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艺术 2020-11-16 07:32
原标题:15位国内外知名艺术家登陆魔都商场,发布“空间领导者”宣言
世界上存在着两种时间
一种是时钟时间
另一种是深度时间
时钟时间是为了便于计算的时间
但是深度时间是关于想象的时间
当你处于深度时间
你就是处于永恒之中
——哲学家萨提斯·库玛(Satish Kumar)
清晨被手机设定的闹钟吵醒,或是按照生物钟睁开双眼,人们新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不论出门或是呆在家,只要在城市之中,我们都会感到时间不够用以至于生活节奏都变快了;但是只要去乡下或是在旅游景区休闲度假,感觉生活节奏一下子变慢了,但是这样美好的时间还是过的太快。 关于生活节奏的心理感受涉及到了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而在城市中的快节奏生活被德国社会学家、耶拿大学政治和社会学教授哈特穆特·罗萨(Hartmut Rosa)称为“加速”,他说:“社会加速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层面,它已经成为现代性的核心元素,是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关键。”
▲ 展览开幕现场,图片来源:APSMUSEUM
当然在技术哲学看来这种将社会加速理解为社会现象显然忽视了技术的重要作用,但是罗萨对于社会现象的观察是敏锐的。在上海浦东陆家嘴中心L+MALL,一场关于城市、时间、空间与物质的展览拉开帷幕,安尼施·卡普尔(Anish Kapoor)、丁乙、莫娜·哈透姆(Mona Hatoum)、何岸、詹姆斯·特瑞尔(James Turrell)、李汉威、陆兴华、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Michelangelo Pistoletto)、邱岸雄、施勇、汪建伟、王梓全、徐震®、杨振中、展望带来了他们的思考。
▲ 展览开幕现场,图片来源:APSMUSEUM
新的场域,构筑新的意义
艺术开始高调占领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而其中的公共性对城市来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观众可能不会踏进独栋洋房与新式建筑中的画廊,但是可能怀着逛商场的心态看画廊,艺术就走进了大众并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
▲ APSMUSEUM空间,图片来源:APSMUSEUM
置身于L+Mall商业综合体3层的APSMUSEUM,可以在大楼1层侧门乘坐一个自动扶梯直达空间入口。从这种独特的进入方式来看,欣稚锋艺术机构与陆家嘴中心L+MALL对于艺术介入购物中心的模式有着特殊的理解,或者说十分重视艺术的呈现方式。而“APS”是欣稚锋艺术机构的英文Art Pioneer Studio的首字母缩写,就是本次展览标题的意义来源。
▲ APSMUSEUM空间,图片来源:APSMUSEUM
APSMUSEUM的定位是一个非营利的艺术空间,其“非营利”的定位让这个空间同商业空间隔出了一段距离,创造了一个艺术与城市、艺术与人彼此交流的场所。正如空间创始人汪斌所说,是“通过审美环境的构建,潜移默化地提升人们的审美意识,让好的艺术作品在个人身上产生作用”。
▲ 开幕论坛现场 ,图片来源:APSMUSEUM
APSMUSEUM由意大利著名建筑设计事务所Stefano Boeri Achitetti担任室内设计,并由斯坦法诺·博埃里亲自操刀。该空间的入口宛如一个时空通道,仿佛是一个异次元空间介入了这个商业大楼。空间外部整体典雅、稳重的蓝色视觉与内部的白色空间透出理性和未来感,这种美学式的呈现也让空间显得更为灵动、跳跃。
▲ 展览现场,图片来源:APSMUSEUM
APSMUSEUM联合了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等创意人才,向公众展示一种超出日常工作的思考与感动,以艺术展览、公共活动与艺术商店等多种形式探讨城市空间话题与新可能性。首批来自世界各地的“空间领导者”已经就位,在2020年这个充满不安的现实之中邀请观者进入“深度时间”。
时间改变,空间也会改变
安尼施·卡普尔的作品位于展览中的一个独立的白色空间中,名为《随机三角镜》。这个由数百个三角形镜片组成的弧形装置,其反射的镜像会随着观者的移动而移动。也就是说,上一秒的视觉经验在下一秒来临后无效了,无止境的反射让空间产生了流动性。卡普尔的作品带有非常复杂的制作难度,以此打破观者在观看时的“先入之见“。而城市就是这样瞬息万变,似乎谁都不能把握它的形状。
