.5 cm,折叠:27.6 x 22.2 cm

同时,1990年起,费大为、郑胜天、高名潞、侯瀚如在海外策划了一系列中国当代艺术展,与这些中国批评家向国外推介中国当代艺术的举动相对应的是,一些西方的策展人开始来中国寻找符合他们口味的中国当代艺术,如1993年威尼斯双年展的策展人奥利瓦就邀请了13位中国艺术家参展。一些西方策展人通过展览按照他们的需求,通过可以夸大意识形态的方式来塑造“中国”,中国的前卫艺术似乎在逃离国内的困境之后,又进入了西方的“话语圈套”与经济裹挟。

4

▲ 1992广州双年展现场

在邓小平南巡不久,中国的批评家们开始尝试将当代艺术与市场结合,于1992年筹划了颇具规模的“广州双年展”。从这个展览开始,中国当代艺术走向市场的步伐越迈越大。一年之后,政治波普和玩世现实主义这两种受市场青睐的艺术风格在香港汉雅轩举办的“后89”展览上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也吸引了西方藏家的跟进,从1993年开始,“中国热”开始在西方持续升温。 

1994年4月,一盒名叫《校园民谣Ⅰ》(1983-1993)的盒带由大地唱片公司发行。从这张专辑可以看出,在刚刚过去的压力引发反抗的历史经验面前,年轻人的激情在某种程度上被引导为对于男女情感与校园思绪的抒发。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从红或者硬的音乐感受变为个体情绪,中国大陆的校园民谣,以真诚与纯洁为标志,给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留下了青春的、安全的、忧伤的与单纯的证明与印迹。与此同时,曾经年轻的艺术家们在创作中也同样从集体叙事中转为诗意或极其不诗意地描述个人在这个时代的感受。

5

▲ 校园民谣封面

他们用惴惴不安的眼神打望着社会青年T恤衫上的“一无所有”、“我是流氓我怕谁”,忐忑间没认清道,一不小心踏进了大学,听到了罗大佑、李宗盛、齐秦、赵传……颇为欣慰,好歹是国语听的懂啊,于是回家教训刚从游戏机房回来听鸟语的初中儿子,却不知道迈克尔·杰克逊、麦当娜的卡带正在悄悄占据着大学生的录音机。再没有谁能垄断娱乐市场的话语权了,市场开始走上了细分的不归路——咱们各玩个的。

这种“各玩个的”同样体现在艺术的创作中。从身份的含义到经济变革的冲击,是我们时代的主题,也是上世纪90年代所经历的格调与感受。在艺术领域,当代艺术家们从“八九大展”亢奋的、原始又朴素的集体群嗨中渐渐转变为到个体的创作与发展。地上地下的艺术生态与聚会仍然不少,但艺术家的创作更加偏向于个体经验与感受的发展,同时在作品呈现中艺术感逐渐增强,从当年的“乱拳”渐渐变为有了些“套路”。除了在80年代持续保持实践的本土艺术家,圈内出现了更多国外回来的艺术家与理论家。可以说这些艺术家在艺术的语言及观念性上,为中国的当代艺术注入很多个案的“艺术催化剂”。当时在跨过一股艺术高热的阶段后,这些艺术家更多渴望的是去实现自己的艺术作品,这正与国内90年代的处境形成一种“交流”的关系——信息的不断进出与被吸收。以至于影响着当时很多的年轻艺术家开始进入自我的艺术实践,让自己的艺术创作发声,而并非停滞于一种艺术状态的对抗。同时,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实验艺术在小部分艺术家那里持续发展,保持着独立的姿态。相较于上世纪80年代,他们的作品想要展出或者发表显得更加困难。

6

▲ 89现代艺术大展现场

1990年代变成了历史,或许让人感觉有些遥远也有些突然,然而这个重温的浪潮,已经在一种令人赞赏的严谨态度下,被打上了历史的烙印。黄专曾说“当代何以成史”,而九十年代这段当代文化的创作高峰期“遗迹”重新被翻找拨寻,究竟为何?在近两年来,尤其以今年为最,当代中国的回顾性文献展、实物展及相关学术研讨会等呈井喷式出现,似乎突然之间中国在经历了当代艺术短短二三十多年后,在最早的一辈艺术家与理论家们仍然掌握着绝对话语权的如今,渐渐在接纳新一代的同时,开始回顾、反思与定性这一阶段的中国当代艺术史。

而这种回顾、反思与定性,其意义也许在于给当下一个启示、一个反思,让如今爆发的青年艺术与“多元”艺术回归某种规律与主线;是否也可以认为,在某种程度上经济体制或政治度或个体身份感受在这两个时代产生了“共振”,使得人们在上层建筑中不自觉地去寻找过去的经验与温暖;再或者这些话语权的掌控者认为到了立山头、为自己盖棺论定的时间节点。

