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资讯

世界遗产之声 2020-11-11 14:19

原标题:为什么叫京杭大运河

第一部分

我们常说:隋炀帝开凿了大运河。我们也说:元朝时候连通了京杭大运河。我们更说:京杭大运河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象征。

需要澄清一些事实,隋炀帝从来没有说过他要开凿“大运河”,元朝皇帝也没有说过我要联通“京杭大运河”,我们的祖先们更是没有说过:我要去“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是一个非常崭新的名字。有多新呢?有史记载,这个称呼的最早出现是在——1958年。

1958年,淮阴卷烟厂为了打出自己的名堂,创造了一个新的品牌“大运河牌”香烟。这款香烟的外包装上印有两个符号,一个是北京的天安门,一个是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也不知是名字起的好,还是香烟味道好,或是包装画的好,总之这款新型香烟上市之后特别受欢迎,“大运河牌”也一下子声名远扬。

别的厂家一看,“大运河牌”这么畅销,也纷纷效仿。在当年的淮阴,还出现了大运河牌油漆、大运河牌肥皂等。每个淮阴家庭几乎都有大运河牌子的商品。

1

(大运河牌烟标)

同样是1958年,江苏省全面治理运河,成立了一个新的机构叫“江苏省大运河工程指挥部”,省内不同地区也都成立了对应的机构,名字也叫江苏省某某地区大运河工程指挥部。到了1959年,淮阴地区工程指挥部上报了一份治理运河的项目文件,文件标题报的是“京杭大运河某某工程”。这可能是历史上第一次在官方文件中出现“京杭大运河”的名称。

淮阴卷烟厂对大运河情有独钟,改革开放后,一下子又推出了一系列的品牌。这一次,在大运河三个字前面,他们把“京杭”两字正式加了上去。这个系列的名字很长,叫 “东方奇景——京杭大运河”系列品牌香烟。香烟的标志不仅包括北京和杭州的名胜,还有其他运河沿线城市的象征物,比如烟花三月(扬州)、金山朝晖(镇江)、鼋渚春涛(无锡)、虎丘剑池(苏州),当然也少不了东道主自己的著名景点——淮安洪泽湖的“洪泽夕照”。

2

(大运河牌烟标)

英国学者霍布斯鲍姆曾有一个理论,很多在今天看了特别古老,特别有历史感的那些“传统”,其实都是很晚近才出现的,甚至是被后人刻意“发明”出来的东西。可问题是,我们引以为傲的京杭大运河,也太新了吧?

其实,这也大可不必激动。因为“新”的只是人们给予运河的名号,而河道本身还是渊源流长的。下面我们就来回顾一下大运河作为一个名称的前世今生。

第二部分

首先要告诉您的是,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时候,他根本不知道“运河”是什么意思。因为,在隋唐及之前的中国,“河”这个字是有特指的,指的就是黄河。如果你去劝他不要修运河,他会反问你:为什么要去凿黄河。

3_副本

(剧照出自《隋唐演义》)

在当时,人工开凿的水道,一般称为“沟”或者“渠”。比如我们今天说的大运河最早的段落,春秋时候吴王夫差为攻打齐国进军中原所开挖的水道,叫“邗沟”。战国时期魏惠王修建的沟通黄河和淮河的水道称为“鸿沟”,这条鸿沟后来成了项羽和刘邦中分天下的界限,今天我们下象棋时候的楚河汉界指的就是这条运河。当然,更为常见的用法是形容两个人对某件事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

到了秦始皇时期,为了进军岭南地区,翻越五岭开挖的人工水道叫做“灵渠”。两汉时期,在前面又多了一个前缀“漕”,漕渠指的是汉武帝在关中开凿的西起长安、东通黄河的水利工程。《说文》中对于漕这个字有专门的注解:“漕,水转谷也。”意思是转运粮食的水道。汉代有荥阳漕渠、阳渠、汴京渠。三国两晋时期又开凿了广漕渠、百二尺渠、讨虏渠、贾候渠。曹操也开挖了白沟、平虏渠、利漕渠。

