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6月18日,艺术家苏新平2016年最新个展《地平线——苏新平作品展》于北京馆舍會空間举办,本次展览由艺术批评家舒可文策划。展览题目来源于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里亚诺的小说《地平线》,本次展出的作品上至1989年,下至2016年,不论是从作品的主题、内容及创作年代都无不应和着展览主题“地平线”,从各个维度表现出艺术家对于人生和自己艺术追求的思考。凤凰艺术专访此次展览艺术家苏新平与策展人舒可文,并为您带来最新的展览报道与评论。

image002

image003

▲ 开幕现场

“我们家门口有一棵树,记事起我就会每天爬到树上看风景。远处什么也没有,就是地平线,就是荒原,我从小就对荒原感兴趣,除了天就是地,没有人嘛,只有天上的云,乌云翻滚的那种感觉让人迷恋到一塌糊涂。”                                                                                                                 

                                                                                                      ------苏新平

image004

image005

image006

image007

▲ 开幕现场

当人们谈到地平线时,第一映入脑海的应是广阔的三维空间最终在极远端归为二维直线的景象,在这毫无阻挡、好像可以包容天地的视线中,观者的内心从近处慢慢飘向了无穷远与无穷高的灵性高台,又渐渐回归自身,以自我体验天地,又最终以天地映照自身。地平线代表着风景,代表着观察,也代表了距离。作为艺术家的苏新平不断地追寻着地平线的尽头,却又时刻警醒地保持着与之的距离,他愿意在近处观察、体验这些或平平淡淡或光怪陆离的风景,却对于完全融入敬而远之。这种游离的观察者特性始终伴随着苏新平的人生与艺术历程。

image008

▲《宁静的小镇之一》 50cm×67cm 石版画 1989

image009

▲《宁静的小镇之二》 52cm×69cm 石版画 1991

image010

▲《宁静的小镇之三》 51cm×67.5cm 石版画 1991

image011

▲《宁静的小镇之五》 54cm×69cm 石版画 1991

苏新平的风景并不是“你在桥上看风景,别人在窗中看你”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自身完全融入的风景,而是如看一幅画读一本书一样,在交会的同时时刻保持着自身的独立性与游离性。从他的生活经验来说,不论是从人烟稀少的集宁来到城市中,还是从野战军到军艺到天津美院,抑或是天津美院毕业后回到家乡却又来到北京中央美院,从木刻改读石板专业,甚至到之后大获名利时主动脱离了固有的商业体制与风格化的创作模式,苏新平始终保持着与周边环境的距离感,以及追求未知事物的好奇心。他将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区别的很透彻,每一个他渐渐熟知的环境就如一处处观赏风景一样,看完了这一处,又会追寻着下一个方向,去探求更加契合自身及艺术本质的道路。这是他自己的人生道路,也是他自己的风景。

image012

▲《宁静的小镇之七》 52×71cm 石版画 1992

本次展览中,《宁静的小镇》系列与《屋里屋外》充分地显示了苏新平对于“风景”的态度。小镇很宁静,天空很美,却带着莫名的死寂。现实的描写对象,艺术家却用着超现实的表现手法。这种扑面而来的张力不断地在提醒着观者你所看到的美好景象并不是真的,就如水中花镜中月一般,可望却不可及。这些石版画仿佛旧时的黑白默片一样,静静地流淌,却与现实的距离愈来愈远,似乎昭示着苏新平就如长河外的一位观者,见证并记录着众生在苦海中浮沉前行,却默然无语。

image013

▲《屋里屋外》 50.5×62cm 石版画 1990

对于莫里亚诺来说,“地平线”代表着他对于时间的思考:生活该把时间及时间的流逝变成什么?(徐和瑾)。在他的笔下,博斯曼斯常常会想到自己曾经过往的片段,可能是一张张风景,也可能是一张张脸,以及短暂的相遇。对他来说,这些片段永远是一个谜,却又不断地出现在他自身的记忆长河中,最终变为可见却不可触的地平线,“他会不断对它们提出问题,但永远不会解答”。

