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生活方式 >美食

作家文摘 2021-07-09 08:06

原标题:话说淮扬菜 | “十二春”为何扎堆西长安街?

民国初年,西长安街一带,有十几家经营淮扬菜风味的餐厅相继营业,其中十二家餐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餐厅名字带有一个“春”字,这就是被老北京所称呼的“长安街十二春”。当时,活跃于政坛的江浙籍人士很多,他们将自己家乡的菜肴带到了北京,其中淮扬菜最为流行。那时,达官贵人和文化名流争相到“十二春”一品淮扬菜的清香软糯。

辛亥革命后淮扬菜开始流行

有资料记载,民国初年,在西长安街上曾先后出现了十二家淮扬菜馆,人们把它们称为“十二春”:庆林春、方壶春、玉壶春、东亚春、大陆春、新陆春、鹿鸣春、四如春、宣南春、万家春、淮扬春、同春园。也有“八大春”之说,即:上林春、淮扬春、庆林春、大陆春、新陆春、春园、同春园、鹿鸣春。

1

1960年代西单路口的同春园饭庄

“十二春”为什么扎堆西长安街?民国初期,当时的国会(今新华社院内)离西长安街很近,因此西长安街附近聚集了一些办事机构,而且这些机构中江浙籍的人士颇多,因此,淮扬菜饭庄云集于此就很自然了。

淮扬菜又称江苏菜,与鲁菜、川菜、粤菜并称为中国四大菜系,它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淮扬菜主要指淮安、扬州、镇江三处的菜肴,尤以扬州菜著称。

2

扬州狮子头

淮扬菜的发展得益于隋炀帝下江都,他为江南地区带去了北方烹饪手法,再融合江南本土鲜美的食材,淮扬菜一时备受欢迎。唐朝时期,扬州富甲天下,淮扬菜得到极大发展。

淮扬菜刀法细腻;菜品还讲究原汁原味,清香爽口,回味悠长;选料讲究时令新鲜,原料以河鲜为主,有“醉蟹不看灯、风鸡不过灯、刀鱼不过清明、鲟鱼不过端午”之说;烹饪讲究火候,擅长炖、焖、煨、焐、蒸、烧、炒。其代表菜品有红烧狮子头、软兜长鱼、文思豆腐、虾籽蒲菜和文楼汤包。

3

软兜长鱼

据说当年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时,还特意将江苏的一些名厨带到京师,为他烹制淮扬菜肴。《红楼梦》中描述的菜肴就多为淮扬菜,不过那年月的淮扬菜“躲在御膳房人不识”,普通百姓难以问津。

4

乾隆南巡宴

经营淮扬菜馆的多为镇江、扬州、苏州人士,他们把家乡文化也带到了北京。“十二春”的伙计们吆喝声不像京城小饭庄那样大声“来了您呐,里边请!”,而是细声细语,温馨之至。“十二春”在店堂装潢、布置上也突出文化色彩,名人字画必不可少。

“十二春”还促进了西单一带的繁荣。人们在“十二春”用餐之后,就到新新大剧院(后来的首都电影院)、中央电影院(今北京音乐厅)和长安大戏院娱乐消遣。除了戏院外,这儿还出现了“理发一条街”,一些“新派”人物对老北京人的剃头挑子不感兴趣,于是有人在这儿开设了“中国理发馆”,光技师就有40余人。

5

文人与“十二春” 

“十二春”不仅为活跃在政坛上的江浙人士解决了“思乡之苦”,还吸引了一大批文化名流。“长安街十二春”中,关于大陆春的记载比较少,但是通过一些记载,仍然能够一睹它当年的风采。

大陆春的红烧羊肚菌等“当家菜”很受食客欢迎,在北洋政府教育部任佥事的鲁迅,就多次在大陆春聚朋会友。他在1926年5月10日日记写道:“晴。上午往北大讲。访小峰。访季野。得谭在宽信。午后得语堂信招饮于大陆春,晚赴之,同席为幼渔、季巿。董秋芳来,赠以《故乡》一本。”

