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快报 作者:李笙清2021-01-18 16:33
原标题:青瓷唾壶彰显盛唐古韵风采
唾壶,顾名思义,就是承唾之壶,其作为壶的一种样式,为承接唾沫、痰液、漱口水及其他污秽残渣之物的卫生器皿、盥洗用具,有些类似于现代人多有用到的痰盂。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曾出土自铭“汝阴侯唾器”,故唾壶又名唾器。唾壶在我国古代曾被大量使用,据北宋王谠《唐语林·补遗四》记载:“(汉)武帝以孔安国为侍中,以其儒者,特许掌御唾壶,朝廷荣之。”可见西汉就有了对唾壶的使用,且宫廷里已有了掌御这类御用器物的官员。三国、魏晋、南朝时,唾壶常用作随葬品,所以发掘出土的这些时代的唾壶较多,可见唾壶作为一种常用的家用器具,被当时的贵族所钟爱。
古代唾壶,形制上大多为盘口、宽沿、短颈,丰腹平底,方便实用。质地以陶瓷为主,亦有玉、金、银、铜等材质的唾壶,如汉代刘歆《西京杂记》卷六载:“魏襄王冢,皆以文石为椁,高八尺许,广狭容四十人。以手扪椁,滑液如新。中有石床、石屏风,宛然周正。不见棺柩明器踪迹,但床上有玉唾壶一枚……。”《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三》中,亦有“左卫副使张元昌便用金唾壶,昨因李训已诛之矣”的记述。唾壶的使用,在古代还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唐代墓室壁画常绘有《侍奉图》,图中的男女侍从,手中捧着的器具除了盆、罐、巾、拂尘等,还有唾壶的存在。尽管在明代以后唾壶形制有了一定的改变,但唾壶这一名称被一直使用到清代,在清《皇朝礼器图式》中,就有唾壶的样式图,说明唾壶使用的历史久远。
唐 青瓷唾壶,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1995年,武汉市新洲区辛冲镇唐代墓葬出土了一只青瓷唾壶(见图)。该器通高11、口径15厘米,喇叭口,平折沿,束颈,溜肩,鼓腹下收,平圈足;灰白胎,通体施釉,釉色青中泛绿,绿中闪黄,施釉均匀。该壶现收藏于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青瓷以瓷质细腻、造型端庄、色泽纯洁而著称。唐代时,越窑、瓯窑、婺州窑、岳州窑、长沙窑、洪州窑、寿州窑、邛窑等多有烧制青瓷产品,青瓷唾壶便是其中较有特色的一种,有素烧唾壶,亦有刻划纹饰唾壶。唐代青瓷,尤以越窑烧造的产品最为精致,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将越窑列为第一大名窑,唐代诗人陆龟蒙更是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来赞美之。
“始知师德能容物,渐觉王敦是可人。说与英雄同击节,暮年歌酒事悲辛。”这是清代诗人曾习经的一首标题为《唾壶》的七绝,其中“渐觉王敦是可人”之句,提到的是“唾壶击缺”的成语故事:东晋权臣王敦在武昌(今湖北鄂州)拥兵自重,朝廷担心他发动兵变,便派遣心腹到王敦处担任幕僚,监视起居,事事掣肘。这令王敦如芒在背,极不开心,于是在一次宴饮时,借着酒劲击节而歌东汉末年权臣曹操的乐府“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抒发心中的郁闷与愤慨。他当时所击的节,就是拿起一柄铁如意,不停地敲打座旁放置的一个玉唾壶,以至于一歌终了,唾壶的盘口被敲缺了多处。这则典故被宋代诗人岳珂写进《玉唾壶》,发出“古来玉唾壶,歌罢壶为缺。忧时一片心,常惜志士烈”的感叹,这也是唾壶所延伸出来的一种卫生文化了。
此器造型端整,胎质坚硬,釉色纯净,滋润光泽,不透明,显得扁矮敦实,素雅古朴。因出土时有破损,经过粘接修复,器型依然完整,渗透着一丝盛唐青瓷的古韵风采。
(文字、图片来源于收藏快报,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