 关于展览的展览:90年代当代艺术的展示

关键词:正常化

《关于展览的展览:90年代的当代艺术展示》于6月26日在北京OCAT研究中心隆重举办,本次展览聚焦于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展览问题”,包括当代艺术展的目的、组织、条件和面对的挑战,并回顾与梳理了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与方案。展览还包括了一场展览中的展览《取缔》,通过“再展示”12个历史展览之一的空间和内容,反思90年代实验性展览的组织者、艺术家和观众的互动。众多亲历且见证了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大咖们悉数到场。

7

8

9

▲ 展览现场

从全球到地方:王功新、林天苗与90年代

中国实验艺术基地——藏酷

关键词:行为

于90年代中期从纽约回到北京开始艺术创作的王功新、林天苗夫妇,是中国90年代实验艺术先行者中不可不提到的。这不仅是因为他们作为艺术家在报房胡同12号凿开的那口可以看见布鲁克林天空的干井和从床铺中央刺出的缠绕着白棉线球的两万根针,还因为他们在2000年初在北京三里屯创办的“藏酷新媒体艺术空间”为正处于爆发式生长的中国实验艺术提供了一个可发展的环境和土壤。

10

▲ 藏酷新媒体艺术空间(顾德新作品)

11

12

▲ 旧时藏酷

温普林中国前卫艺术档案之八〇九〇年代

关键词:行为

展览以“温普林中国前卫艺术档案之八〇九〇年代”为题,展示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温普林以影像的方式相对详尽地纪录了许多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不可忽视的展览、艺术现象以及艺术家创作现场的文献资料。此次,随着这些被尘封的档案的开启——虽然温普林介绍本次展出的仅仅只有其文献档案的十分之一——但足以使部分被忽略的或被误读的艺术史实逐一浮出水面,而它们也将为未来艺术史研究提供更详尽的素材和更多的切入点。

13

14

15

▲ 展览现场

EARLY WORKS

关键词:尝试

《Early Works...》展览于元典美术馆举办。本次展览展出九位艺术家八十-九十年代作品,每一件参展作品及其背后故事,都与艺术家的艺术成长历程乃至今天的创作有着非常深刻的关联;每一件参展作品背后的故事将是展览《Early Works...》讨论的重点。九个艺术家,九组作品,九个个案的讨论与梳理,將留下宝贵的艺术研究文献资料。

16

17

18

▲ 展览现场

后感性·恐惧与意志

关键词:感性

“后感性”是以1999年邱志杰和吴美纯策划的“异形与妄想”展览为起始的一场持续了10多年的中国本土实验艺术实践。此次展览分为作品和文献两个部分,展出了投身“后感性”的艺术家的创作,可以窥见他们以巨大热情投入的思考、讨论及行动。展览还邀请了近期活跃的、在创作理念和行动上与“后感性”艺术思考较为接近的一些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参展,以呈现一个开放的和不断地被定义的“后感性”。

19

20

21

▲ 展览现场

Holzwege-香格纳画廊西岸新空间开幕展

关键词:探索

香格纳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史最直接的参与者与见证者,其二十年间不断探索的经历正如同林中纵横叠加的众多路径,而持续发声的态势与秉持的初衷为香格纳独辟蹊径并延续至今。本次展览既是香格纳对过去二十年“探路”的总结,也昭示着“在途”过程中新的起始而这快速与国际接轨的二十年,所带来的不只是来自西方的经验,也有中西、新旧文化间产生的摩擦与冲突。

22

23

24

▲ 展览现场

《20》

关键词:轨迹

上海复星艺术中心与香格纳画廊推出了群展“20”,系复星首个面向公众的特别群展。以20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20件作品,回顾了香格纳画廊20年来伴随中国当代艺术成长的轨迹。

25

26

27

▲ 展览现场

中国行为艺术三十年文献展

关键词:定性

1986 年,中国大陆第一例公开发表并当即造成社会影响的行为艺术作品《观念 21》在北京大学实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争议。在此之前,也陆续有很多行为艺术活动零星展开。30 年后,朱青生与贾方舟、段君等人选取这个时间节点,举办“中国行为艺术三十年文献展”,对这个学术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28

29

30

▲ 展览现场

段君新书交流会

《20世纪90年代北京东村行为艺术》

关键词:行为

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后,一批前卫艺术家在北京东村创作的行为艺术,占据了中国当代艺术史的一席之地,其中最知名的作品是《为无名山增高一米》,但东村行为艺术远不止这一件,他们还创作了多件具有强度和含有观念的作品,最大的特点是以赤身裸体的形式表达他们对生存的切身感受。本书讲述东村行为艺术的发展概况,在此基础之上,对东村的具体作品和整体面貌进行理论层面的分析,并结合中国当代艺术自85美术新潮以来的演进,推论东村行为艺术的意义。本书配以近百幅由几位著名摄影师当年拍摄的东村行为艺术现场和东村生活环境的照片,全景展现大约二十年前东村前卫艺术家的创作和生活。

31

32

33

▲ 展览现场


凤凰艺术 独家盘点  撰文 王家北  责编 dbk)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eyj@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