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10月25日下午,由深圳OCAT主办的展望个展《暂时什么都不是》在上海浦江华侨城中意文化广场盛大揭幕。2015年度选定艺术家展望为第九届“上海浦江华侨城十年公共艺术计划”同时推出两组全新作品《拓地》和《幻形》。另外,为便于观众看清作品间的脉络关系,现场还展出了展望的两件旧作《假山石》及《应形》。在当天同时开幕的还有隋建国的大型装置作品《偏离17.5度》的第九个标点的安放。

“上海浦江华侨城十年公共艺术计划”是由OCAT和上海浦江华侨城合作为上海城市项目设计的一项长期公共艺术计划,总策划人为黄专。它的基本理念是结合城市的文化定位、空间布局和人文环境,创造具有中国最高水准的公共艺术景观。该计划自2007年始启动历时8年,已成为中国持续时间最久、影响力最广的公共艺术项目,曾举办过隋建国、汪建伟、林天苗、谷文达、爱德文·斯瓦克曼、刘建华、王广义、徐震(没顶公司)、姜杰等中外当代艺术家的公共艺术展览。展望从1998年开始与OCAT携手,至今已是第四次合作,这次也是艺术家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公共艺术展览。

  

▲上海浦江华侨城外景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中雕塑实验领域的代表人物,展望的艺术有着以简单材料形态营造复杂问题的特质,他的艺术像是一场不断寻找平衡的实验游戏。展望艺术的真正起点来源于对“太湖石”的拓形,二十年来它引导展望的创作跨越多种媒介和材质,涉略广泛的人文史和自然史领域。“暂时什么都不是”是展望在描述自己创作时说的一句话,它概括的正是展望艺术的这种非确定性的实验特征。

    

▲上海浦江华侨城中意文化广场展览现场展出的展望新作《拓地》

 ▲ 展望与日本东京森美术馆馆长南条史生在新作《幻形》前合影

新闻发布会现场:

  ▲新闻发布会现场,左起:艺术家展望、上海天祥华侨城副总经理李小勇、艺术家隋建国、OCAT深圳馆艺术总监、策展人刘秀仪

第九届“上海浦江华侨城十年公共艺术计划”的新闻发布会于当天下午四点在浦江华侨城·中意国际C 栋会议厅召开,由上海天祥华侨城副总经理李小勇代表计划赞助方主持会议。延续每年这个项目新闻发布会的传统,首先请出发言的是大型个展参展艺术家展望。

 

▲艺术家展望演讲

根据策展人黄专就展望二十年艺术实践所提出的“构形”三阶段的看法,即“拓形”、“应形”、“幻形”,展望将自己最新的创作跟过去的作品以“形”串起来进行简单梳理和重新命名,在新闻发布会现场以ppt的形式给大家介绍了这些年来关于“形”的各种实验。从“复形”、“覆形”、“分形”、“碎形”、“灭形”、“心形”、“砸形”、造形”、“炸形”、“无所遁形”到“光形”等,无数次的艺术创作实践汇集成展望关于的“形”的实验场。

  ▲1994年,展望把人形给超长扭曲了,然后做成中山装的空壳,放在废墟里做个展。

  ▲1998年,展望请观众来用泥对学画时画过的石膏像进行第二次塑造,之后再翻成石膏像,再和原石膏像放在一起,今天展望把它命名为“覆形”。  

追随到展望最早期跟“形”发生关系的作品是始于1994年,就是把人给超长扭曲了,然后做成布的空壳,就是那个放在废墟里的中山裝躯壳的个展。 

1996年,展望做过一件无名作品,从未公开展出过,今天展望将其命名为“复形”,即复制。1998年,展望请观众来用泥对学画时画过的石膏像进行第二次塑造,之后再翻成石膏像,再和原石膏像放在一起,今天展望把它命名为“覆形”。之后还有“分形”的作品。


  ▲一块真正太湖石用磨光机把它完全磨成粉,让它消失,称为“灭形”。 

“碎形”就是敲一块太湖石,石头可以敲碎,然后把碎的继续敲,变的更碎,再敲,一直把四个版本都敲出来,这件作品做了很久,但是没展过。还有一件当时做完的作品,就是一块真正太湖石用磨光机把它完全磨成粉,让它消失,这个被展望称为“灭形”。 

