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生活方式 >电影

印客美学 2021-03-17 15:58

原标题:台湾电影的调调,到底从何而来?

最近有好几部台湾电影引起了一定的轰动,并迅速成为很多人讨论的对象,像是黄信尧的《大佛普拉斯》、《同学麦纳斯》,和柯贞年导演的《无声》等等,似乎也有很多人都觉得台湾电影在前一段时间里已经彻底“消失”了,但他们其实是一直在发展和变革,重新为我们呈现这些可以令人讨论的电影。

1 (1)

同是电影导演,那为什么台湾的就这么优秀?下面,小印就来和大家一起探讨台湾的电影、导演到底优秀在哪。

台湾电影的调调,到底是什么调调?

大家都觉得台湾电影总是有一种特别的气质,和美国电影相比,他“小”了很多,没有那些所谓的大场面、大调度、大制作,和日本电影相比,他又少了一些激昂的热血感,但台湾电影有着自己独特的含蓄,和纯正的电影内容。

这种气质到底是什么呢?

实际上,台湾电影整体的内容都比较偏向日常,同时又具有细腻的风格、独特的镜头和运用方法,没有反转剧烈的情节。

1 (2)

更重要的,是台湾电影所关注的,那些社会中存在的“人性”,用涓涓细流般讲述其中的故事。

比如电影《我这样过了一生》,讲述了一位社会底层的女性。

面对社会中各种不公以及丈夫的各种所作所为,最终在去世前得到女儿原谅,心中才有了些安慰。

1 (3)

情感细腻,聚焦于生活中的日常生活,这便是台湾电影的特色与文艺。

这种文艺的传统自于哪里?

一部分是来自台湾的文学传统,另一部分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在“早期”的台湾电影界,有一大批文学创作者率先进入电影公司,成为电影创作的中流砥柱。

像《小毕的故事》、《风柜来的人》等文学影片,而编剧朱天文既是当时台湾电影的重要编剧,也是一位久负盛名的女作家。

这些文学电影往往带有“琼瑶式”的独特文学戏剧性。

当时,大部分编剧将报刊上的爱情文艺小说,加以改编形成电影剧本,并公开放映。

比如当时的电影《窗外》、《心有千千结》、《海鸥飞处》等,众多电影都是以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

1 (4)

而早期琼瑶式电影,将爱情直接进行升华,美化了大多数人的爱情观念,给当时大众塑造了一个以爱为主的天堂世界。

但很快的,琼瑶式“梦幻”电影无法满足人们对现实生活的需要与理解,这种以纯粹的文学而改编成的电影很快就失去了主流地位。

为了寻求改变,以侯孝贤为主的新一代台湾电影导演,开始将目光放在真实的现实生活中,反映现实的电影也逐渐的取代了当时为多数的文艺电影。

比如在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间出现的电影流派,乡土电影,具有写实风格与乡土特色,台湾电影开始着眼于当时大众的现实状态,更加具有平民化的艺术特征,台湾的乡土电影将民族和地方、台湾本土与中国传统文化汇聚结合,风格大多都追求真实性和纪实性,给了观众一种回归真实的观影感受,与文艺片相比,乡土电影不同的是,其中更多的揭示出当时社会落后和愚昧的一面,将社会中一些不公平的问题也同样的展现在影片中。

1 (5)

比如《稻草人》主人公想要得到富裕的生活但却安于现状,更多的将希望寄托于神灵,年轻人的不作为也是那个时代所面临的问题,乡土电影则成为将社会上的问题表现出来。

“文艺”是台湾电影的底色

导演所关注的并不是商业性的票房数据,而是将电影变成了社会,台湾电影的“文艺”,便是更多的去思考如生命、人性、哲学等深层次人类与社会的问题。

最终,使电影成为了另一种深层次的思考,也在最后体会到电影所反映出的信息,所体现的社会价值。

1 (6)

除了主题,在叙事节奏上也开始减缓,使观众在平缓中短暂脱离了真实,感受导演所呈现的零碎世界。

同时,色调也变得偏暗或偏冷,画面也更加唯美清新,宁静淡雅的风格跟电影的缓慢节奏相一致,使观众置身于文艺的书中世界。

“文艺风格”作为台湾电影的特色,从开始的崭露头角到后来的发扬光大。

可以说都离不开中国传统的“文学、文化”,这也是台湾电影曾经享誉世界的重要因素之一。

台湾电影的巅峰在哪?