▲ 安尼施·卡普尔,《随机三角镜》,不锈钢、树脂,160.5 cm x 160.5 cm x 22 cm,2015 图片来源:APSMUSEUM
走进展览中另一个需要工作人员刷卡才能进入的“密室”,可以看到詹姆斯·特瑞尔的作品《梭伦,中型矩形玻璃》。凝视墙壁上每15秒变化一次颜色的长方形,时间仿佛变慢了,色彩让空间也变得神圣化。特瑞尔作为“光与空间”运动的标志性人物,营造了一个让观众理解“深度空间”的场域。整个大厦的商业时间也被这个空间扭曲,让人的想象游离于城市之外。
▲ 梭伦,中型矩形玻璃,LED灯、镂空玻璃、浅空间,142.2 cm × 185.4 cm,运行周期:2小时30分钟,2019,图片来源:APSMUSEUM
展览中艺术家杨振中的一段视频非常有趣,他以剪辑的方式将浦东标志性建筑以杂技的形式颠倒过来,随着人的移动发生剧烈的摇移。这个充满戏谑的做法让公共空间变的更为友好,当然在实际生活中城市中的很多空间是需要身份才能进入的,艺术家找到了另一种与空间互动的方式。而城市化成为表象的背后,实际上是一种权利的固化;艺术家用独特的视觉语言撬动了它,将城市真正地交到了居民的手中。
▲ 杨振中,《轻而易举 2》,有声彩⾊单频影像,1′00′′,2003 ,图片来源:APSMUSEUM
文化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一个重要类型,而这便是王梓全所关注的对象。按照法国思想家列斐伏尔的观点,日常生活的空间性与现代性是理解社会生产最重要的视角。时间快速流失、空间视角变化、人物生硬的平移、显而易见的CAD辅助线……这些都是在王梓全所营造的虚拟空间中常见的现象。王梓全虚构了一个城市的空间与一个“车祸”的时间,把人们从完美的世界中拉回了三维软件本体,看清虚拟世界的真实面目和真实世界中的荒谬性。
▲ 王梓全,《一场车祸》,影像,3’40’’,2020 ,图片来源:APSMUSEUM
空间改变,意义也会改变
何岸《我看见了就证明这是》悬挂在艺术品商店APSTORE的橱窗中,以灯箱的形式作为艺术家的造型语言。作品名称出自《约伯记》,颇有“因信称义”的意味;而将汉字进行切割后的重组,又使阅读性被破坏再重组成为一段非线性阅读的它者文字。
▲ 何岸,《我看见了就证明这是》,霓虹灯、树脂,直径150 cm,2020 ,图片来源:APSMUSEUM
莫娜·哈透姆的作品比较晦涩,这可能与她是一个在伦敦漂泊的黎巴嫩人有关。城市并不总是为人提供“生活”,有的时候也在驱逐人与异化人。展览中艺术家的作品《静态II》以金属材质的蜘蛛网和椅子为造型语言,蜘蛛网的颜色是罂粟花的隐喻,象征着艺术家的祖国巴勒斯坦。光影下的艺术品反应出女性细腻的思考,可能这种感觉对于当下的我们来说很难理解。
▲ 莫娜·哈透姆,《静态 II》,钢制椅子、玻璃珠及电线,97 cm x 49 cm x 45.5 cm,2008,图片来源:APSMUSEUM
意大利“贫穷艺术”的创始人之一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展出了其代表作“镜画”系列作品。艺术家希望艺术可以引起“有责任的社会变化”,强调人造世界与自然之间的平衡。皮斯托莱托用锤子砸碎镜子制造出了一个新的空间,使得作品同时包括了时间的三个节点——过去、现在和未来。因此,这件作品所体现的并非艺术家本人的情感与想法,而是观众感受经验的集合。而城市其实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参与并感受世界存在的媒介。
▲ 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两少一色》, 镜子、镀金木,180 cm x 120 cm x2,2015,图片来源:APSMUSEUM
当符号变成一个空间,再由观念予以丰富,就成为了施勇的作品《内或者外》。这个由汉字笔画制造的围合空间带有一定的抽象性,简体汉字“内”被艺术家重组为一个包围的结构,暗示着人们在城市中遇到的困境。很多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那么是否具有两个空间呢?施勇的作品给出了这个答案。
▲ 施勇,《内或者外》,铝、不锈钢铰链,256 cmx 210 cmx 120 cm,2020,图片来源:APSMUSEUM
李汉威的创作善于使用商业广告与电影的形式进行隐喻,在这里近乎完美的女孩身体布满鳞片、熔融的银色液体中发射出一颗颗放射状的金属、被空气吹拂的独立“头发”伴随着在空气中“蛙泳”的人们,共同形成了一种新的视觉效果。李汉威的CG作品很完美、很真实,似乎这样美好的生活令人充满向往,但是反观城市中拥堵、空气与疫情问题又是那么地令人烦恼,动画中的世界是不是城市中通往极乐世界的入口?