“心形”这件作品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做出的,就是用激光笔打在展望工作室的地面,因为地面有轻微麻点,所以打到墙上以后有一种机理效果。在这件作品中,展望是憋着气是纹丝不动站着,动的图像是心脏在动,导致激光笔打在地上反射到墙上以后也跟着不断在动,变成各种各样的形状。 

  ▲2008年在长征空间展出的“第86尊圣像”,称为“砸形像”。

 2008年的这件作品,是“砸形像”,是为展望老家做的祖先像,祖上有一个中国古代圣人,他的祠堂文革时被砸了,然后展望又给他做了一个像,后来变成一个作品。这个像复制了86个,在长征空间展出时砸85个,最后剩一件不砸了,为什么呢?因为展望自己是第86代,这代又给最后塑起来了。展望也将这个作品叫“第86尊圣像”。 

接着是“造形”,是2010年在北京的今日美术馆做个展时的作品,是把大自然的下雨、海浪、还有风,这些因素集中在一个封闭的玻璃箱里,里边把石粉推进去,就是把石粉和成泥放在里边,然后通过这个大自然的因素在里边进行塑造,最后造出石头、山。当时展览叫“一小时等于一亿年”,因为这个工作一小时就能完成,但是出来的这个石头的效果是看起来像一亿年的效果。 

2011年在尤伦斯做的个展里的作品是“炸形”,是爆炸一块石头,然后用高速摄像机把它拍下来。两千分之一秒,也就是一秒钟拍两千张图片,所以在播放的时候,它速度非常慢,3分钟才播完。就爆炸是半分钟,但是播放是3分钟。所以可以很仔细的看清楚每一块碎石头是怎么诞生的。因为石头本身有形状,把它炸开,就是“炸形”。 

    砸形-展望在制作小宇宙系列,2011 

还有“砸形”,就是在这个作品的同时,展望做了一个系列小宇宙,是随便捡一块石头,然后用锤子把它砸开,砸开就不动,复制一批,就把砸开的做成亮晶晶的还原那样的一种材料。但这个动作本身是在把形剖开,跟那个“炸形”差不多是异曲同工。但区别是,“炸形”是在空中的一个三维的、六角度都能看到的东西,那么这个“砸形”是虽然是立体的,但它是在一个二纬空间里展开,它是平面的。 

2012年展望在北京做的个展叫“无所遁形”,就通常认为,我们的空气,我们空间应该是空的,但实际上当有一束光过来的时候,你会发现在这个空间当中,有很多的粉尘。展望让观众看这些粉尘,所以这个作品叫无所遁形,也是对于形的一个解读,就是你认为无形的地方实际上它有形。 

展望还准备明年做一个作品,这是“光形”,就是光柱延续无所遁形,把光柱,想象如果灰尘布满,其实它就是一个花岗岩的概念,就花岗岩这种地下的石头,其实也是一种灰尘的聚集,所以展望想把光的形状来做出来。  

▲ 拓地现场,OCAT上海,2015


▲ “展望:应形”,展览现场,长征空间,2015
 
这次展览中关于“拓形”的实验是展望把不锈钢平板拓在大地上,把地球理解为一块石头。所以《拓地》相当于拓了石头的一个局部,跟上边的露天方形对应。至于旧作《应形》的来源就是当时展望看到自己裸体在不锈钢镜面的反射镜像,他把这些图片截出来做成立体雕塑的过程。这些形让他想到了中国古代传说里的太岁,和太岁一样,这些雕塑也都是完全不确定、无法命名的东西。既不是生物也不是植物或者动物,但它又神秘地拥有生物、植物、动物的特点。从形象来看,跟展望在不锈钢反射里面拍到的内容有关。看上去它好像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但事实上又似乎并不是我们现实的生活。从2009年开始创作这批雕塑,一共四件。在具体制作的时候,展望首先会拍摄图片,在变成雕塑之前我还会用科技手段把图片的细节一一强化,所以这尊雕塑也可以看做是电脑时代的特殊雕塑,借助了电脑,眼睛才看到了更多的东西。这次在广场一角展出的《应形》创作于2014年,有这件作品作为对比,就能更清晰地区分之后运用完全不同的方法做的《幻形》作品。
 
▲ “诱惑”中山装驱壳(左),“幻形”(右)


