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舞台 >戏剧

新民晚报 作者:朱渊2021-02-26 14:02

原标题:让“上海声音”一代代传下去

每个剧团都有看家戏,每个剧种都有压箱宝,它们既是堪称票房号召力的“爆款”,也是经受舞台磨砺后拿到观众“口碑认证”勋章的经典。在滑稽舞台上,年逾60岁的大型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就是上海滩家喻户晓的一台好戏。

这台由人民滑稽剧团原创于1958年的作品,时逾一甲子仍历久弥新。时隔4年,《七十二家房客》将于3月24日-26日再度亮相申城,并成为百年天蟾逸夫舞台修葺一新再开台后迎来的首部大型滑稽戏。据悉,三场演出开票当日就售出3/4,有年轻戏迷笑言:“这也算是滑稽界的顶流了。”

作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系列演出活动,此次演出班底汇聚了人滑老中青三代共10位国家一级演员,既有滑稽表演艺术家王汝刚、毛猛达、张小玲、沈荣海、陶德兴,知名笑星张定国、曹雄等,亦有中生代主力钱懿、陈靓、潘前卫等,此外,已然崭露头角的90后滑稽新秀们也组成最强“龙套”班底,参演的同时观摩学习。

一封来信

恐怕戏迷们不知道,能够在时隔四年后,再看豪华班底上演经典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还得感谢一封观众来信。

110225_p21

正月初五,王汝刚在春节假期里提前上班头一天,就在办公室的桌子上看到一封信。信封上的蝇头小楷雅正端方,居然是一位93岁高龄老戏迷寄来的心声。老先生看如今孙辈甚至是重孙辈说不好上海话,很是着急,“现在小朋友不但说不准、甚至听不懂家乡话,让人心急。你们要多演滑稽戏,如《七十二家房客》这样的经典,是传播本土方言很好的途径。”

老先生一番肺腑之言深深打动了王汝刚,他快速调集队伍,还将已退休的毛猛达、沈荣海、张小玲、陶德兴等“老法师”召回,再度将这台经典搬上舞台。王汝刚坦言:“滑稽戏的表演特色是以上海话为基本语言,保护方言已经成了刻不容缓的大事。看滑稽戏,给予的是全上海话语境,可谓是浸入式体验,让人们在笑的同时感受沪语的魅力。”

老先生的这封信证明滑稽戏在当下依然拥有极大的观众群,也体现了普通上海市民想要留住“上海声音”的迫切。“我们希望通过传承滑稽艺术等方法,让年轻一代领略方言的魅力,在社会发展和保护方言相结合的课题上做些有益尝试。”王汝刚如是说。

一声叫卖

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的上演,不仅是戏迷的福音,也是剧团九零后“小花”们“零距离学艺”的绝佳时机。

“栀子花,白兰花,3分洋钿买一枝”“削刀……磨剪刀”“火腿粽子茶叶蛋……猪油夹沙八宝饭”……最近几日,人滑的排练厅都会传出叫卖声,那是久违的上海弄堂里的市井烟火气,就连路过的行人也忍不住驻足张望。虽说小年轻们叫得卖力,可王汝刚对孩子们“用力过猛”的叫卖声却不甚满意,逐一指导:“卖栀子花通常在清早,小姑娘的声音清亮悦耳,再想做生意也不能急吼吼。还有侬,磨剪刀的人通常是挑着担子弄堂里兜生意,侬跑得比快递还快,人家要磨剪刀追出来人影子也看不见了。卖茶叶蛋、粽子、八宝饭的通常是卖给搓麻将的人当夜点心,侬扯着嗓子哇啦哇啦,人家不要骂山门啊?”

110225_p19

经过王汝刚一番细细分析和讲解以及生动示范,年轻人逐渐摸到了“门道”,卖花姑娘的叫卖带了几分羞怯,磨剪刀的小伙知道一步三回头了……临近中午,王汝刚一开嗓那句“猪油夹沙八宝饭”把大家都叫饿了。在“赶”大家去吃饭的当口,王汝刚告诉记者:“现在年轻人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缺乏生活体验,开始找不到感觉很正常。希望他们能通过我们的讲戏,来体会那时的生活,也能够深入人物去思考——为什么同样是叫卖,不同行当叫法不同,为什么越是‘歌女’越不会满头插花。”

一支队伍

在上海独脚戏艺术传承中心首度公开招聘考试时,王汝刚曾经说过,《七十二家房客》犹如滑稽戏“百科全书”,说、学、演、唱的法门尽在其中,而它也是独脚戏传承成功与否的标杆,若有一天这部戏里统统换成了新面孔,那独脚戏的传承才算是有了成果。

因而此次《七十二家房客》的再度上演,也被视作为新队伍准备的又一次操练。“所有的传帮带都是在对经典的一再演绎中完成的,老带新一次次在舞台上打磨,老面孔逐渐被新面孔取代,最终年轻力量撑起青春版《七十二家房客》,这就是我们的目标。”在王汝刚看来,每次排演经典,都是锤炼演员、壮大队伍的绝佳机会。事实上,他的目光并不局限在团内,也正放眼全社会。王汝刚告诉记者:“此前,大世界举行过多次面向全社会年轻人的脱口秀比赛。今年,我们还会在大世界举办业余滑稽大奖赛,吸引更多热爱‘笑的艺术’的年轻人。”当然,和脱口秀相比,滑稽演员需要掌握的才能更多,王汝刚也表示,有潜力的年轻人可以入团接受全方面的“培训”,希望能够进一步壮大滑稽戏年轻力量。

(文字、图片来源于新民晚报及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