文中的语堂就是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他是福建人。淮扬风味适合林语堂、鲁迅的口味,他们在这里饮宴自然顺理成章。

6

晚年林语堂

1929年,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结发妻子武仲谦因病去世。1931年4月,经朋友劝说,朱自清在叶公超等人陪同下来到大陆春饭庄相亲。

那天朱自清的衣服搭配出了点问题,米黄色的绸大褂下却穿了一对双梁洒鞋(布鞋的一种,旧时多为蹬三轮车的人穿),陪陈竹隐前去“参谋”的女同学不同意她嫁给这个“土包子”,但陈竹隐看上了才华横溢的朱自清,由此开始一段美好姻缘。1932年8月4日,34岁的朱自清与29岁的陈竹隐正式举行婚礼。

7

朱自清

另外一家餐厅庆林春只存在了短短的二十几年,不过,1941年在这儿举行的一场不同寻常的“婚礼”,时至今日还常被人提及。1919年春天,55岁的齐白石老人第三次到北京,此后就在北京定居。来北京时,齐白石的发妻陈春君留在湘潭没有随他进京,但又担心他的生活。于是,当年7月,陈春君将胡宝珠送到北平与齐白石完婚,从此胡宝珠就一直陪伴着齐白石。

8

齐白石与继室胡宝珠,两人曾在庆林春举办“婚礼”

1940年初,陈春君在湘潭老家去世,许多亲友劝慰齐白石把胡宝珠“扶正”,作为继室。1941年5月4日,齐白石在庆林春饭庄订下了3间一套的包房,邀请胡佩衡、陈半丁、王雪涛等人为证,举行胡宝珠立继扶正仪式。在场的二十多位亲友都签名盖章以资证明,白石老人当着亲友的面,在族谱上批明“日后齐氏续谱,照称继室”。 

同春园:“十二春”中唯一的幸存者 

“十二春”中的同春园1930年开业,餐厅的几位合股人是从生意不佳的四如春饭庄出来的。“同春园”名号寓意“同心协力春满园,花开茂盛,生意兴隆”。开业当天,餐厅邀请著名书法家、时任北平电灯公司经理的冯恕捧场。冯恕当即挥毫贺之,写下了对联:“杏花村内酒泉香,长安街上八大春。”

9

但是,同春园开业之初,生意并不太好,还有几位厨子相继跳槽。主灶的郭干臣四下求贤,高薪请来了在虎坊桥春华楼扛起江苏菜大旗的王世忱。王世忱祖上两辈都在王府当厨,得家传后赴南京镇江学艺。王世忱一来,同春园横、竖匾都硬了,饭庄生意也红火了。

同春园主要以苏帮菜为特长,烹制河鱼湖蟹菜肴十分出众。河鲜类菜以烧、煎、烹、熘、炸、焖手法为主,菜品鲜嫩清淡,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鱼的做法尤为丰富,有干烧青鱼、红烧中段、干烧头尾等经典菜肴。

10

“头往尾巴翘,外形似松鼠,浇汁吱吱叫”,同春园镇店之菜——松鼠鳜鱼

另外一道菜品水晶肴肉(也叫水晶肴蹄)300多年前就在名肴之列,近代文人赞誉:“风光无限数金焦,更爱京江肉食饶。不腻微酥香味溢,嫣红嫩冻水晶肴。”所以有“肴肉不当菜,镇江一大怪”的说法。

11

水晶肴肉

在历史变迁中,同春园成为长安街众多“春”字号淮扬菜馆中唯一存下的一家。1936年,同春园招股扩建,成为有东、西两个四合院、带几个小套院共计25间房的大饭庄,面积扩大到800平方米。但是,连年的战乱,使北京的饮食业日渐衰落,同春园也是惨淡经营。

1954年,长安街扩宽马路,同春园迁到了西单十字路口西南角把口儿。1999年,为迎接新中国五十年大庆,西单路口大面积改造,同春园再次迁址到新街口外大街甲14号的十月大厦,2006年被国家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

(文字、图片来源作家文摘及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