▲ “幻形”系列,尺寸可变,展览现场,OCAT上海,2015


▲ 展望在创作《幻形》的过程中,对新型材料轻质土做成的人形雕塑进行推、拉、扯、揉、摆等非常规的雕塑再塑造

 
《幻形》是动态的,变化莫测,它不限定于具体是什么。它的灵感来源于对不锈钢太湖石反射能力的思考。在创作之初,展望曾反复琢磨探索合适的材质,最终决定运用一种类似拉面的物质来帮助表达所期望展现的艺术,经历很久才寻找到理想材质,就是身边艺术品商店卖给小孩儿玩的一种东西。虽然这种材料不好操控,但它的流动性和形状变化可以表达出很多展望想表达的东西,好像又说不清楚的这种感觉很符合他的某种心境。
 
《幻形》的具体的制作过程就是展望先站在不锈钢石前面看产生的变化,然后用3D扫描扫自己的身体,再身体变成模子,接着拿轻质土用模子扣出人型。接下来就是对人形进行破坏,不是塑造,是破坏。展望会用推、拉、揉、捏、拽等很多手法去破坏。有时甚至会脱掉衣服,腿脚全上,对自己的人形进行破坏性塑造。
 
这些创作出来的大大小小同比例的零件都是平面的,但展望想做立体的,想做出不同于别人的效果。他又试验了两个月去解决立体的问题,都没有成功,但在近乎绝望的最后一刻有了突破。他重新认识了立体的概念。什么是立体?把纸一折,就是立体,并非一定要张纸鼓起来。这个概念上的突破造就了这件作品。最后展望运用了镜面方箱,利用方箱进行转折解决了立体的问题。
 
回顾《幻形》整个制作过程,展望没有想表达任何东西,只想通过这些动作,把自己的行为破坏掉,经历了自然流露最终变成了立体空间的东西,效果达到了目的。所以这次展览对于展望而言,有过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经历,最后呈现给大家四件作品:新作《拓地》和《幻形》,旧作《太湖石》和《应形》,展望更希望大家去思考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
 

     ▲艺术家隋建国发言

第二位发言的是艺术家隋建国,据他介绍,他在50岁时开始了大型装置作品《偏离17.5度》这个项目,如果自己能够活到80岁的话,那么将会有30个点分布在上海浦江华侨城这个公共社区里。这些点与点的距离是均等的,所有立方体的表面是水平的。今年安放的是第九个点,恰逢第九届“上海浦江华侨十年公共艺术计划”,同时迎来了展望的大型个展“暂时什么都不是”。

 隋建国表示,能够每年和一些艺术家一起在这里发布概念,一起开幕,他深感荣幸,今天他又迎来了第八位艺术家展望。整个“上海浦江华侨十年公共艺术计划”一共有九位艺术家,隋建国是第一位艺术家。他觉得自己的存在就像是一个后盾,因为他的立方体就是一个方太,一个底座,它可以成为每一位艺术家在上面展示自己作品,展示自己概念的一个平台。 

     ▲OCAT深圳馆艺术总监、策展人刘秀仪发言

此次展览策划人黄专因身体抱恙未能赶来现场参加新闻发布会和开幕式,所以由OCAT深圳馆艺术总监刘秀仪代表他作了发言。

刘秀仪在讲话中谈到,“上海浦江华侨十年公共艺术计划”迄今已经是第九届,是一个长期对公共艺术进行探索的计划。谈到公共艺术,也是对公共空间的探讨,就会涉及两点:一是空间的公共性是什么?二是那个空间到底是什么? 

刘秀仪说:“展望这两个项目跟他以前作品的一些材质是呼应的,他的作品一直有关于反射或镜像的概念。展望提到《拓地》的设计是和上面那个方形大天井相呼应的。当我们说到空间时,雕塑其实是对应空间的,空间本身就是它的一部分。雕塑跟它周围会形成一个正负的空间,正空间是主要的,周边形成的负空间是次要的。正负空间,是互相交汇,互相模糊的。在展望的作品里,其实同时也反射了周边的环境。刚才展望为我们梳理呈现了整个创作历程,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形,也就是说现实是可以怎样被呈现、重现的一个状态,是一个流变的状态。所谓的一种反射,包括展望的《幻形》有自己的形象在里面,就是用自身的镜像来反射整个的空间,整个环境,是一种流变的状态,这也是现在谈到公共空间时会谈到的一种情况。其实现在公共图象都变成了公共空间,因为公共空间是一个可以规划,可以讨论,可以聚集,可以集合不同话语的地方。很多时候对某一个图象的讨论,就会掀起整个社会的讨论,可以超越物理空间。当我们在一个实际的物理空间做一个公共艺术项目时,怎么跟公众接触,或重新定义一个空间的公共性,我觉得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一个探索。包括隋建国的作品,因为空间的公共性也包括我们对坐标、方位、方向的共识。就是说当我们偏离的时候,我们怎么去重现,去认知。我们共享一个物理空间,这都是很有意思的探索,或许是一个重新反思我们身边的空间的一个思维吧。”

