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舞台 >戏剧

1

进入剧场,什么样的戏最能感动观众?最通俗的回答是——真、善、美兼备的戏。因为只有三者不可或缺,戏剧的艺术魅力才能以最“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直抵观众的灵府。否则,如果仅仅有真与善而无美的传递,则让人无法进入艺术欣赏的境界,观众与戏剧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隔离”感;如果仅仅有美与善,而无真的表达,则显得做作、不真诚,这样的戏就会失去“根本”,如空中楼阁;还有一种情况是有美与真而无善,那么这样的创作初衷就让人质疑,所谓的“低级红”“高级黑”本质上都属于这样的类型。分析了这么多,还是回到今天要说的剧目——由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出品,林蔚然、王人凡编剧,李伯男、韩清导演的话剧《喜相逢》上来。因为在笔者看来,这部剧很好地调度了真、善、美的元素,不仅艺术张力十足,而且真诚、自然地流淌出一种带有时尚感又承继“京味儿”传统的正能量。

一提到北京城,人们首先会想到“里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点一口钟”的皇城根儿。然而真正生活在北京的人都知道,戏谑改编的《五环之歌》里所谓的五环、六环以至于七环都不是编造,而是北京正在发展的事实。老北京有胡同、京剧、四合院,外加处处的吆喝声;新北京有高楼、大厦、立交桥,还有那芭蕾、歌剧和电影。无论是吃喝玩乐,还是衣食住行,北京的特色既鲜明又不鲜明,既摩登又不摩登,这种看似杂处的样子,正是北京最真实的样子,因为它是那么包容、那么大气。

包容且大气的北京城,吸引了无数人来到这里、爱上这里并留在这里。话剧《喜相逢》中的赵大河(朱晓鹏饰演),就是一位为追逐梦想而进京的北漂,他从一个北漂再到一个新北京人的成长经历,便是见证北京发展变化的一个“参照物”、一双看北京的“眼睛”。与赵大河相比,土生土长的北京人龙珑(明家歆饰演)则显得霸气得多,也豪迈得多。这个典型的北京“大妞儿”天生叛逆,你说她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也好,说她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也罢,总之她想干什么干什么、爱干什么干什么,看似随性挥霍,实则折射着青春少女对成长的认识以及对认同感和价值感的追求。他们俩是年轻人的代表,是拒绝躺平的青年一代。

与青年一代构成映照的是关姨、孙老师、钱大爷、李大爷等老一辈北京人的知足常乐,以及苏茜、杨斌、章小娜等中年北京人的平和。不同群体内部又有不同的类型。比如老北京人钱大爷(张万昆饰演)和同是老北京人的李大爷(陈强饰演),就是一对张力十足的对比关系。他们当中,一个话多、爱发牢骚,天天盼着自备井改造尽快落实;一个是当地的回迁户,在天通苑住了一辈子,性格相对平和。两个人对待天通苑的态度显得格外不同,所以常常抬杠,还以下棋的方式相互厮杀,然而真正离开天通苑的时候,才发现两个人对这块土地的爱是一致的。这就印证了生活中老百姓最爱说的那句俗话:“不是冤家不聚头。”

相爱相杀的生活细节一旦立在舞台上,就显得格外有趣,这一点在两位大爷身上属于显性特征,而在关姨和她不想承认但最终认可的儿媳妇章小娜身上则属于隐性特征,还有一对活宝是社区主任苏茜(孙翌琳饰演)和她的前夫杨斌(李劲峰饰演)。他们两个是相爱的一对,然而因为杨斌的贫嘴、好面子、不踏实,两个人难以继续维持婚姻关系。不过,生活中他们在离婚后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是这种联系,展现了一个好面儿的“京油子”其实有他的苦衷与无奈。比较而言,苏茜因为对杨斌的爱,她在关键时刻的巨大付出也就更加顺理成章。所以整体看舞台上的人物不但丰富,而且有对比、有层次,还有成长和转变的过程。

有一句流行语:“你为生活而奋斗的样子,最美。”这句话适用于平凡生活中的任何人,也是剧中人物的真实写照。当我们看到退了休的社区居委会原主任关姨(杨青饰演)为家家户户的困难而操碎了心,而她自己的家庭却遭遇了变故,她正承受着巨大的精神打击,你就会情不自禁地为她感动。这位只不过是一个“志愿者”身份的阿姨,朴实地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有时候虽然受到一些世俗观念的影响,但本质上是善良的、温情的、充满爱意的,她执拗的外表之下有一颗善良的心。艺术来源于生活。一个“关姨”正是对北京城大街小巷的志愿者们以及小区居委会热心人的生活提炼,这些千千万万在最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是北京城的一道又一道亮丽风景,因为他们,我们的生活更便利,市民的素质也更文明。

如果说编剧为整部剧铺就了最纯真的底色,那么导演的手法和演员的表演则是这个剧最能捕捉观众的抓手,比如那折叠式的舞台、马赛克式的灯光以及入情入理的对话与表演。这部剧的人物众多,但多而不乱,属于最接地气的群像式人物塑造。因此,每一个人物都是一个支点,他们交织在一起共同构建了一个新北京的生态网络,有人、有事、有情感,还有精神与信仰。除了前面已分析的主要人物外,孙老师(张喜前饰演)这一人物其实很耐人寻味。他既是北京人又是外地人,既是知识分子又是独居老人。他在天通苑住了20年,这种特殊身份让他的情感依托变得更加与众不同。办一个免费的书法班只是一个形式,一个人一生必然有追求特别是有精神层面的追求才是这位老人的真正内核。

总之,真、善、美的交融呈现是话剧《喜相逢》的特色,也是该剧的亮点,三者很难拆开了单说。但为了分析的需要,笔者做了3个维度的提炼——真的方面,演的是身边人身边事,反映了新老北京是一种对话也是一种同构;善的方面,说的是平凡人烦琐事,烟火人生映现了一座城市的使命担当;美的方面,小切口大主题,真挚情感塑造出立体且丰富的人物形象。平凡人的最伟大之处在于,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然而他们不卑不亢,心存善意、怀抱希望地奋斗着、努力着、坚守着,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与底色。话剧《喜相逢》中老、中、青三代之间的情感与琐事纠纷以及他们如何相处、产生的矛盾以及最后得以化解的过程,反映了新老北京人的理念变化以及对自己生长、生活环境的关心、认知和认同,侧面也反映出城市的发展、时代的变化以及祖国的日渐强大和富裕。

(原标题:话剧《喜相逢》:小人物视角下的新北京故事。文字来源中国文化报,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