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舞台 >音乐

北京日报 2021-11-15 08:25

喜欢古典音乐的乐迷,一定在《索菲的抉择》中听到了舒曼的钢琴套曲《童年即景》。怎么会听不见呢?它在电影中出现的频率那么高。

1

电影《索菲的抉择》海报

自1939年发行第一版以来,科普兰的《如何听懂音乐》影响已有七十多年。在过去的年代中,人们对包括古典音乐在内的各种音乐形式的兴趣与日俱增,听音乐的数量和质量都发生了变化。但是音乐“怎样听”“听什么”,如何听懂,这个问题始终存在。一个真正的音乐爱好者有一种从不满足的欲望,希望了解音乐的所有表现形式,无论古老的还是现代的。他们不会把对音乐的享受只限制在巴赫、贝多芬和勃拉姆斯的时期。另一方面,读者也许会觉得,已经有了对公认经典作品的认知就足够了。但是读了本书你会发现,欣赏亨德尔赋格的“问题”和欣赏欣德米特的类似作品还是有区别的。当然,它们有一种根本的相似性。

比如我们试分析一下舒曼的钢琴套曲《童年即景》,它由13首钢琴小品组成,最为大家熟知的是第七首《梦幻曲》。《索菲的抉择》没有选择《梦幻曲》,而是选择了第一首《异国和异国的人们》以及第四首《孩子的请求》。

斯丁戈租住进这栋砖红色的美丽小楼的当晚,就收到了楼上的房客索菲和内森共进晚餐的邀请。在陌生的环境里面对陌生的邻居,斯丁戈都没有想好要不要接受邀请,就窥到了内森大爆粗口责难索菲的场面。怒气冲冲的内森夺门而出,约定的共进晚餐当然也就化为泡影。不过,对斯丁戈而言,能否共进晚餐并不重要,解开笼罩在索菲和内森关系上的重重疑惑,才更重要。然而,电影并不着急告诉斯丁戈和银幕外的我们,前一秒钟还如胶似漆的一对情侣何以转瞬之间就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冲突,一个蒙太奇之后,我们看见重新回到索菲身边的内森伏在索菲的腿间痛哭不已,而索菲呢?被内森骂成“臭婊子”的索菲像母亲一样用掌心一遍遍抚触着内森的后背,继而拥他入怀。这时的背景音乐,就是舒曼《童年即景》中的第一首《异国和异国的人们》。电影用音乐暗示,索菲或者内森来自异国他乡吗?果然,索菲是内森从图书馆里“捡”回来的波兰难民,当时,正在向管理员询问埃米莉·迪金森诗集的索菲因体力不支晕倒在地。是内森的爱和精心照顾,让幸运地逃出纳粹集中营的索菲,慢慢地像玫瑰一样绽放,她怎么能不原谅内森对自己的误解和责难呢?只是,索菲的回忆要到电影的后半部才出现,所以,当索菲、内森和斯丁戈从游乐场尽兴游玩回到住处后,相拥而坐的索菲和内森又在舒曼的《童年即景》第四首《孩子的请求》中温暖彼此时,我们不由得感到疑惑:舒曼回忆童年的作品《童年即景》,怎么就成了索菲和内森修复心殇的良药?

答案就在接踵而来的索菲的三段回忆里。第一段回忆中,索菲是父亲的女儿也是父亲的秘书,总在打字机旁帮忙将父亲的口述记录下来。正因为此,索菲知道父亲是个反犹太主义者。父亲对犹太人的态度让索菲很有负罪感,可悲的是,父亲并没有因为自己对犹太人的态度而逃脱纳粹的迫害,在索菲的眼前,父亲和丈夫惨死在纳粹的枪口下。第二段回忆中,被关进集中营后,因为父亲对她的语言训练和秘书能力的训练,索菲得以脱离人间地狱集中营的营房,侥幸成为德国军官的秘书。索菲应该感谢父亲无意间教给她的那些能力吗?也许。可就在她的眼皮底下,被父亲痛恨的犹太人正在纳粹的淫威下苟延残喘、命如草芥,如此残暴的现实,让索菲生出自己也是纳粹帮凶的痛悔。第三段回忆中,漂亮的索菲怀抱女儿手牵儿子走在犹太人前往集中营的队伍中。一口流利的德语能够帮助索菲向德国军官申辩她和她的儿女并非犹太人,在那个瞬间,索菲有没有觉得一个非犹太波兰人要比犹太人幸运?听过索菲的申辩后,德国军官允许索菲在一双儿女中选择一个留在身边……她怎么会想到,留在身边的儿子最终还是难逃一死。在纳粹眼里,波兰人与犹太人一样命不足惜,这就是残暴的世界对索菲的暴击!

九死一生的索菲在她以为的人间天堂美国,在天堂里的天堂——美国的图书馆里,因为将女诗人迪金森错念成了狄更斯而被图书管理员鄙视。遭遇这个打击后,索菲紧抓住世界的手,松开了。假如没有内森相救和相助,这世上恐怕就没有《索菲的抉择》了。与内森相依为命后,索菲发现自己所爱的人患有精神疾患吗?电影没有交代。但是,总在瞬间崩溃的内森,到底让索菲承受不住了,这一对命运不由自主的伴侣在一次次相爱相杀后决定,回忆着童年幸福告别这个狰狞的世界。

(原标题:幸好我们还有古典音乐。文字、图片来源北京日报及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