开幕式现场:

     ▲开幕现场  

  ▲开幕现场,浦锦街道副书记、主任张晓英致辞

  ▲开幕现场,天祥华侨城总经理陈运根致辞 

  ▲开幕现场,OCAT深圳馆艺术总监、策展人刘秀仪致辞

  ▲开幕现场,艺术家展望发言致辞

  

▲ 开幕现场嘉宾合影,左起:上海天祥华侨城董事长吴学俊、浦锦街道副主任张斌先生、浦锦街道副书记、主任张晓英女士、艺术家展望、艺术家隋建国、OCAT理事会理事长陈剑、OCAT总馆馆长栾倩、OCAT深圳馆艺术总监刘秀仪、上海天祥华侨城投资董事长乐星、华侨城(上海)置地总经理袁静平、上海天祥华侨城总经理陈运根

    ▲ 开幕现场,左起:艺术家王强、艺术家朱加、收藏家Jenny Wang、艺术家王功新、策展人翁菱、艺术家杨振中、艺术家张晓刚   

   ▲开幕现场,银川当代美术馆艺术总监谢素贞、OCAT群馆馆长栾倩、深圳华美术馆执行馆长冯峰

   ▲开幕现场,左起:艺术家王强、艺术家杨振中、艺术家朱昱、OCAT深圳馆艺术总监、策展人刘秀仪、艺术家王功新 

   ▲开幕现场,左起:艺术家张恩利、艺术家杨福东、艺术家雷本本

      ▲开幕现场,左起:艺术家向京、艺术家姜杰     ▲开幕现场,左起:艺术家周铁海、艺术家朱加

▲开幕现场,左起:东京森美术馆馆长南条史生、艺术家张晓刚、艺术家展望   

对话“凤凰艺术”:  

    ▲艺术家展望接受“凤凰艺术”采访

在开幕式结束后,“凤凰艺术”在现场对艺术家展望进行了专访。展望表示,从1998年起,他已经是第四次与华侨城进行合作了,他觉得自己作品能跟公共空间互动是种很有趣的关系,比如这次作品《拓地》就是根据周边建筑环境设计的,这件作品其实也可以理解为不锈钢石头被放大的局部。 

此次展望的另一组新作《幻形》则是他从不锈钢反射中受启发而创作的,因为不锈钢变动的流动反射镜像让他联想到一种类似于拉面的新材料,最终他在中央美术学院对面的美术用品商店找到了这种轻质土,并在这组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改变了他过去惯用的做雕塑的塑造方法。 

展望说:“要突破一种经验中的、习惯中的对艺术的概念,很难。因为当你突破时你自己都不能接受,你认为这不是艺术,所以在这当中会很痛苦。你如何去把你自己都不能接受的东西变成一个作品,这里边有一个对你自己美学观的否定,所以创造这种东西非常难,有点像赌博一样。最后我来到展场,在布置之前都没有信心。其实我对这个作品一直没有信心,直到完全把它搞完了以后,这种美学我自己才理解,我自己也才接受。在做的过程当中,其实我自己都一直在打架,内心在抗争,是旧美学与新美学的抗争。” 

回顾展望的一路走来的创作生涯,不难发现有两条并行的线索存在:一是在市场上极为成功的不锈钢假山石系列;二是他坚持不懈进行的极具挑战性的艺术实验项目。对此,展望表示:“首先这个不锈钢假山石在1995年诞生的时候,是实验性非常强的一件作品,因为当时的流行不是这种审美,是另外一种美学观念,就是怀旧的或者是粗粗的那种。这种不锈钢剖光的材料从中国的现实带来一种灵感,但这种东西当时还不进入艺术。后来大家逐渐习惯它了,而且这种东西有很多人都收藏了,它就进入了收藏商业的领域了,但它在诞生之初是非常实验的。我头三年拓石头时没有人理解我在干什么。同样,我现在的作品看起来是实验的,但如果有一天大家都接受了,它也就不实验了,那么后来逐渐的大家习惯它了,没有一件实验作品是永远实验的,都是一开始大家不理解这是干什么,然后随着时间大家慢慢接受这种美学了,于是又有新的作品出现了,这是一个很正常的一个过程。” 