可见,“沟”最初使用频率更高,到了后来“渠”占了上风。以至到了隋炀帝开挖大运河的时候,从洛阳至扬州的一段叫通济渠,从洛阳至当时的涿郡叫永济渠。

4

所以说,梳理到了唐朝初年,“京杭大运河”这五个字,竟然一个都还没出现!不过不要着急,马上,“河”字就会脱颖而出,率先登场了。

最初把“河”字用在黄河之外的,是唐朝杜佑的《通典》,里面有一条这样的记载:“天宝二年,左常侍兼陕州刺史韦坚开漕河,自苑西引渭水,因古渠至华阴入渭,引永丰仓及三门仓米以给京师,名曰广运潭。”尽管名字是个“潭”,但至少官方文献上已经用“河”来表示漕渠。这是一个重要变化,意味着一直以来独享其名的黄河,开始交出“河”这个专属称谓了。

到了北宋,不仅新开的水道称之为河,甚至此前的“渠”也被改名为河。比如隋炀帝的通济渠,赵匡胤在疏浚之后将其改名为汴河。当时的《论汴河》一文写道,“汴河之于京师乃是建国之本,非可与沟洫水利可言也”。这条汴河可是历史悠久,上文说的魏惠王挖的鸿沟就是其前身。除了汴河之外,北宋在东京汴梁还开挖了惠民河、五仗河、金水河。《东京梦华录》卷一《河道》中说:穿城河道有四,南壁曰:蔡河,东北曰:五仗河,西北曰:金水河。

中国运河历史,开始进入“河”的时代。“运河”,是时候该出场了。

第三部分

据《宋史》卷九十六《河渠志》记载,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正月开龟山运河,二月告成。长五十七里,阔十五仗,深一仗五。”这条水道从洪泽湖向西南开渠,挖龟山左肋至龟山镇以西的蛇浦入淮河。这是第一次正式把“运河”二字写入官方文本。

从《四库全书》中统计,“运河”二字的连称已经频繁出现在宋朝文献中,比如龟山运河、扬楚运河、浙西运河等。甚至还偶尔显现“大运河”的用法。《淳祐临安志》曾写道:“下塘河,南自天宗水门接盐桥运河,余杭水门,二水合于北郭税务司前,……一由东北上塘过东仓新桥入大运河,至长安闸入秀州,曰运河,一由西北过德胜桥上北城堰过江涨桥、喻家桥、北新桥以北入安吉州界,曰下塘河。”这里的大运河指的是江南运河。

不过,从元代一直到明代,尽管“河”已经成为主流用法,但“运”其实一直若即若离。

虽然元代有“运河二千余里”的说法,但到明清时候,更为习惯的用法是“漕河”,比如明代的《漕河图志》、《万历兖州府志·漕河》。《明史·河渠志》专门有“运河”专篇,但正文还是以“漕河”作为行文中的表述,在每一段河道都加上个漕字。比如江南运河称“浙漕”;湖广的漕粮多顺长江而下,称长江为“江漕”;淮扬运河因湖泊众多,称“湖漕”;清口至徐州段以黄河为运道,这一段称“河漕”;济宁附近的南旺有运河屋脊之称,两侧节制闸坝数量较多,称闸漕;临清至天津直沽段的运河,多为卫河下游河道,称卫漕;直沽至通州,为古白河的下游河段,称白漕。

直到清朝雍正四年,正式设置了北运河的管理机构后,北运河、南运河的称呼才算通行开来。也就是说,“运河”二字的组合,直到清朝中期,才算是普遍为人所知。

5

运河的疑问算是解决了,那么“京杭”二字呢?我们今天常说元代开始的运河可以称作京杭运河,严格来说这也是不严谨的。“杭”问题不大,隋炀帝开挖的通济渠连起了今天的杭州,在当时的称谓是余杭,这个字历史上一直延续至今。但“京”却有些问题。元朝时候,今天的北京城称作大都,到了明朝初年,改大都为北平。直到永乐大帝迁都北上之后,1420年之后北平才改名为北京。

因此,即使按照当时的条件,如果非要给这条元代贯通的南北水通道起个名字,也应该是“都杭漕河”。

第四部分

以上的信息,告诉我们为什么这条南北大水道不叫“京杭大漕渠”,或是“京杭大运沟”。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答:为什么是大运“河”,而不是大运“江”呢?这还得再把历史往回倒一倒,从《诗经》说起。

我们熟知的诗经名篇《蒹葭》中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里的“水”,指的是一条河。那为什么不直接说在河一方呢?因为当时的河,专指黄河。

中国(北方)古人把流动的河水都称为水,例如《尔雅·释水》称江、河、淮、济这四条入海的大河为“四渎”,后面都加一个“水”字。《水经注》中描述我国的几大水系,也都是以“水”来称呼天然的大河流,即使是黄河,也是写作“河水”。二十五史中也将河道称作“水”。