image014

▲《 无题3号》 220×400cm(110×80cm×10)纸本色粉 2015

image015

▲《 表情-2》 56×56cm×19 纸本、木炭条 2014

“片段”对于苏新平也是一个重要的创作主题。许多深藏在他脑海中的片段不断地在影响他自身创作的道路:曾经沉迷于听姐姐讲鬼故事却又害怕得做噩梦的片段经历使得他本能地模糊了梦境与现实的距离,游离于人群与环境之外;中枪后狂奔两百米的黄羊使得他“打开电视机就会不由自主的寻找野生动物节目”,并创作了许多关于牛、羊、马的作品。除此之外,苏新平对于碎片、片段的表现方式也是多样的,有趣的是,本次展览中《表情》与《肖像》等人像作品是由碎片组成一幅整体的画像,而《网中之羊》系列等动物画像作品则是用交叉纵横的铁网表现出分隔图像的特点,从而以另一个方式将画像碎片化。

image016

▲《 网中之羊之一》 58×43cm 石版画 1992

image017

▲《 网中之羊之二》 58×43cm 石版画 1992

在苏新平的艺术中,个人时间与历史时间的关系不仅体现为内在与外在的抗争,还体现为现在时间中的“我”与过去时间中“我”的循环往复的对话,这种对话赋予苏新平艺术显著的实验特性(黄专)。以现代科学的角度来讲,人类是生活在四维世界的三维生物,我们沿着“时间”这一维度不断前行,不会逆行,也不会变速,而个体的一生则是由无数个时间点上的自我片段所拼凑而成。恰如本次展览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品《荒原》一样,如今的一百张片段,也许会慢慢发展为未来几百张、上千张,但始终不变的是创作的人,一幅画,就是一世人,看上去混乱的无数片段最终构成了一个整体的统一与协调,构成了苏新平自己独特的艺术与人生。

image018

▲ 《荒原》,168×1344cm 纸上铅笔 2015

对话“凤凰艺术”

image019

▲展览现场, 左起:艺术家苏新平、策展人舒可文

艺术家苏新平

Q:苏老师您最近一年的艺术探索的线索大概是什么样的?

苏新平:最近的线索其实是两个线索,一个是素描这个线索,就是去年的一个荒原那个大素描大风景素描,另外还有一个油画线索,其实它是内涵是一致的,观念是一致的,但是方法不同,一个是用铅笔素描来做作品,另外是用绘画材料做作品,但这个今天展览的空间做的这些展览的作品,主要是那张大风景,但那个大风景不是去年那个,去年那个荒原的大风景的基础之上,然后打碎然后重新拼合了另外一张,另外一节,因为这是我的一个创作的一个理念或者是也是一种方式吧,就是用原有的元素寻找其他可能性,也就是更多的可能性嘛,这张是有具像和抽象之间的一个找一个关系,其实就形而下和形而上的这个关系当中找一种可能性,你看一下前面那个作品,和今天这个作品就有巨大的不同了。另外这个展览展了一些近十年的,二十年前的,让新的观众看到我的从最初做艺术到现在的基础的线索,从最早期二十多年前的石版画,然后十年前有大肖像这样的作品,然后今天就是荒原这个风景,它是一个线索,有一个线索性。

Q:这个展览这个名字《地平线》是苏老师从莫迪亚诺小说里边取出来的,您觉得您这些跨度这么大的作品,是如何跟地平线产生独特的关联?

苏新平:地平线其实它首先是一个物理的,另外它是一个很形而上的一个概念在里面,一个眼睛看到的地平线这是我从小的就经历的,我生活的草原的环境,这是一个现实的感受,但是更多的是有社会的,有自然的,也有精神或者是其他因素的一个,地平线它其实有一个很说不清的一个概念,地平线后面是什么充满了形而上的因素在里面,当然这个地平线是策展人赋予它的一个展览的一个名称,它跟荒原什么都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在里面。

Q:作品还有艺术里都有这种地平线的概念,像您现在在美院这种体制内,您觉得这种社会问题和体制它有一个地平线的这种一个概念吗?

苏新平:就刚才我已经说到了,它除了自然的一个地平线,还有一个现实的,其实它背后它有很多意味,比如远望,就是不确定性,包括社会包括我们状态,包括我们的现实。

image020

▲ 《初升的太阳》 77×105cm 彩色木刻 1992     

Q:那件肖像2016是今年新创作的是吗?

