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资讯

文/雅昌 李佳丽

2020年的中华艺术宫“上海抗击疫情专题展”,一幅以超写实手法创作的主题作品,引起了观众的围观。画面中,戴着护目镜的护士眼含热泪,镜片上布满了晶莹剔透的水珠,一束光从前方照在她的脸上。

甫时,人类正共同遭遇着无形的未知的敌人——新冠疫情,逆向前行,生死未卜。观者纷纷为中国医护人员的无私无畏打动,一位观众甚至拿起纸巾为画中女护士擦起汗水。

WechatIMG154

2021年国庆前夕,这幅由靳文艺创作,感动了千万观众的绘画《抗疫天使——2020年2月9日,武汉,晴》被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永久收藏。然而,回溯来看,这并非靳文艺的主题创作第一次被国家级重要展览机构收藏。

同样是2021年国庆前夕,靳文艺的另一幅主题创作——表现伟大建党精神的巨幅油画《信仰的力量》被中共一大纪念馆永久收藏。画面中,明亮的阳光洒在两位伟人的脸上,坚毅的表情、挺拔的青松、透着包浆细腻质感的椅子、掩映在石库门光影下的《新青年》杂志……无不透露出画家坚实细腻的写实绘画功底。

两幅主题性绘画作品同时被国家重要的展览机构收藏,实属罕见。但当我们聚焦于靳文艺的绘画创作时,会发现他带给人们的“惊喜”远不止于这些。

从西南到上海,从广告创意总监到报纸视觉总监,再到美术馆长、著名画家,“试验”二字,贯穿着靳文艺的艺术生涯,也贯穿着他时至今日的人生。不惑之年,即有着数倍于同龄人的跌宕经历。“知青”、“孔雀东南飞”、“金奖得主”、“斜杠青年”,北上广深一路迁徙,他的艺术就像他的经历,跨界、多变、融和中西、“试验”不止。长期浸淫在西南民族民间文化的想象世界,一直从事自由随性抽象绘画创作的靳文艺,上述两幅作品,居然是他转身“试验”主题性写实绘画的开篇之作。

西南的“魔幻与现实”

纵观靳文艺的作品,很少看到长时间停留在某一固定的风格——从早期将立体主义视角与西南乡土文化结合,到以西南瑰丽魔幻的画面为主,再到不拘风格、流派,东西文化、技法融为一炉,从抽象表现主义到具象写实绘画,靳文艺的创作一直在不断地推倒中演进游移。

成长于云贵川三省交界的西南地区,多元民族杂居形成的独特文化如天然养料,给了靳文艺创作的土壤。从僻远乡村到现代都市上海,民间文化与城市文化巨大反差所酿肆出来的艺术密码,成为他变化风格中不变的精神内核。

油画《山涧百合》

中国的文化版图,西南是特殊的。因其地理囿限,它是中原文化传播最迟的地域,是少数民族原生文化的庇护所;许多少数民族聚居繁衍于此,他们的文化至今还保存着原始的特征,因此西南是民族民间文化的博览地。但同时,它与东南亚接壤,又是西方文化输入最早的地方,是新文化传播的策源地。

原生文化、中原文化、西方文化荟聚,使西南地区呈现出巫术、神秘、科学与人文乡土杂糅的文化特色,由此形成其魔幻、瑰丽的文化基因以及神话与现实并存的文化特质。

如此文化场域凝结成一种气息,充斥着西南的每一寸土地。这种气息,在西南地区著名的美术学府四川美院、云南艺术学院,都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当然也充塞着少年靳文艺的生活。

为了学习,初习绘画的少年靳文艺用泥巴捏塑了一个泥人半身头像,不曾想被一场大雨给冲毁了。于是他决定跟随赤脚医生由贵入川,到重庆四川美院去买石膏像。一个月内浪迹西南乡村,遍识民间风土人情,许许多多乡人讲述的诡怪传说都印在了靳文艺的脑海。

对西南民族文化理解和印象至深的,还有一次寒假与同学一同游走云贵川三省少数民族地区写生的经历。还在中专美术班读书的时候,两个少年怀揣着对画画的挚爱莽撞上路,游走在群山峻岭和彝乡苗寨之间,靠给乡民家具画花样换取食宿,一路写生作画、搜集素材,为此,奇闻趣事一路发生。

