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生活方式 >旅游

中国艺术报 作者:毕传龙2020-11-17 10:15

原标题: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三种打开方式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众所周知,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非遗旅游是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带动非遗传承发展、推动非遗扶贫和旅游扶贫的有力抓手。尤其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如何确保非遗旅游的融合与高质量发展,也更加迫切地成为兼具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重要命题。

u=2781810985,1893551184&fm=26&gp=0

回顾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这一问题,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非遗保护和旅游产业在机构改革、法规健全、政策完善、理念深化、实践提升、传播教育、国际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诸多进展,可以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文化和旅游相关主管部门推动全国非遗保护工作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积累了“中国经验”。

一、非遗与旅游的深融合

当前,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实践正在向纵深发展,但融合发展这个问题实际上并非新问题,早在2009年8月,原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就印发了《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虽然当时对非遗的部分表述并不完全准确,但它的意义在于在文化和旅游部未成立前,两部门就联合发文并提出了“结合发展”这个问题,指出了要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文化旅游产品。该《指导意见》对传统技艺类、传统表演艺术类非遗,以及依托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文化生态资源,提出了结合发展的思路。

timg (1)

《指导意见》发布至今已经11年,特别是文化和旅游部成立以来,相关主管部门、学界、业界在文旅融合的总思路、文旅融合评价标准、文旅融合的目的、相关知识产权保护、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旅游演艺发展、文化旅游服务数字化、非遗旅游扶贫、文旅融合与非遗保护的关系、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方式等工作和问题上的讨论逐步深入。由此可见,非遗和旅游融合相关工作的紧迫性越来越强,越来越需要加大对非遗资源的挖掘阐发力度,为旅游注入更多的优质文化内容,更加迫切地需要找准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最大公约数和最佳连接点。

总的说来,笔者以为,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顺应并符合了3个需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与新需要;社会“新发展”的需要;国家文化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需要。

二、非遗与旅游的真融合

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意义重大,但如何融合好,还得讨论合法性问题。所谓合法性,就是要合乎相关学术伦理和规范原则,关键就要看旅游活动是否符合非遗传承人群的主体意愿和遵循,或者说兼顾了非遗保护工作的伦理原则。

把非遗和旅游放在同一个工作体系下,再来看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问题。非遗旅游融合其实就是通过人的空间流动去看别人的文化,但要想清楚,谁的文化是可以被别人来参观的?哪些文化是可以被看的?谁有权利决定哪些文化是能看或不能看的?所以,笔者总结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是,表演的非遗与非遗的表演存在错位的问题。

这种错位既有文化主体和客体的错位问题,还可以从非遗分类保护和学术伦理角度予以具体分析。所谓表演的非遗,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分类,非遗中本身便有表演艺术类非遗之说,在当前非遗展示展演活动中也往往以口头传统和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等表演艺术类非遗为主;所谓非遗的表演,就要注意避免非遗的泛娱乐化和过度商业化、表演化的倾向。再从学术理念来看,过去大多用“伪民俗”“民俗主义”“民俗化”等概念讲非遗离开它原有地域后发生新的变化,不过近年也有积极的取向,出现一些中性的概念来看待民俗在旅游进来后所发生的变迁,如“类民俗”概念的提出,它被用来指代流行文化中普遍存在的对非遗的挪用和重新发掘的现象。当然,学界对于这种本质主义和直线进化论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民俗生命观”也多有提出修正和补充的意见。所以,关于真融合的问题,在一些工作伦理原则、学术概念支撑的深入讨论下,相信会越辩越明。

三、非遗与旅游的广融合

各地在机构调整后,有了政策保障和理念支撑,还需要在横向跨部门、跨领域、跨机构的广度上下功夫,还急需解决非遗与旅游融合到底要怎么做的问题。当前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遇到的问题包括融合领域不够深、融合机制不够畅、政策扶持不够到位等问题,通过个案式调研还可以看到,非遗与旅游融合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高位规划与旅游基础设施、非遗资源挖掘的不匹配上,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总体现状可以说还处在初级阶段。那么,如何实现广融合与高质量发展?操作性问题怎么解决?这里简单提供几个思路:

第一,需要在打通政策规划上下功夫,就是要看非遗与旅游相关多元参与方的“朋友圈”到底有多大,要尽快推出充分吸纳各方意见,打通职能、业务壁垒的可以落地的实操办法。第二,需要在打包非遗旅游资源上下功夫,就是要先看地方都有哪些非遗资源和旅游资源,先做好资源普查和盘清家底。非遗旅游融合发展,需要先有资源清单,有了资源清单再说资源评估,然后再谈怎么从中挖掘旅游吸引物。第三,需要在打造文化旅游产品上下功夫,民间文学、表演艺术、传统工艺美术、传统舞蹈、体育、传统节庆等各类非遗资源禀赋不同,其融合类型和模式也会有所差别,因此,旅游目的地的开发应该用特色旅游线路穿起各个非遗资源的点,再利用基础设施、非遗展示馆的功能,以点穿线、以线带面,以期总体发展全域旅游。

timg_副本

总的来说,非遗旅游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的相遇,即在旅游活动发生的特定时空下的旅游者持有文化,与旅游目的地“主人”文化的交流与互动,通过文化间的理解与互相欣赏,达成文化多样性的共享,并从中汲取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非遗旅游可以借助文化的流动促成文化的理解,因此我们坚信,非遗旅游的未来发展将会回到人的综合发展上,也会更加回归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上来。持续推进非遗与旅游的深融合、真融合和广融合,促进产业提质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任重而道远。

(文字、图片来源于中国艺术报及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