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展览

原标题:观展|龙美术馆三展同开:从《暗物质》看到“中国色”

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近期先后开幕了中国艺术家刘韡、日本艺术家松山智一的个展,以及邱世华、梁绍基等五位艺术家的群展“中国色”,这三场展览看似并无联系,但一路看展,能感受到不同门类的艺术家在同一个时间下的思考。

1

“中国色:走向绝对的东方美学”展览现场

在11月中的上海艺术季期间,西岸几乎成为最火热的艺术目的地,在西岸博览会举办期间,美术馆的新展也轮番开幕,艺术界那几天如同赶场子一般,赶展览开幕、赶艺术论坛、赶博览会,一派艺术合奏。

当11月过去,一切运作如常,走进龙美术馆,更能体会艺术作品本身带给观众的体验,无论是天光展厅的明亮,还是负一层的深邃,带给公众不同的观展体验和更多的思考空间。

2

“刘韡:散场/OVER”展厅现场,图为作品《暗物质》,龙美术馆(西岸馆),2020,摄影:夏木。图片由刘韡工作室提供

从刘韡的装置到松山智一的架上,全球视野下的冲突与融合

走入美术馆,第一件扑面而来的作品来自刘韡,这件名为《暗物质》的空间装置占据了整个展厅,每个人都不由自主地抬头看这个黑色的庞然大物,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压迫感,《暗物质》诞生于2008年,此后这件作品的呈现多为根据场域特制。这件作品也开启了“刘韡:散场/OVER”。

此后,一件件大型装置作品在展览空间中与观众不期而遇,《微观世界No.3》、《1098.1吨沙漠》、展览同名装置《散场/OVER》,一个转角一个震撼,不禁发出一个疑问,艺术家想表达什么?这也是观看当代艺术作品常见的提问。

转而想到,展览前言中某些词藻的罗列曾被点出“晦涩难懂”。其实,离开文本,直接面对作品,以感受为先,似乎一切变得简单了。

3

龙美术馆(西岸馆)展厅现场,作品《1098.1吨沙漠》局部。

《1098.1吨沙漠》(2020年)由沙子组成,指向的是当今世界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冲突的核心地带——中东、非洲或中亚——并由此引出对于土地、殖民、贸易、气候等问题的关注。《散场/OVER》(2020年)则指向遥远的星空,那些如人体状、天体状的雕塑,堆积多种符号,带着“三体”一般的混杂含义,而具体到带给每个人的感受也因人而异。

4

“刘韡:散场/OVER”展厅现场,图为作品《散场/OVER》,龙美术馆(西岸馆),2020,摄影:夏木。图片由刘韡工作室提供

展览中还有一件名为《水果当早餐》的影像作品,在呈现方式上有点戏谑,却显示了时间与空间如何令物发生改变,在暗黑的影像室中,抬头看到两只生梨的变化被不按常规地投射到一个尴尬的角落中,也让人感到时间的流失。

5

“刘韡:散场/OVER”展厅现场,图为影像作品《水果当早餐》,龙美术馆(西岸馆),2020,摄影:夏木。图片由刘韡工作室提供

到了二楼,进入美术馆的另一个展览——“松山智一:自然可解”,架上绘画重新成为了主角。提起日本艺术家松山智一,中国公众并不熟悉。但看到展览炫目的彩色,日本当代艺术的一些痕迹和属性就出现了。

6

“松山智一:自然可解”展厅现场图,龙美术馆(西岸馆),2020,摄影:洪晓乐

扁平化、漫画元素、色彩明丽、浮世绘构图……这些元素很快让人想到以村上隆为代表的一批日本当代艺术家,但细看,却很是不同,松山智一把传统的日式色调跟耀眼的荧光色融合,用自己的审美经验将编辑过的图片剪切拼凑,在欢快彩色画面上呈现出多样而矛盾的现代文化。细看作品,其中有手绘、喷绘、有平静的涂抹、也有肆意的笔触,在画面中跨越时空的信息被分解再重建,原本不可能共存的事物共存在画面之中。尤其是一些疫情期间的居家创作,从艺术家的轶事,也画出了当时大众的生活状态。

