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生活方式 >设计

文汇报 2021-06-03 07:35

原标题:漫步“世界会客厅” 阅读地标建筑的前世今生

从俯瞰黄浦江苏州河的“最佳观景台”上海大厦、“远东第一大厅”上海邮政大楼,到“亚洲第一公寓”河滨大楼和“中国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国际旅馆”浦江饭店,这四座经典的上海老建筑地理位置相近,均位于虹口滨江一带的北外滩,是“世界会客厅”历史风貌与文化内涵的生动缩影。新近出版的“爱上北外滩”丛书第一辑,包括《上海大厦》《上海邮政大楼》《河滨大楼》《浦江饭店》四册,首次以单行本形式一楼一书讲述地标建筑变迁,展现了北外滩风云往事。

这一系列由虹口区档案馆、区地方志办公室组织编撰,上海人民出版社·学林出版社推出。“会客厅是绽放笑容、释放热情、展陈文化的场所,这套书就是虹口四座大楼向八方来客递上的写有自家履历的名片,既是上海历史文化研究的良好载体,更是经典的北外滩视觉符号。”丛书主编、上海史专家熊月之教授认为,深入发掘、研究、阐释海派丰厚底蕴,擦亮北外滩文化名片,需要学界将大量档案、地方志文献梳理转化为鲜活的地情知识,让更多人打开上海这本“大书”。

见证东西方文化交汇,每栋建筑都是一个传奇

北外滩作为上海一江一河融汇贯通之处,历史上就是上海现代文明开埠之地、国际文化交流大码头。世界性与本土性、摩登性与传统性,交织汇入北外滩的风格气质,也注入了上海近代开放的标志性窗口建筑。

50531_p3

丛书包括《上海大厦》《上海邮政大楼》《河滨大楼》《浦江饭店》四册。 《上海邮政大楼》插图,苏州河畔的邮政大楼。 

“正如丽兹酒店之于巴黎,礼查饭店之于上海,每个国际大都市,因有了经典大饭店,这座城市往往多了几分建筑传奇、人物故事、文脉遐思。”《浦江饭店》作者、影像装置艺术家肖可霄曾经坐了1000多趟公交车,拍摄定格浦江饭店在不同季节、不同视角下的建筑风姿。

位于外白渡桥东侧的浦江饭店,原名礼查饭店,是上海也是中国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国际旅馆,见证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来沪的诸多名人,如《密勒氏评论报》创始人富兰克林·密勒、主编鲍威尔,采访过毛泽东等中共领袖、撰写《西行漫记》的美国记者斯诺,英国戏剧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萧伯纳等都曾下榻于此。中国政界要人、工商界巨子、文化界名人也在此接待宴请外宾……作为在沪外国人社交活动中心,这里诞生了太多新鲜时尚的都市“第一次”——上海第一批安装的15盏 电灯中,浦江饭店独占四盏;举办过上海第一次电影放映活动;上海第一批电话、自来水的用户集聚地;新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在此开业……“浩浩黄浦,波翻浪涌,流经上海城厢东南一带,缓弯向北,与吴淞江合流之后,又急弯向东,折北流入长江口。黄浦江在上海境域流线,恰好形成由两个半环连成的S形。于是,这里成为聚人汇财的风水宝地。”熊月之如是分析北外滩的“天时地利人和”,独特的地理优势为中外文化高频汇聚创造了前提条件。

比如,当时绝无仅有作连续“∽”形设计的河滨大楼,依据不规则地形打造了上海最早的“水景住宅”。塔楼、暖气、电梯、游泳池、深井泵、消防泵等现代设施一应俱全;米高梅影片公司驻华办事处、联合电影公司、京沪沪杭甬铁路管理局等中外企业、机关团体、公益组织,最早就在楼内办公;抗战胜利后,上海市轮渡公司、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中国分署等在此设机构。此外,上海大厦也见证了历史高光时刻——上海的最后解放,是以百老汇大厦回到人民手中为标志。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曾陪同外国元首、贵宾,在这里纵论天下大事,细品上海美景。

深挖档案与地方志宝库,力求细节真实可信

撰写书稿时,丛书主编和四位作者多次实地考察,多方查找资料,深挖档案与地方志宝库,查阅了大量英文文献、早期报纸等,力求细节真实详尽可信。学界认为,城市的地情地貌地理,蕴含大量人文知识“干货”,能帮助研究者从老建筑的一砖一瓦中,寻觅历史演变痕迹。如何创新“活化”档案及地方志资源的方式,更好地运用史料诠释上海的精神谱系和文化底蕴,有待进一步探索。

“对于上海大厦而言,我既是参观者,也是研究者。”《上海大厦》作者、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叶舟坦言,不少读者对上海大厦耳熟能详,对它的历史却有些雾里看花。上海大厦原名百老汇大厦,是风格别致、装潢典雅的高级公寓,一度是上海最高建筑,也是近赏外滩、远眺浦东的绝佳观景台。大厦在建造时刷新了传统高楼的设计理念。比如,书中爬梳档案与报纸资料等发现——上世纪30年代上海大部分新建筑没有带屋顶的阳台,但上海大厦设计者为了充分发挥其面对黄浦江、苏州河的景观优势,每层公寓都设计一个带屋顶的阳台,让客人夏天体感凉快,冬天感受到温暖阳光。屋顶则设计成舒服的屋顶花园,用整齐砖石铺地,种上植物。1933年有媒体评价这座建筑的特征——“几乎所有房间都可以朝南,这种设计在上海的建筑工程中几乎是全新的。除了让大部分房间朝南外,这样设计还让每层楼都享受尽可能多的阳光,让每个住户都有机会享受黄浦江微风吹拂的美好感受”。

市档案馆保管部副主任彭晓亮撰写《河滨大楼》时,从文献里打捞查询细节,还采访大楼多位居民。他研究开建和建成时间,反复求证才得出河滨大楼于1930年底开建、1932年上半年建成的结论。

上海也是中国邮政发祥地之一,当代上海研究所研究人员黄婷所著《上海邮政大楼》穿插了翔实档案和历史照片,从中读者会发现——作为迄今保存最为完整、我国早期自建邮政大楼中的仅存硕果,矗立在北外滩的上海邮政大楼,其功能与航运码头相得益彰,航邮相连,增强了这一带楼宇功能相互联系补充的整体感。耸立在邮政大楼正门上方的钟楼和塔楼,塔楼两侧希腊人雕塑群像,无不蕴含深意,也增添了建筑美感与韵味。

(文字、图片来源于文汇报,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