有一天,靳文艺和小伙伴在一个叫“嘎喇沟”的深山村寨头画到很晚,去找食宿时却没有一家人愿意开门接待。深夜里苦苦哀求来到一户人家,很快,村里人都跟了进来。昏暗的煤油灯下,一张张惊悚愤怒的脸,靳文艺和同学预感不对。一男子突然发声,称“这两个人”白天在村头一直画,一定是把村子的“龙脉”画走了,担心以后村寨会遭祸殃,要这两个少年负责。“当时真的慌急了,连忙解释我们俩只是画画的学生,把所有随身物品翻出来解释,好不容易才平息”。但这家主人终究没让两人留宿,那晚,靳文艺和小伙伴就只好蜷缩在牛棚干草堆里过了一夜。后来,到下一村寨才知,原来那村寨中流传着“外地陌生人挖人苦胆、抓人魂魄、破坏风水”的传说。

“这些经历和生活点滴对我的艺术风貌都有着直接的影响”。游走西南村寨,采风记事,经历种种艰险,那些独特的风景和鬼怪传奇,烙刻成了靳文艺内心深处的文化记忆,成为取之不竭的创作素材。他后来创作的系列艺术作品,即与此文化背景和经历有着至深关联。

在靳文艺的这类绘画中,西南地区那种梦幻、瑰丽的民族色彩与乡土特质成为了作品内里的精神气质。画面大多是冷色调——浓重的蓝、绚丽的紫、耀眼的红,常常看到无数张似有若无的面孔和眼睛解构重叠,交织在画面当中,仿佛原始部族正在进行一场祭天的礼拜。即便是描绘日常的农事,画面上也总是蒙着一层淡淡的如梦幻般幽远神秘的蓝。

这类作品扎根于西南民族文化的土壤,使得它具有一种闳深宏阔的民族气象、诡谲浓丽的西南气息,直取西南文化内核的凛冽疾速,并由此显现出民族民间文化的细腻丰厚与历史宽度。

内容很乡土,但在画面表现上,靳文艺的艺术语言却是国际化的。他在美国大都会美术博物馆、MOMA美术馆、英国泰特美术馆、国家美术馆整日整日地琢磨、流连,去比利时、去日本……醉心于西方当代艺术的内在逻辑和表现“密码”。于是我们看到,他的创作融立体主义的观看方式、解构主义的块面构成、中国民族民间装饰色彩的绚烂于一炉,试图用国际化的语言,诠释和演绎西南民族民间文化的精神内核,由此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不仅油画,在他的水墨实验作品中,也同样如此。这种表达方式和阐释理念使得他的画面内容既是中国的、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巧妙地跨越了东西文化的障碍——东西方观者均可探获作品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东方为魂,西方为用,在靳文艺的作品中体现得非常明显。虽然可见东西文化融为一体,但总的来说,中国西南民族的乡土气息又强有力地压过西方绘画语言表达体系的影响,而呈现出一种非常本土化的油画语言。

譬如,他画西南地区的日常农事活动,人物形象分明是西南式的——农民头上裹着的汗巾、手里拿着刚掰下的玉米棒、田地里茂密的玉米杆散发着一股闷热。但在图式上,却又分明是国际化的——精劲的油画笔触透露着现实主义的坚硬与质感;人物的夸张化处理透露出原始艺术的朴拙、厚重的笔触及粗犷的线条又有野兽派的风范。

如果说儿时的记忆对艺术的影响是不自觉的,那么,成年后对于西南民族文化的表达便是有意的追求。“油画发源于西方,无论中国油画在技法、图式上做何种创新,在西方都可以找到痕迹。唯独一样东西是西方油画体系中没有的,那就是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也根植于民间,根植于乡村。当代表现方式也好,传统油画语言也好,只要你在画面中建构起中国民族文化,我相信作品就会有独特生命力。但这种生命力是需要用世界性的语言去表达的,这样才不会在交流互鉴方面存在文化障碍”。

迷恋 “牙舟陶”

