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评论

文汇报 作者:姜澎2021-01-11 08:45

原标题:咖啡馆茶馆总数全球第一 上海的文化软实力究竟几何?

点击进入下一页

在市场消费性指标上,上海的表现明显提升,尤其是咖啡馆和茶馆总数已位居世界第一。左图:局门路上的咖啡店。下图:淮海大楼内的乔家栅体验店推出“乔咖啡”。 均本报记者 袁婧摄 制图:冯晓瑜

上海的文化软实力究竟几何?新年伊始,一组最新出炉的数据,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答案——

在全球50个国际文化大都市中,上海坐拥的茶馆、咖啡馆总数排名全球第一,餐馆数排名第二;年接待游客数量排名全球第一,旅游业总收入全球第三;拥有的影院银幕数在2012年到2019年间增长迅速,目前位列全球第一。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与美国南加州大学联合团队公布《2020国际文化大都市评价报告》。多维度数据表明,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的上海,表现抢眼,未来更加可期。

上海的基础文化设施和整体布局,已名列前茅

此次参加排名的50个全球文化大都市,包括纽约、巴黎、伦敦、东京等知名城市。总体排名上,北京、上海都进入前十名。

“如果以基础文化设施和整体布局来衡量,上海在过去几年中发展迅速,各项指标在全球国际文化大都市中名列前茅,在一些细分指标上已排在首位。”上述课题组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徐剑说到这里,一脸自豪。

以公共文化供给一级指标中的影院银幕数来看,上海位列全球第一,北京紧随其后。徐剑介绍,中国影院银幕数近年呈稳步增长态势,2012年中国影院银幕数为13118张,到2018年时突破6万张,2019年接近7万张。“看电影已成为中国人民最重要的文化活动,相信随着疫情的逐步消退,中国电影业将迎来新的发展巅峰。”

在市场消费性指标上,上海的表现明显提升,尤其是咖啡馆和茶馆总数已位居世界第一,餐馆总数居世界第二,形成了独特的海纳百川的美食文化。

从文化经济发展层面看,上海的年度游客人数排名全球第一。统计显示,2019年上海接待国际旅游入境者897.23万人次,接待国内旅游者3.6亿人次,其中外省市来沪旅游者为1.7亿人次;2019年上海市国内旅游收入4789.3亿元人民币。上海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丰富,国际化程度高,交通便利,公共服务精细,城市智慧化水平日益提升,这些都被认为是上海持续吸引国内外游客来沪的重要原因。

步入数字化、移动化时代,文化基建也高度互联网化。北京和上海目前拥有在国际上较为先进的无线网络基础设施,无线网络覆盖、移动媒体普及率等指标都居于前列。截至2020年12月底,我国已累计建成了超过71万座5G基站。而据三大通信运营商整体规划,在2021年全国将建成超过130万座5G基站,成为全球5G网络商用规模最大的国家。

人均预期寿命,同样体现人民对城市未来的人文生态想象,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实力。报告显示,上海的人均预期寿命持续攀升,从2013年的82.38岁提高到2019年的83.66岁,其中女性更是达到86.14岁——在人均预期寿命这个维度上,上海也已达到了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领先水平。

45公里黄浦江两岸,有望成为又一个“超级文化地标”

纵观顶级全球文化城市,无一例外,都有属于自己的超级文化地标。这是因为,文化地标不仅是城市精神和城市形象的空间载体,同时还是全球民众对城市的认知符号。为此,课题组建议,成绩不俗的上海,未来需进一步加强城市文化的全球认知符号建设。

正如人们提到纽约会马上联想到百老汇、时代广场,提到伦敦想到伦敦西区;提到巴黎想到香榭丽舍大道等文化功能区域一样,课题组认为,素有“魔都”之称的上海,体现其海纳百川、创新发展的“魔幻之都”的功能性超级文化地标特色还不够显著,有提升的空间。

就在去年11月底,徐剑课题组公布《中外民众眼中的上海国际大都市形象调查报告》,“东方明珠”“外滩历史建筑群”都被海外游客认为是当下最能够代表上海的文化地标。

不过,调查也发现,在这些已形成的文化地标性区域,游客更多地关注建筑本身,而与这些文化地标相结合的实质性文化活动还需进一步丰富、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根据这份调查,在外籍居民和游客对“未来最能代表上海的文化地标”的看法中,位居前五的地标为东方明珠、外滩、上海博物馆、陆家嘴、新天地,均位处黄浦江两岸。

徐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要构建属于自己的全球城市文化识别,有一点将起到关键支撑作用,那就是核心文化产业的培育。在其他全球城市已经领先的文化产业类别里,要想后来居上,已经十分困难。要想弯道超车,上海须放眼未来,在新兴领域中抢先布局。“目前,上海已在网络内容产业取得了竞争优势,这一领域不仅是上海核心文化产业培育的最佳突破口,也呼应‘魔幻之都’的全球城市文化核心识别。”

此次调查就发现,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年增长值超过4979亿元人民币,其中,互联网文化上市公司总市值名列前茅;同时,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的年增长达到了4.4%,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年增长更是达到了14.4%。

徐剑说,外滩等文化地标已成为全球民众对上海文化想象符号,在此基础上,上海可以进一步实现空间上的延伸,依托网络内容产业的发展,把45公里黄浦江两岸打造成为上海的超级文化地标。

评价纳入有中国特色的参考指标

此次的文化城市评价体系,由10个一级指标构成,包括城市人文生态、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供给、公共文化参与、文化市场、文化经济发展、文化教育、互联网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全球影响等。这些一级指标又包含49个二级指标,包括每百万人的博物馆数量等传统的指标,也包括互联网文化产业、5G基础设施建设等中国特色的内容。

“中国建设文化大都市,需要客观的评估体系。可以说,过去的评价体系大多数来自发达国家,有些并不适用中国。”徐剑称,此次在评价过程中,就对全球文化大都市的评价指标进行了探索。评价体系也跨越西方中心主义的局限,基于东方视角,纳入有中国特色的一些指标体系,以包容全球化的城市文化发展形态。

有个例子很典型,海外城市在评价文化市场这一指标时,往往会纳入米其林餐厅数量,但是中国作为美食大国,米其林餐厅的评价指标未必适用,因此,课题组在和美国团队探讨之后,舍弃了这一指标,“现在主要优先考虑餐厅数量,下一步我们也许会考虑将其他的互联网上的相关大数据纳入评价”。

再比如,在评价市场型文化空间时,海外城市多关注咖啡馆,而此次评价则把咖啡馆和茶馆并列。“咖啡馆的本质是文化空间,即通过市场力量提供人们交流的活动场所。在这一点上,和中国的茶馆功能是一致的。随着中国在全球的崛起,喝茶也会像喝咖啡一样,成为全球人民喜爱的文化活动。”徐剑说。

同时,考虑到中国快速发展的互联网产业,移动互联网和超级互联网文化公司的发展也被纳入此次评价,在“中国话语”体系下兼顾共性评价标准,对各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徐剑表示,通过评估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建设现状和分析顶尖世界文化名城的竞争态势,有利于中国未来城市建设,同时也能为相关评估提供有中国特色的指标体系。

(文字、图片来源文汇报及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