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舞台 >音乐

中国艺术报 作者:王晓丹2021-01-25 14:02

原标题:重回白洋淀,让爱与信念永存——民族歌剧《雁翎队》品评 

“鱼儿鱼儿,游开吧,我们的船要去战斗了。雁儿雁儿,飞去吧,我们的枪要去把敌杀……”河北省原创民族歌剧《雁翎队》以抗战时期历史事实为背景,讲述了河北白洋淀抗日武装队伍“雁翎队”的传奇故事,塑造了“雁翎队”英雄儿女群像,用中西结合的音乐创作手段,通过43段音乐叙事,演绎了一场荡气回肠的红色赞歌。 《雁翎队》带着历史的沉思,带着文化的积淀,带着革命的信仰,带着燕赵的情怀,铺陈了一幅大象横陈、势连天际的白洋淀画卷。

歌剧在中国革命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人民群众的有效艺术形式。河北有着歌剧创作的传统,并且创作者善于向传统学习、向民间学习,紧随时代形势,在创作方面取得累累硕果。新中国成立后,河北的艺术家满怀激情,投身到歌剧创作中。1964年河北省歌舞剧院创排了歌剧《园林好》,此后还有1980年的《拉郎配》、1981年的《王府怪影》、1982年的《樱桃好吃树难栽》、1983年的《柳林三姐妹》、1985年的《时髦青年与怪味鸡》、1986年根据孙犁《白洋淀纪事》改编创作的歌剧《他们的心》等。

W020210122704113644180

2020年,在时隔34年后一部反映白洋淀英雄儿女的民族歌剧《雁翎队》在河北大地唱响,它以重回白洋淀为初心,唤起红色记忆,彰显文化自觉。“又是一年飞芦花,长长堤岸披晚霞。……辛劳的母亲还好吗?你的儿子就要回家。 ”序幕中张淀生独唱《重回白洋淀》 ,这个重回是故事情节的重回,更是“白洋淀”人民生活场景和生态环境的艺术再现。《吹吧,白洋淀的风》 《水乡的人们》 《风吹荷花十里香》等一曲曲旋律优美的唱段,唱出白洋淀“风吹荷花十里香,摘片荷叶顶头上。推开波浪像小船,日头晒来遮荫凉”的景象。舞台运用简洁有力的表现手法,把白洋淀的芦苇、荷花、野鸭、大雁、小船等搬上舞台,通过动与静的对比,为观众呈现了一种独特的燕赵情怀,一幅蜿蜒纵横、幽静灵动、汪洋浩淼的白洋淀山水画卷铺展开来。这个重回还是燕赵儿女舍生取义的精神和烽火连天战斗场景的重现。 《雁翎队》通过中国与西方、音乐和戏剧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再现燕赵儿女投身革命洪流的历史,其中4场战斗场景, 7条船10几次穿插, 12片芦苇不停切换,加上具有深厚戏曲功底的演员在舞台上精湛的表演,并辅以声光电等技术手段,艺术地呈现了烽火连天、枪林弹雨、舍生忘死的激烈战斗场景。

《雁翎队》的一大特色是突出地域色彩,将戏曲元素融入歌剧的音乐创作中。歌剧中有许多抒情性或色彩性场面,运用板腔体来表现音乐戏剧性,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如张大娘《英莲是个好闺女》 、小菱《雁飞人字》等板腔体咏叹调唱段,将戏曲唱腔板式中的拖腔和紧拉慢唱及伴奏音乐融入其中,并在演员咬字、发声和音色上向戏曲和民族唱法借鉴,使这些板腔体唱段既体现地域色彩,又增加了戏剧张力,还更好地揭示了人物跌宕起伏的内心世界。

该剧借用河北民歌音乐种子,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成为歌剧的音乐语汇,更加适合歌剧表现。从中可以看出作曲家有意将河北民歌及其他姊妹艺术素材改变和发展,融入《雁翎队》歌剧音乐中,如第一场《集市叫卖》 《大抬杆》中民歌动机的运用,既完成了民歌的时代化演绎,又致敬了经典民歌。

在宣叙调的创作中,该剧遵循歌剧创作规律,尊重中国观众的审美需求和听觉习惯。歌剧源于西方,西方的发音和我国的四声音调发声不同,如果按照同音反复创作宣叙调,就不像在说中国话。 《雁翎队》宣叙调的音乐创作,借鉴我国民间音乐的技术手段,以西河大鼓说唱曲调为动机,根据中国四声的特点,说唱结合。西河大鼓唱腔以冀中语言的自然声韵为基础,并吸收一部分民歌小调的音乐语汇发展而成。因此以西河大鼓音乐动机发展创作的《到底卖不卖》 《加倍偿还》 《踏破铁鞋无觅处》等段落,似说似唱,用说唱来叙述故事,生动流畅,很受老百姓喜爱。宣叙调中的歌词,词作家按照内心的节奏和韵律进行创作,并采用以三字句和七字句为基本句式的民歌歌谣体,使其更具歌唱性。如《入虎穴,救小菱》 《打草惊蛇》 《等待时机把敌歼》等,“芦苇荡,水连天,三更过后五更寒。同志们吃口热茶饭,暖暖身子力量添” ,类似这种写法,通俗易懂、朗朗上口、鲜明生动,具有很强的歌唱性和故事性。可以说《雁翎队》在宣叙调的创作中,用符合中国特色、符合观众听觉习惯的表达方式,讲述了中国故事。

该剧采用主题贯穿的音乐创作手法,“雁儿飞”是英雄群像的主题音乐,作曲家将这一主题动机,运用反复、变奏、展开、再现的手法,在序幕、幕间曲、唱段中反复出现,贯穿于整场歌剧的血脉之中。“雁儿飞”音乐主题首先在序曲《交响与合唱》中开场,期间又在全剧不同部位反复出现,以第二幕中英莲与众人演唱的歌曲《雁儿飞》为核心段落。歌曲《雁儿飞》为单三ABA曲式结构,此曲情感基调昂扬、坚定, A段旋律抒情悠长, B段随着前八后十六及附点音符等节奏型的加入,表达了白洋淀儿女对家乡的热爱和誓死保卫家园的革命精神,再现部转E调再现A段旋律。“雁儿飞”这一红色音乐主题,是雁翎队英雄群像的重要构成元素,更是贯穿全剧音乐结构的重要支撑。

该剧运用独唱、对唱、三重唱、合唱、领唱与合唱等形式,揭示人物内心、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表现戏剧冲突,刻画了雁翎队一个个鲜活的英雄形象。采用独唱塑造英雄形象的段落有英莲《入虎穴,救小菱》 《我们再相见》等,展现了英莲将革命进行到底、为救战友舍生取义的精神;采用对唱、三重唱的如张淀生领唱与合唱《大抬杆》 ,该段音乐欢快风趣,抒发了队员们大获全胜后喜悦的心情,鲜活地刻画了雁翎队队员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雁翎队之歌》是采用合唱形式展现英雄群像的段落,以铿锵的节奏、昂扬的音调和气势磅礴的大合唱,刻画出雁翎队队员们英勇无畏、骁勇善战的艺术形象。

《雁翎队》由河北省艺术中心出品,主创团队强大,编剧王晓岭,作曲李昕,导演王延松,艺术总监郭玉红。它有历史的再现,有当代的思考。它以中国音乐为动机,用西方歌剧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的作曲技法,展现了抗战时期那个有智勇、有温度的雁翎队。它是红色记忆的当代呈现,是红色信仰、红色文化的当代传承,“重回白洋淀,让爱与信念永存” 。

(文字、图片来源于中国艺术报及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