离乡多年,西南那神话的、天马行空又略带巫术意味的故土记忆,成为令靳文艺魂牵梦绕的地方。他热爱那片土地,眷恋着那个在外人看来或许意味着闭塞与落后的地方。那里是他艺术灵感积蓄生发的素材资源库,也是他在城市题材创作中游曳之后心灵休憩、补给的出口。

靳文艺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十年时间里,他每年都会抽出一段时间,专程去贵州老家平塘县的牙舟镇,跟随83岁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福高老人学习陶艺。据当地老人说,几百年前,景德镇陶艺人由于战争的原因来到贵州,与当地少数民族通婚,由此也在陶瓷中注入了西南文化。

“当地人有图腾崇拜,尤其对动物、神妖鬼怪非常感兴趣,早先烧的陶瓷都是祭祀用的,它浓缩了当地的图腾崇拜、民俗文化,再加上手作的纯朴与温度,所以做出来的东西非常有意思,这就是牙舟陶”,靳文艺介绍到。

WechatIMG115

靳文艺跟随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福高老人学习陶艺

远离故乡,给了靳文艺反刍乡土文化的机会,使得原本存于内心的朦胧感日渐清晰,并逐渐形成冷静的可视化语言。而在长久的远离中,那份朦胧感又平添一份出离带来的浪漫。如此一次又一次地深入故土,让靳文艺不断重新理解故乡,理解西南民族文化。“他不仅仅只是一个陶艺的器型。在捏塑这些东西的时候,你会与它产生情感联系,这种影响最终也会在我的绘画当中呈现出来”。

靳文艺曾创作一幅油画,源自牙舟镇的陶瓷学习经历。

一次从牙舟镇回程出发时间晚了,靳文艺独自开着车在蜿蜒幽深的乡间公路上行走。天亮时,路边随处可见去世不久的新坟上放着的崭新花圈,各种人兽造型花花绿绿的纸扎,还有牙舟陶祭祀神器。而至夜晚,大山沟里一片漆黑,前后几公里看不到一辆车,唯有车身发出的微弱灯光。靳文艺脑子里会冒出老师傅们讲述的民间传说,尤其是那些耸人听闻的鬼故事。

阴森、恐怖的气氛瘆人到极点,“连车子后座都不敢回头看,靠车子的灯光壮胆前行”。靳文艺突然明白,在这片原始林木覆盖着的山间,人们对于生命质感的珍视与渴望,对于人间以外的世界无穷的想象。他们以图腾崇拜、神话传说的方式表达自我对自然、生灵的敬畏,对“我从哪里来”这一哲学命题做着最朴素的回应。他们在想象中幻化一个鬼神的世界,用道德的力量规劝俗世的人们遵守善恶原则,也在其中安放着自己无法处理的生死情感。这就是西南,就是少数民族的精神世界。

回去后,靳文艺将这一路的经历描绘出来,没想到呈现的画面不仅未有阴森摄人之感,反而流露出如牧歌般山川悠远的意境。故乡的一草一木,早已注入到他无法出离的情感,面对那束如花的窑火,他给作品取名《梨花开放》。

“主题创作”

很难想象,一直擅长试验性极强抽象绘画风格的靳文艺,从西南民族民间文化的想象世界、自由随性的表达,“华丽转身”为分毫必究的写实主义画家,这也可以说是靳文艺逼迫自己不断创新突破的“试验”。

2020年武汉疫情期间,全国艺术家以艺抗疫,靳文艺第一次用超写实的手法创作油画《抗疫天使——2020年2月9日,武汉,晴》表现一位含泪逆行的白衣天使,从1.3万件参选作品中被选为800件作品参加上海抗击新冠疫情专题展览,感动了无数观众,一度成为网红作品,登上人民日报,随后又入选中宣部举办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武汉抗击疫情专题展览,2021年入选国家“21工程”(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专题展览),最后被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永久收藏。此外,为纪念建党百年专门创作的主题油画《信仰的力量》,被中共一大纪念馆收藏。

油画作品《抗疫天使》及多媒体油画《抗疫天使——2020年2月9日,武汉,晴》,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收藏