苏新平:肖像2016是我04年就开始创作,基本上是每年画一件到两件,它不是复制,它每一件都是重新创作,它基本图像这个模式是一张脸朝上看,然后这个手在变化,这个手为什么变化呢?就是每一年我的基本的生存状态,或者是一个处境就凝聚在手的姿势上,当然那个脸是永恒的,所以它这张作品看它其实有两个情境在里面,一个是形而上的一个情境,就是一个很精神化,另一个是很现实感、形而下的一种感觉。

Q:说到现实感,像您现在会有很多行政的工作,您觉得它会对您这个艺术创作有什么影响吗?您觉得是不是这种工作压缩了您,导致您现在整个工作和艺术创作的状态就是一种很碎片化的感觉,它是有关联吗?

苏新平:因为艺术创作它每一阶段面对的问题不一样,面对的就是思考的角度有所不同,当然跟现实有关系,当然跟你的思想活动都有关系,要是再具体一点说,除了艺术思考和创作之外,这个要求有某种尝试吧,另外我在现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还在工作在体制里面在大学里面任教,担任行政职务,这些都是我,我是把这些艺术思考和这个工作思考和行为都是融在一起的,没有分离出来,但是毕竟影响了你的艺术工作的时间,这是确切的。我的生活其实现在就是处于一种碎片化的状态,另外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它本身又有信息化,也是一个碎片化的状态,所以我全因素的考虑,或者是要求,就是现在的一个基本状态面对现实,现实首先碎片化,我没有那么多时间去面对一件大作品,去制作去思考去实现,我可以有宏大的想像,但是入手就从一个局部开始,每天面对一张小素描纸,然后你长年累月的创作。比如《荒原》,它就是七八个月才实现了现在这个形态,当然它可以继续画下去,只不过是那个篇幅更大了,它是随时可以画,随时可以组合起来的作品,同时随时可以继续延伸,所以是无限的一种状态,也可以一百张拼成一张作品,也可以十张拼一件作品,当然也可以五百张一千张,它是一个无限的一种感觉吧,它有无限的这么一种延伸的可能性。

Q:您过去经常会做一些很关注社会问题,现实生活的作品,比如《干杯》这些作品,您觉得您现在的创作还是仍就关注社会问题吗,还是渐渐转到一个自身的表达?

苏新平:我的思路包括方法其实是没有太大的反复,太大的不同,只不过早期是有点直白的表达我对社会和我自己的处境,或者是现实的一个反应,比较直接。但是今天就更像我们经常说的,表达没有那么直接了,在是与不是之间这个之间来寻找可能性,无论是方法材料都是只要觉得合适我就使用。

Q:您曾经说过最初最火的那些作品其实并没有很内心的反应,您能解释一下吗?

苏新平:早期做石版其实是很本性的一种自然的释放,无论想法和语言,但后期因为看的东西太多了,在国外待的太久了,还没有把它消化,或者是对今天艺术的一种有某种误解或者是误差,所以一下把我们早期的那个知识分子那种本性的东西调动起来了,对社会对很多方面是一种质疑,或者是批判的一个态度。当然这个语言方式的转换,你刚才说那个话题主要是原方式转换,可能是有某种问题,无论是当代艺术或者我对当代艺术的一个认知和理解,它没有对和错的问题,虽然有某种误差或者误解的部分,但是我觉得核心部分还是语言的一种,语言角度和语言角度可能是不太准确,就是更多的是直白。不像今天这种可能是更多的通过自我的一种认知,然后反复的思考的最后呈现。

image021

▲《 肖像2016》 282×204cm 纸本色粉 2016    

Q:像您之前的作品如《宁静的小镇》、《网中羊》这些作品,就带有一种很死寂很那种压抑的感觉,这么多年过去了,你觉得就您自身或者整个中国的精神状态来说,这种感觉还存在吗?