实际上,那些对大家影响深刻的台湾电影多半是出自于“中期”的“新浪潮时期”。

1 (7)

比如《童年往事》、《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策马入林》、《恐怖分子》等等,至今仍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台湾的新浪潮电影时期,是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开始。

这一次的新浪潮成功改变了当时的台湾电影,使电影开始与社会相互联系,虽然所产出的电影数量并不很多。

1 (9)

但清新自然的人文追求和探索,却是成功的改变了整个台湾电影在世界电影格局中的面貌。

比如侯孝贤的《悲情城市》和杨德昌的《一一》也在欧洲电影节上接连获得了重大奖项。

他们的成功既是台湾电影新浪潮的结晶,同时也是总结,更是台湾电影新浪潮的结束。

就拿大家所熟知的杨德昌来说,作为台湾新浪潮电影时期的代表导演,杨德昌极具个人特色,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意识,将目光放在整个社会当中,注重人性层面的理性剖析,富有思辨色彩又不失哲理的锋芒,题材偏重于人际关系以及社会家庭生活的描述。

1 (8)

在电影《悲情城市》中,杨德昌成功绘画出一个边缘社会的存在,他以乡下为背景进行创作,将平民的生活拍摄的更加真实,也将那些生活中的悲惨表现的淋漓尽致。

同样在电影《一一》中,杨德昌描绘出一个平凡的社会生活,每一处的描写都极尽贴近生活的原状,但是从中又可以真正体会到生活的意义。

“每一个悲剧的背后,其实都是一个个平凡的生活。”

展现出真实的生活,存在于社会的细腻情感,真实的反映社会现状,这便是杨德昌眼中的台湾新浪潮电影。

而同样作为台湾新浪潮电影时期的代表导演,侯孝贤所关注、表现的社会显得更加“狭小”,家庭也随之成为其表现的首选。

侯孝贤的作品充满了平静的氛围,似乎感受不到社会的激烈与强势。

1 (10)

同时,他也喜欢站在第三人称的位置,来观察和表现世界,为所有人提供了一个静静观看同时思考世界的平台,生活的真实则也表现在其中,更加符合那些真实的社会问题,矛盾、伤害与悲伤等等。

比如电影《童年往事》,侯孝贤在其中所描绘的便是一个平凡、简单的家庭,而悲欢离合、生老病死也在困扰着其中的每一个人。

当伤害、不公开始降临在他们身边,对人生的抉择开始出现疑惑与忧虑,这既是真实的生活表现,也是大众面对社会出现的问题而产生的担忧不安。

1 (12)

台湾新浪潮时期的电影,不仅在题材上有了更大突破,而且极具现实人文主义的关怀,更以独特新颖的表达方式,剖析最真实的社会及当时的人生百态。

台湾电影已经没落了吗?

答案肯定是:NO。

虽然,在台湾电影新浪潮时期曾经出现了很多优秀的电影,但他们也被业内一直诟病。

因为缺乏完整的故事逻辑,所以往往远离商业市场。

并且,那个时期的台湾电影,在整个体系的架构中也一直没有得到完整与补充。

1 (13)

甚至有台湾电影导演认为“艺术大家正在压垮台湾电影”。

而近年来也被称为是“晚期”的台湾电影,正逐渐的向商业和市场靠拢。

新世纪的台湾导演开始了补充与调整,努力的完善台湾电影工业体系。

一部《蓝色大门》敲开了台湾电影的复活之门,而《海角七号》更是将观众的视线再次拉回了台湾。

除此之外,像是其他几部作品,《艋胛》、《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等也皆获得了可观的票房,让大众再次看到了台湾电影的生机。

我们也惊奇的发现,新世纪的台湾电影商业味道也越来越浓厚。

2015年上映的《我的少女时代》便最是让人觉得惊喜,正规的商业流程,使得市场开始出现了起色,最主要的体现,便是在影片《我的少女时代》中,导演严格的按照商业片模式进行创作。

1 (14)

故事内容、演员表演、节奏把握都更加合理、剧情也更加流畅,符合了现在大众的审美习惯,和过去相比,社会主流群体越来越年轻化,因此青年文化逐渐受到大众的关注和重视,青春片则依然还是台湾电影最受欢迎的类型之一,无论是走商业还是文艺,台湾的青春电影都有着不错的票房回响。

而青春电影《蓝色大门》成功激起了台湾电影的青春浪潮也成功的带动了商业电影的发展,这部电影也无疑是新世纪台湾电影中青春主题的开山之作,在此之后,青春电影成为了商业聚集地。

1 (15)

周杰伦首次指导的电影《不能说的秘密》,也成为了新世纪台湾电影的一大力作,也成为了台湾青春商业电影的一次创新,凭借周杰伦的超高人气和电影带来的自身魅力,在商业手段上,电影的制作方和发行方使用悬念化的营销方式、口碑式的营销手段。

同时借助了导演和演员的知名度进行品牌营销,成功的激发观众对影片的兴趣,最终获得了非常不错的票房。

除了商业的宣发手段,《不能说的秘密》结合了商业电影的优良制作,加上完美的音乐结合,使这部电影成为了新世纪台湾青春电影的一个“商业式”标杆。

而黄信尧的《大佛普拉斯》、《同学麦娜丝》也是有着不错的票房数据,在文艺支撑内容的同时,商业则撑起了青春电影可观的票房。

1 (16)

现在的台湾电影,正在重塑其工业体系。

其本身独特的文艺气质又是否将会消失,还是最终融入到商业的熔炉之中,对此我们也只能拭目以待。

当然,在此也非常的希望,台湾电影可以在发展中重现当年的巅峰,可以给观众带来更多精美制作的优良电影。

(文字、图片来源于印客美学及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