从抽象绘画转向主题创作,初创的两幅作品,即被两个国家重量级的公共机构收藏,当我问及主题创作有何“秘诀”时,他停顿了片刻,坚决地说:“英雄也是人”。

这句简短的话有力地解释了靳文艺主题创作感人力量的来源。《抗疫天使》描绘的是一位戴着护目镜的女护士,以超级写实的手法,表现疫情期间,医护队伍“逆行”的力量。护士眼里含泪,护目镜上布满了晶莹剔透的水珠,一束光从前方照在她的脸上,表达一种无畏前行的力量。

为了体会抗疫一线的事实状态,靳文艺长时间带着护目镜,模拟医护人员的工作场景,“我好几次都被感动流出眼泪”。作品甫一展出,便迅速成为“网红”作品,许多观众去打卡留念,甚至有观众拿着纸巾为画中的女护士擦拭眼泪。

原本严肃的主题创作陡然变成“网红”作品,让靳文艺感到惊诧,也陷入了思考。一幅主题性创作到底怎样才能打动观众?他认为,除了表现平凡人的不平凡之处,还要“共情”,要将自我的真情实感完全寄予作品之中。“作品要感动观众,首先要感动自己”。“不管是潇洒奔放的抽象表现主义还是分毫不差的具象写实,艺术家的真情才是最打动观众的东西”。

美术馆“试验”者

刘海粟美术馆副馆长,是靳文艺最为人熟知的身份。自2015年调入刘海粟美术馆,六年来,他一直分管学术、展览、典藏、新闻、文创、运营等业务。

艺术创作实践,使他对艺术作品极其敏锐,对艺术行业有深入的思考和观察,尽管这种思考和观察有时是艺术家身份的不自觉。他能从卷帙浩繁的作品中一眼识别出艺术表达最为有力的那件,也能及时把握艺术浪潮最前沿的信息,更能从深度、广度两个方面对某一艺术现象、艺术作品做深入的剖析。

因此,这段履历上,靳文艺硕果累累。刘海粟美术馆新馆开馆后连年获得国家文化部优秀展览奖;他亲自担任策展人,策划的《腾讯互联网原创艺术家推荐展》网络点击率超过3亿;纪念改革开放40年吕敬人《书艺问道》展览获文化部2018年全国10大优秀展览(上海唯一获奖);《海派绘画研究展》得到领导和专家高度肯定,其中为展览推广专门创作的手机H5视频曾一度成为学生追捧的“网红”。《海派油画大师陈钧德艺术与文献特展》成为观众和专家口中“最近几年上海最好的海派艺术展览”,有一个大学美术老师反复看了7遍,靳文艺亲自导览讲解,新华网直播最高一次人数达到56.6万人。

29陈钧德展

尽管已在刘海粟美术馆工作六年,已过不惑之年的靳文艺依旧踌躇满志。“我认为美术馆是一个引领者的角色。其引领性、前瞻性、学术性,是它与博物馆、展览馆、群艺馆、文化馆、艺术空间最大的不同。而这种引领与前瞻特别需要专业的人才才能去完成。我希望能在这个岗位上充分运用好自己的专长和所能,把刘海粟美术馆打造成一个美术行业的引领者”。

艺术家的敏感和设计师的严谨,造就了靳文艺不断“试验”的创新品格,这种个人特质推动着靳文艺对美术馆的管理,反过来,美术馆的管理又反哺着靳文艺在艺术创作方面的多维思考和创新能力。广泛的策展、研究、实践,使他相较于专职的画家,在创作面向上更为开阔,思维模式更加多元,对作品的理解角度则更为宽泛。“我在创作一幅画的时候,会考虑它的展出效果、观众的观看体验等等。其实这都是策展工作留下的‘职业病’”。于是我们看到,在《抗疫天使——2020年2月9日,武汉,晴》这幅作品中,靳文艺就采用了图像叙事结合音频叙事的模式,把央广记者现场采访的录音同时置于展览场景中,观众很容易就被带入武汉抗疫的当时场景;而在《信仰的力量》这幅主题油画中,则是直接把作品情景再现的时代背景和内容变成解读文字植入画布。

“试验的人生”