苏新平:首先艺术主要是体现在语言上的一个独特性的体现,另外是你对社会的这种敏感或者是处境的这种感受。它转换成语言,这虽然是两个部分,事实上它是合在一起的,我过去首先是对艺术感兴趣,对于艺术再核心一点就是所谓创造性的这种语言感兴趣,另一点就是对社会的这种关注,因为你身在其中,你的处境让你有一种体验或者是感受,然后把它转换成语言,过去是这样的状态。在艺术追求当中,直面我在社会当中的处境,也可以转换成一个话题就是关注社会,当然这是比较表面,过去是今天同样的是,只不过每一个阶段的他这种对艺术语言的认识,或者是转换的这种方式它不同罢了,我认为不同。过去可能应该更含蓄一下,现在可能更直接一点。我觉得形态上的变化,我的艺术上我的艺术好像变化挺大,事实上在我内心在我看来我的作品背后的那种深层次的内涵没什么太大的变化,方向还是非常清楚的。

Q:您觉得您自身与社会的关系和距离是怎么样的呢?

苏新平:关注社会和表现社会表层的东西其实并不是艺术,这一定要分清楚,当然艺术它又必须有作为艺术家个体在社会上的感觉感触体验或者是处境,这个必须带入艺术当中,否则的话它是一个真空的。它两面都有,没有那个社会的这种因素转换成艺术,艺术本身也就枯燥也就乏味了,事实上也不成立,所以两个都是互相的,相辅的。

策展人舒可文

Q:舒老师您选择这个地平线作为展览的主题的理论脉络是什么,就是您觉得苏老师这些作品是如何跟地平线有一个独特的联系?

舒可文:其实苏新平,因为原来我也给他做过展览,这些其实是有他这一两年来的新作,问我也是看到他这个新作,跟他聊天的时候也会提到,比如说他的作品有一些叫风景、荒原,就是不管是叫风景,还是叫荒原,他在我们的心里头,都其实是一个空间感,而且不管是风景和荒原,在这个空间感当中,一定有地平线出现,那这里头我们用这个地平线,其实它是一个视觉的边界,或者说是一个很远的一个,就是注意力向远方,最远方的一个投射,我们投射到最远方,就是地平线了嘛。那他为什么老在他的作品名字上出现荒原,风景,我们聊天的时候也聊到,就是你在观察他20多年前,甚至30年的作品,在那个时候,他做的那些石版画,有大量是以内蒙的小镇、草原、人为题材,那这里头明显是真的有地平线的存在的,今天他这个工作和那边有什么呼应。后来我就发现比如说包括他画手,画人像,其实他,就是这种放大的语言,其他人也可以放大,可以作为一种语言,但是这种语言到底是在每一个艺术家的系统当中,可能都有不一样的意思,我觉得苏新平他其实是把人像和手的姿势,都做风景画的处理,它们不是作为一个肖像被处理,是作为一种风景。

那这种风景到底是什么?它为什么来来回回弄这些,就看到它我们这次展览上展的《荒原》(音)这个作品的时候,有一次在他工作室他看这个,他就在说在拼,然后是由这个就想到莫迪亚诺那个小说,那个《地平线》,那本小说其实处理的问题和苏新平有某一点上类似,但是苏新平我不知道他认可不认可,至少在我心里头能感受到有点相似,就是他们对时间的处理,有一些固定的形象,或者我们把它类比喻为一个固定的地平线,但是经过时间之后,是时间使一个空间状态发生了变化,就是不是说真的改造了这个空间,其实是一种心理空间,就是时间对这种空间形态,或者空间的意向发生了改变,那这个时候你对这个时间的处理,该怎么去恢复一种自然空间,和自然时间的感受。

image022

▲《 网中之羊之三》 58×43cm 石版画 1992

那么其实在今天我们知道,在这个现代这种技术和生活环境中,我们要保留一种自然的时间和自然的空间感,其实是没可能的,就是在物质上不可能,不可能了,但是作为一种文化努力,你是能看到这种努力背后的动力是什么,就是其实是对我们今天不管是生活、环境,就是生活方式,或者我们的环境改造,你是一种有距离的观察审慎,不是那种满心拥抱,但是也不是那种叫什么,非常古典主义的那种排斥,就是它确实是引入了另外一种元素在这里来比对拼接,所以我就是说苏新平老让我看到有一种意志,老想拼出一种完整的形态,但是你从他的作品当中你也能看出来,这其实只是一种努力,并不是一种乌托邦化的一种意识形态。

Q:那莫迪亚诺的《地平线》里面那个主人公寻找几十年前,他生命中出现的比如说一段记忆或者那种,苏老师他这个作品里也是很多片段状态,您觉得他是在寻找一种保持不变的感觉或感受吗?