▲ 李汉威,《次表面驱动》,电视机、铝板、树脂、2k影像,3′ 循环播放,2020,图片来源:APSMUSEUM
时间改变,物不会变
汪建伟对于漫长的地质时间有着特殊的理解,他特别关注由一个或多个稳定的“本质之物”所形成的表象,作品中的金属镍可以追溯到四亿年前。地球纪元更迭,有一些不变的东西始终存在于城市中,但是被技术所遮蔽。汪建伟所做的就是在材料中摸索它们,而不是完成一个简单的从想法转向成品的制作方式。城市中存在着太多的因果而消除偶然性,而这也是艺术家所警惕的。
▲ 汪建伟,《当我们说到现在,意味着什么?简单的说都是面目不清的……》,⽊材、喷漆、不锈钢,整体尺寸:260cm x 106 cmx 131 cm(⽊材:252 cmx 97cm x 68 cm,不锈钢:225 cmx 106cm x 91.5 cm),2019,图片来源:APSMUSEUM
展望的不锈钢假山石“是将这个时代的复杂问题浓缩为一种符号,也是一种纪念方式”。此次展览中可以分为6个角度摆放的不锈钢假山石共用一个水晶的正方体底座,表明艺术家认为从宇宙的角度看假山石是一个悬空的,没有前后左右上下概念的物体。不锈钢作为一种充满现在性的材料携带了一种强烈的隐喻特质,折射出城市变迁中光怪陆离的现象。而金属表面“晶亮浮华”似乎也是一种欲望的浮现,让人将时间与空间尽收眼底。
▲ 展望,《假⼭石 164#(六⾯假山石)》,不锈钢雕塑(角度可变)、35 cmx 16cm x 54 cm(亚克力树脂底座:21cm x 20cm x 21 cm,⼤理⽯底座:32 cmx 32cm x 90 cm),2013-2019,图片来源:APSMUSEUM
丁乙的作品与城市的发展始终保持着一种脉动,其“荧光色”系列作品就是在关注上海这座城市。此次展出的这幅“十示”系列中的作品,营造了一种仰望天际的感觉。艺术家在木板上制作了更多的色层,综合运用刻和画让色彩有机地进行交融。当伫立在这幅作品之前,人们可能会思考时空交错后的存在感,似乎变得不那么强烈了;而宇宙的广袤,是个体难以回应的。
▲ 丁乙,《十示 2018-1》,椴木板上综合材料,240cm x 240cm,2018,图片来源:香格纳画廊
邱岸雄的黑白水墨城市充满一种末日的气息,很难让人进入那样一种怪诞的城市场景。艺术家借由《山海经》中的精怪思想将龟与键盘、鹿与机车、驼与汽车等怪兽与工业成品进行一一结合,反映出他对于能源冲突、宇宙想象和一系列虚拟与真实的思考。超自然力量与科技的混合把指向过去的时间同指向未来的时间链接, 不变的生物面临的多重威胁与不断异化。不知道未来将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到来,城市是否还能容纳更多的事物。
▲ 邱岸雄,《新山海经三》,水墨动画,27'14”,2013-2017,图片来源:APSMUSEUM
徐震®对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美学表达进行了长时间的思考,试图挑战人们对于经典与传统的认知与预设。此次展览中徐震®选取了在西方艺术史中的一件经典作品《断臂的维纳斯》,在其中分割出一个空间、仅留下了部分的雕塑表面。但是人们仍可凭借自身的文化经验辨识出雕塑的身份,就如同在城市中可以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日常问题一样。但是这种残缺是遵循着什么样的规则造就的,需要我们进一步地思考。
▲ 徐震®,《经验-米洛的维纳斯(局部)》,铜、喷漆,207 cm x 70 cm x 59.7 cm,2019,图片来源:APSMUSEUM
《时间的秩序》一书的作者卡洛·罗韦利(Carlo Rovelli)说到“我们仍然不知道时间是怎么运行的,时间的本质也许是最大的未解之谜。”作者在书中还提到了一个事实:时间的流逝在山上要比在海平面快。所以时间在高度上的分布是有差异的,那么在城市中就是均匀的吗?罗韦利在书中进一步指出了时间的一个特质一一坍塌,也就是时间消失了。因此,我们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取决于我们的视角,艺术或许就可以成为城市的“深度时间”。
▲ 开幕论坛现场,图片来源:APSMUSEUM
让艺术引导空间;
让艺术超越时间;
让艺术融入生活。
展览信息
空间领导者 | APSMUSEUM开馆展
总策划:汪斌
策展人:徐震
艺术家:安尼施·卡普尔、丁乙、莫娜·哈透姆、何岸、詹姆斯·特瑞尔、李汉威、陆兴华、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邱岸雄、施勇、汪建伟、王梓全、徐震®、杨振中、展望
展期:2020.11.11 - 2021.02.28
地点:APSMUSEUM,上海陆家嘴中心L+MALL三楼301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