前边我们提到,“试验”一词,不仅贯穿着靳文艺的艺术创作,更贯穿着靳文艺的人生。

中学毕业后的靳文艺考上毕节师范学校,入学的时候才知道,这是全省师范学校首个艺术“试验班”,在音乐、美术、舞蹈三个专业通学一年以后,靳文艺选择了美术。当时他的老师是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罗中立的同学,在师辈艺术家的人格与艺术影响下,靳文艺暗暗下定决定从事艺术道路。读书时就和同学徒步走遍云贵川三省边界的少数民族地区写生,画了很多作品,并在县城举办个人美展,成为全地区年龄最小的美协会员(17岁)。

从毕节师范学校毕业后,靳文艺被分配在贵州大方县一个偏僻的乡村小学教书。在那里经历“知青”一般的生活。

之后靳文艺被调入大方县城的中学教书,成为全县中小学第一个专职美术教师。随后参加普通高考,考进了重庆工商大学,又是一个“试验班”——当时国家商业部决定由重庆工商大学和四川美术学院、西南师范大学联合举办一个“试验班”,解决商业美术人才奇缺的问题。

1993年靳文艺分配至贵州日报社工作,由此开始了“斜杠青年”的第二份职业——美术编辑。他曾担任《贵州日报》《贵州都市报》《贵州商报》的广告设计总监,获得过亚太国际广告奖、中国广告最高奖金奖。后来又作为“金奖得主”,在 “孔雀东南飞”的大潮中,引进到厦门市委机关报《厦门日报》工作,开始了报纸设计;在那里,他把广告设计的创新理念与报纸编辑结合在一起,大胆“试验”,把一张传统党报改造成为全国有名的创新报纸,随后被人才引进到上海《新民晚报》工作,担任美术总监11年。参与创刊、改版《东方早报》《外滩画报》《地铁报》《宁波晚报》《延安日报》等全国数十家报刊。

WechatIMG122

在报纸视觉设计行业,一路“试验”,2006年,靳文艺创办中国报刊视觉网,组织“全国报纸世界杯设计比赛”,2008年在国际新闻设计协会SND(Society of News Design)架构之下主导成立全球中文分会CSND,并担任创会主席,组织“2008北京奥运全球中文报纸创新设计比赛”,全球300余家中文大报参赛,影响甚广。

在广告设计领域,靳文艺已然名利双收。后来在报纸视觉设计领域也成为全国积极推动行业进步的几个组织者,在全国有名的《新民晚报》已做到正处级职位。不出所料的话,靳文艺的人生将在自我满足的行业赞誉中平稳度过。但“试验”二字,早已深深地刻进靳文艺的基因,他无法安于一种现状。

2009年,他“停薪留职”考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攻读艺术硕士。这又是一个“试验”——国家美术教育改革,选择全国几所美术院校特设艺术硕士研究生。“那时候其实是想回到自己最喜欢、最能让自己才能发挥的事情——艺术创作上去,就是所谓的回归初心”。行业声名簇拥之下,靳文艺从未忘记绘画,他始终清醒。

2015年,靳文艺调入刘海粟美术馆,从美术设计工作转入艺术家和策展人工作。用他的话说,“隐姓埋名,重新开始”。新的人生阶段展开,又是一次“试验”,好在聪明人触类旁通,经历格式化,驱动创作也更上一个台阶,这几年我们也看到了靳文艺在刘海粟美术馆策展方面的独辟蹊径和创造思维。

【后记】生活于上海多年,靳文艺并不避讳自己的成长经历。他谈创作,总会时不时地回到乡土记忆中,眼神里满是怅惘。在这个十里洋场间,靳文艺身上依旧保留着西南人民的淳朴、低调、厚道,他不张扬,待每个人都尽力周到。当我们结束拍摄准备离开,靳文艺坚持要把我们每一个人送到车上,挥手告别,等车子发动后,才转身离开。

在靳文艺的工作室,我们也看到许多他任职各个阶段获得的奖杯及证书。他一一为我们介绍了出处和工作中的趣事。人们能明显地感觉到,生命如何在靳文艺身上体现出一种跌宕和律动的气息,又如何地形成他今日的艺术风格和人生经验。

西南的,东方的,西方的,这些在靳文艺看来或许都不那么重要,他随心所欲,在人生过往的点滴中缓缓地积攒力量。他的绘画,是西南故土的回响,也是上海这座国际都市赋予他前卫的观念和表现力,是他的心灵在“试验”中激荡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