舒可文:这个倒也不是这么精确,因为我最终想用莫迪亚诺小说的名字,其实是他那个小说,我倒不是说他的故事,他建立这个故事叙述线索,和苏新平有什么类似,这个没有。但是小说里头其实他大量的手法和他对故事的那种拆解和拼接的方式,这个让我觉得有意思,就是我刚才说他处理时间,在一种时间跨度之后很多事情,就是物也非人也非,但是它又明明就是这样,可是因为有这个时间跨度,好像又改变了什么,所以他要用各种手法去拼接,去建立一种完整的一个意向,但是他那个小说最后证明,其实这是不可能的,但是这是一种努力,是一种让自己不至于滑到自己无法控制的一种努力。

Q:您之前文章曾经谈到过精致,那您觉得作为一个对艺术家,或者对艺术作品来讲,精致它到底是起着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它是必须的吗,还是它是有着什么独特的一个意味?

舒可文:我觉得可能没法说什么是必须的,因为所有是不是必须,其实是在艺术家他自己建立的,他自己的一个系统当中去评价,而且这种精致看你怎么理解精致,因为有一些粗糙本身就是精致,所以我说的精致,其实是他的那种。整体的那种细致和纠结,就是在这种意义上的精致,其实能够被人感受到的艺术家的作品,都是精致的其实。

Q:那您现在作为策展人来说,您在策划展览的时候,大概您的依据或者根据的脉络是什么样,在选择艺术家,在选择作品的上面?

舒可文:我其实这个说不出什么,因为我并不是职业策展人,只不过是因为以前的工作,然后对艺术家的工作比较熟悉,有的时候它是作为我工作的一部分,所以要常常跟一些艺术家聊一聊天,看看他们的工作进展,听听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当中的一些问题,他们的想法,所以基本上就是如果觉得我能懂,并且我能呼应这个,那就可以做了,不是一种职业策展人去选择艺术家和作品的状态。

Q:那您觉得苏老师他从那些石版画到现在的作品,时间跨度那么大,而且风格和艺术语言上也会有一些很大的变化,那您觉得他一直追求的本质是一样的吗,还是他的关注点其实是变了的?

舒可文:我觉得不变是没可能的,但是其实就是说,对于苏新平来说我觉得他也有不变的部分。但是我说不变是不可能,指的是因为你随着你的阅历年龄思考的深入,所以他在手法上,在方式上会有特别大的变化,那这种手法和方式的变化,本身也是对他原来关注问题的一种扩大,所以他既然已经扩大了,你就没法说他没变,所以这种变和不变,我也不是说的太清楚,就是那个肯定没有偏离原来的出发点,但是你要说他跟原来的出发点有多大程度的相似度,我觉得就很难说了,因为他现在的这种,肯定要大于他当初那个出发点那个关注。

 更多展览现场大咖采访明日继续……)

关于艺术家

image023

▲ 艺术家苏新平

1960年生于内蒙古集宁市,1977年入部队服兵役,1983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毕业后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任教。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获得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个展为:2016年:“地平线-苏新品作品展”會空間,北京,中国;2015年:“有仪式的风景:苏新平作品展”,广东美术馆&风眠艺术空间,广州,中国;2014年:“苏新平:从超现实主义到自动主义”,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沈阳,中国;2009年:“北京风景”,美国亚洲文化学院,华盛顿,美国;2005 “苏新平肖像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曾参加群展:2015年:“中国8——莱茵鲁尔中国当代艺术展·概况——视野中国”,杜塞尔多夫北莱茵威斯特法伦会展中心,杜塞尔多夫,德国;2015年:“传统与革新: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人物形象”,威斯康辛大学查森美术馆,麦迪逊,美国;2014年:“未来的回归:来自中国的当代艺术展”,密歇根州立大学布罗德美术馆,东兰辛市,美国。作品曾被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艺术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美国亚洲·太平洋博物馆,美国波特兰美术馆,日本福冈美术馆,中国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等收藏。

展览信息

image024

▲ 展览海报

展览名称:地平线

艺术家:苏新平

策展人:舒可文

展览时间:2016.6.18-8.21

展览地点:馆舍会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