再读松山的背景,他1976年出生于日本,20世纪80年代与家人移居美国加利福尼亚,从而开始了国际生活,本科毕业于日本上智大学商业管理专业,硕士毕业于美国普拉特学院绘画与设计专业,现工作、生活于纽约。或正因为他多元文化的经历,使他的作品同时具有古典与现代气息,兼具装饰性与概念性。

7

松山智一,《桌面上的乌托邦》

在同时展出的抽象系列中,松山以千纸鹤为主题并将其抽象化,并且把这象征性的图标运用到他的绘画里。松山将民间信仰纳入艺术中,这种操作在东方艺术中很常见却被西方现代艺术排除在外,从而把本该属于抽象体系的绘画从西方的习俗中解放出来,试图去解构和重组艺术史概念本身。

中国色:国际语言与本土精神气质的结合

如果说松山智一作品传达出的是愉悦的色彩,那么走进美术馆负一层展厅,“中国色:走向绝对的东方美学”则是另一种更为纯粹的美学,展厅的光线稍暗,作品微妙的色彩反倒摇曳而出。

参展的5位艺术家,邱世华、梁绍基、刘建华、秦一峰、陈彧君虽然表现手法不同,有白色绘画、蚕丝作品、白色瓷器、灰度摄影、水墨拼贴,但他们都指向一种中国哲学精神。

8

秦一峰,《2013_12_07 14:56 雾》,铝框109.9×136.8cm,8x10英寸明胶银盐负片,自然光,曝光53',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具体到走进展览首先看到的是秦一峰的摄影作品,他以明式素工家具木材的一个局部、太湖石等传统文人元素为蓝本,用大画幅相机的客观角度在不同的时间拍摄,并标注时间、温度和曝光,而在主观中,他通过持久耐心等待最合适的自然光线条件进行拍摄、每件作品以拍摄时的确切时间命名,此后手工银盐冲印,电脑放大其中最佳选择,最后以高级灰的负片输岀。此时,摄影记录的不只是单纯的物像,而是对明式家具残章衰变的发现,也是多重空间组合的艺术。在展览幽暗的灯光下灰度摄影成列展示,看似在同一个色调之中,细看却可见物的微妙而细致的变化,展厅尽头以明式家具的形制制成的展台,展示其摄影的负片,与作品配合,构成另一种观看。

或因为“中国色”的主题,邱世华与刘建华展出的均为白色作品,邱世华的作品看似空白,但平面内部却有着不确定的风景涌现;刘建华的白瓷绘画,如同一张边缘的轻微卷曲的白纸,实则却是细腻极致的白瓷烧造。梁绍基依旧是以白色蚕丝为材质,其背后带有生命和禅意。

展览学术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夏可君把这种趋于纯粹的美学体验称为“中国白”——一种中国哲学的“虚白”。此虚白之色,不同于概念化的单色画(劳森伯格)、抽象的白色画(瑞曼)、日本及韩国的余白(李禹焕)等,而是一种“虚白”,在虚无-空白与实存-整体之间的悖论结合。

9

“中国色:走向绝对的东方美学”展厅现场刘建华作品,龙美术馆(西岸馆),2020,摄影:章婧捷

“最初有10多位艺术家进入我们的视野。”之所以最终选择这五位,展览策展人萧斌说,“从学术角度看谁符合主题,从‘星星画会’开始,中国当代艺术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学习,至今有小一波艺术家完成了学习,开始自主表达,作品也依托中国文化的积淀并进行转化。此次展览的5位艺术家,兼具国际语言与本土的精神气质,他们的作品也已经相对成熟。”

(文字、图片来源于澎湃新闻及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