今天,如果我们留心观察,会发现中国大部分北方的大型河道叫做河,比如黄河、淮河、海河、辽河……,而南方的大都称为江,比如长江、钱塘江、珠江、闽江,等等。有人说因为江规模大一些,而且注入大海,河规模小。这其实是一种事后诸葛亮的说法。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个语言学和地理学的背景。

在说为什么用“河”标识大运河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江”这个字一统南方的原因。原因说简单也简单,因为“江”,本来就是上古时期南方人对自然河流的统称。“江”并不是古汉语所固有的词,而是一个“外来词”。

在甲骨文中是没有“江”这个字的,上古时期华夏民族的祖先从中原黄河地区不断南扩的同时,在长江中游一带遇到了在这里世代生存的百濮人,随着华夏一族的不断扩张,百濮人的后代们陆续南迁,成为今天东南亚族群的先祖。而东南亚当地语言中如何称呼大型河流呢?我们简单列几个,缅甸的古孟语称为krung,今天的越南语则是song ,还有krong,karung,rong,khroang,等等。

而最初在金文中出现的“江”的古汉语发音是——krong,介乎于今天的“红”或者“工”之间。这个音后来不断变化,在南北朝时期开始发类似kang的发音,直到明朝之后,才因为受到北方民族发音影响,发展出今天的jiang的发音。

6

可以看出,对于在华夏民族南下之前生存在长江一带的荆蛮族群而言,“江”其实就是对于河流的一种泛指。因此汉人最初到达长江一带时候,以为长江的名字就是“江”,和“河、济、淮”一样,后来不断南迁后才发现,原来所有河流都是“江”。唐朝人孔颖达在《尚书·禹贡》里写道“江以南水无大小,俗人皆呼为江。”

所以,江“字”一统南方,并不是因为什么特殊原因,而是它本来就是这个意思罢了。而这种独具南方特色的词,作为一个外来户,也注定很难北上,进而影响全国的河流命名体系。京杭大运“江”,从最开始就失去了可能性。

第五部分

最后,我们来解决“河”的问题,为什么叫京杭大运河,而不是京杭大运淮,京杭大运济?原因也很容易理解,因为黄河太强大了,通过自然的力量一统北方。

黄河在历史上的最大特点是改道频繁,从三门峡之后,由于下游再也没有山脉这种天然屏障,黄河不断摆动,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称。根据统计,从公元前602年第一次有黄河决口记载,到1938年国民党政权为抵御日军而主动令黄河决口为止,2540年间,黄河决口1590次,改道26次,重大改道7次。

7

(图片资料来自网络)

黄河最北曾夺海河入海,最南夺淮河入海,其他河道包括漯水、汶水、泗水等等,都曾有被黄河霸占的历史。甚至古代四渎之一,赋予了济南、济宁等城市名字的济水,最后甚至因为黄河的摆动而彻底消失。

如此改来改去带来的问题是,黄河所夺取的河道,应该如何取名?如果是“河水”夺了“漯水”,那这条河道是叫“河水”呢,还是叫“漯水”呢?当地聪慧的老百姓的办法是,把这条水道起名为——漯河。以此类推,也便有了汶河、海河、淮河……

8

由于黄河摆动主要影响的是今天的华北地区,所以称水道为某河的语言方式,最初是在这一带成型的。到了宋代,史学家宋祁曾写道:南方之人谓水皆曰江,北方之人谓水皆曰河。可见在宋朝时候,北河南江的格局便形成了。

上文曾提到,最初“运河”作为一个词组出现,也是在宋朝;而此前的人工河道——“渠”被改名为河,也是在宋朝。这里面还有一个政治文化的原因,宋朝的统治者,是华北人。

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自秦始皇以来,一直到唐代,大型统一王朝的皇权家族大都出自关陇一带。宋朝的赵氏家族及其主要亲信则具有明显的河北背景,比如赵匡胤的祖籍是河北涿州,赵普是蓟人(今北京)、吕余定是安次人,曹彬是真定(今正定)人,潘美是大名(今邯郸)人,全是当时黄河肆虐摆动的范围,对于“河”这个字有着切身体会。

9

(剧照出自《清平乐》)

因此,从宋代开始,不光是自然河流,就连人工渠道也开始被称之为“河”,也就不足为奇了。

(文字、图片来源世界遗产之声及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