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教育 >教育

伴随着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应对多种思想文化冲击的同时,也面临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挑战。如何传承、保护、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提升文化自信,是需要解决的时代课题。相关部门印发的相关文件中强调,通过学校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培养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是传承、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创新的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但目前小学在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进程中还面临一些困难,这需要我们调查了解现状,分析问题,找出应对策略,进一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

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困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把握不到位。目前,小学传承教育中存在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认识理解流于表面,内涵把握不够深入的问题。由于缺乏对深刻内涵与价值的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很多时候仅停留在表面知识的传授上,未能将抽象的东西转化为学生可理解的、感兴趣的内容;另外,由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片面了解,使得学校中的传承教育成了一种“表演”,流于表面化,功利且浮躁,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文化感受和精神成长,并未对学生的思想精神起到实质性的涵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缺乏系统规划。笔者经过调查了解,目前小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普遍存在内容分散、缺乏系统规划的问题,体现在进行传承内容的选择组织时,主观性、随意性太强。具体而言,一方面,学校本身对普通学科课程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缺少计划和指导,教师进行相关教育主要凭借的是自身理解或者“照本宣科”;另外,传承内容间联系不紧密。小学教师在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主题确定、内容选择组织的过程中,缺乏系统的指导,切入点过于随意、零散,没有以某种方式把这些碎片化的文化内容整合在一起,整体文化精神的传递效果不理想。

地域资源开发利用不足,地方文化特色没有得到有效彰显。小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主要以校内教育活动为主,这种情况下,如果对外部资源没有充分利用,很容易出现“自导自演”的传承教育状态。一方面,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多,更多的时候是局限于校内进行,学校的传统文化活动没有能够“走出去”;另一方面,学校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处于孤立单一的状态,缺少外部资源的合力支持,很多小学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也没有做到“请进来”。长此以往,囿于校园内的传承活动逐渐习以为常,无法调动学生深层次的兴趣。

促进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深化发展的路径

深入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准确把握其内核,构建传承内容的完整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哲理智慧、思想精神可谓丰富多彩,所涵盖的文化要素也异彩纷呈,但有一些最基本、最核心的精神贯穿在庞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中,这些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也是小学传承教育中所依循的价值选择标准。小学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工作时,应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对学生进行道德人格、家国情怀、审美情操等方面的教育,以形成学生自强不息的立世精神、厚德载物的处世精神、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和合共生的哲学精神。

观照学生实际,建立“多位一体”的传承模式。为达成上述内容,小学传承教育需建立以学科课程教学为中心,多种相关活动和环境创设相辅助的“多位一体”的传承模式。首先,设立专门的课程,这是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多位一体”模式中的“一体”。要实现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就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一般学科课程的评价标准中。中华传统文化呈现综合、系统、全面的特点,有其内在的逻辑和价值体系,如果只是表面化的融入,学生掌握的是表象化而非整体的认识,很难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成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因此,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学校教育,关键还在于是否能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形成整体的教学结构和独立的课程。

其次,创设相关环境,通过环境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熏陶、感染、浸润学生,使之成为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重要载体。小学生对文化的最初认知往往来源于周围的环境,因此,创设德、美合一的校园环境极为关键。一方面,可以在校园建筑文化中突出中华传统文化的韵味;另一方面,班级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其环境的建设也可以凸显传统文化特色,使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亲近感,在文化精神上真实体现对学生的关怀;另外,应该坚持环境文化服务学生的原则,避免将这些外在的环境文化变为应付检查、竞争特色学校的“名片”。环境创设最重要的是鼓励学生的亲身参与,使校园处处有学生表达、创作的痕迹,可及时将学生在传统文化课程中创作的相关作品在校园中进行展示。

最后,活动是课程的延伸,也是课程认知层面的知识得以实践化的过程。学校开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活动需要与课程相结合,需要严密而周到的计划,且要与课程的主题有效结合,以富有内涵而活泼有趣的形式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感受与表达、体验与创作;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事件进行切入,关注教育契机,让生活成为教育的生动资源,避免使中华传统文化活动成为难接地气的抽象文化;同时,还要注重校内外活动的联系,促进学生把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

充分利用地方文化特色资源。地方文化资源是学校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基础文化力量,学校可挖掘和利用的地方文化资源主要包括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以及相关人力资源。

学校应具备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的意识和行动,挖掘本地文化资源辅助学校文化传承教育。物质文化资源主要是那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富含中华精神内涵的实体资源,如文化馆、纪念馆、档案馆、博物馆、民俗馆等,到这些场所观摩、研学、交流,有助于学生把掌握的表象知识转化到实践层面,丰富学生的经验。非物质文化资源即那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以技艺、经验、文字、生活方式等多种途径表达出来的乡土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资源一般凝聚在人的活动中,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体验“活”着的、与现代生活仍然联系着的文化项目来拓展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途径,引导学生沉浸于原汁原味的文化中,调动感官上的愉悦,提升精神的丰富性。如此,学校方能避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局限性,也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可实现认知与价值教育的双重教育效果。

(原标题: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困境与突围。图片及文字来源于中国文化报和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