展览现场:  

    ▲展望,假山石#125, 不锈钢,220X150X320CM,2007

    ▲展望,拓地,不锈钢,尺寸可变,2015

    ▲展望,拓地,不锈钢,尺寸可变,2015 

   ▲展望,应形#3,仿石材,300CMX50CMX110CM,2011年

     ▲展览现场    

     ▲展望,幻形,不锈钢板 轻质土,尺寸可变,2015

展望为2015年上海浦江华侨城十年公共艺术计划提供的两组方案是他的又一次“构形”实验,《拓地》使用了与《假山石》同样的工业材料,但却抽离了“太湖石”这个趣味主体,直接以公共空间作为拓印对象,这就使这种实验具有了公共交流的品质,而《幻形》是他以软质材料对《应形》中艺术家自己的人体形象进行的一次造型学意义上的再发现,它以各种被分解的身体和器官构造出一个新的形体世界,展望称之为对《应形》所塑之形的“再拆解”,它的结果是使他所创造出的世界处于某种抽象和具象间的混沌状态,一种“幻形”。

从“拓形”、“应形”到“幻形”,展望的创造更像是对艺术如何“模仿”世界这一古老命题的一种拓扑学意义上的演绎,它以雕塑为媒介,探讨有形物体在连续变换的条件下如何保持它不变的“构形”性质。 

艺术家简介:  

艺术家展望

展望,1962年12月14日生于北京,自幼喜爱绘画,少年时代受外祖父影响接触中国山水画。从15岁到19岁期间(1978-1981)就读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现北京艺术设计学院)特种工艺专业,学习了以中国传统工艺、艺术为主兼具各种流行艺术的课程。21岁(1983年)考取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26岁(1988年)毕业,期间接受正规(留苏)雕塑训练,三年级后进入司徒杰先生工作室,学习中国传统雕塑与西方现代雕塑。毕业后留在中央美院自由创作和教学至今。 

展望是中国当代艺术家在国际艺术界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中国雕塑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作品形式涉及雕塑、装置、摄影及多媒体等。从1995年开始制造不锈钢的《假山石》系列,成为闻名国际的重要作品并收藏于世界各地。它的原型全部来自于天然的石头,经过高难度的手工锻造而成,这项技术于2002年获得了国家专利。展望的作品是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以及伦敦大英博物馆首次收藏的中国当代雕塑品;同时也是旧金山Deyang美术馆、波士顿美术馆、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等收藏陈列的首件中国当代雕塑作品,曾参加威尼斯、上海、新加坡、广州等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三年展。 

展望作为一个具有实验精神的当代艺术家、雕塑家,一方面吸收和运用了东、西方传统与现代艺术发展的成果,同时坚持独立、持续的创作方法,以再造自然作为其创作理念,使“假山石”为代表的中国文人文化走入国际当代艺术视野。他的石头哲学体现在对现实的真假思辨上,以西方的手法,现代的材料,重新解构了东方传统;他以现代材料呈现的不锈钢山石,在文化的融合与转换中,找到了一把从传统通往当代的钥匙,其淬炼的符码破解了时代的某种内核。近年的作品集中在对观念之形的探讨中。

 展览信息:  

主办:OCAT、上海浦江华侨城支持:深圳市华侨城股份有限公司

艺术家:展望

策划:黄专

展览时间:2015年10月25日一2016年1月23日

地点:上海市闵行区浦星路800号OCAT上海浦江华侨城展区(中意文化广场)

新闻发布会时间:2015年10月25日 16:00

地点:上海市闵行区浦星路 800 号浦江华侨城·中意国际 C 栋会议厅 

开幕式时间:2015年10月25日 17:30

地点:上海市闵行区浦星路800号OCAT上海浦江华侨城展区(中意文化广场) 


(凤凰艺术 Gege、陈若轻、李尚昀 上海报道 责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