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原标题:凤凰艺术 专访 | 范迪安:血火丹青——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的日子里,全社会再一次兴起了缅怀历史、铭记先烈、致敬英雄的热潮。

10月23日上午10时,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表示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在美术界,先辈艺术家们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时代号召为己任,在战争的烽火中,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用漫画、宣传画、版画、速写、连环画的创作,记录和反映了火热的战斗生活和人民的胜利,书写了中国美术与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的史诗篇章。值此之际,“凤凰艺术”为您带来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的独家专访。

1

▲ 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图片来源:中央美术学院民志愿军,图片来源:中央美术学院

Q: 范院长您好,2020年是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总书记刚刚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了这场战役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并且深刻阐述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您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请谈一谈这场战役在新中国美术史上的影响和意义?

范迪安:抗美援朝是新中国的一场“立国之战”、正义之战和胜利之战,同时也是一场保家卫国、维护世界和平的运动。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美术界积极行动起来,投身到抗美援朝的文艺宣传和艺术创作之中,产生了新中国美术史上一大批占有足够分量的作品 。我们今天回望这段历史,有许多感人的故事。艺术家奔赴前线,经过生活体验、现实感受,形成创作构思,从而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美术作品。抗美援朝主题的美术创作,堪称新中国美术创作的历史开篇。

3

▲ 1950年,欢送中央美院李孝华、史超雄、吴介琴等六位同学参加中国人

这部分作品在题材上主要有七大类型:一是战地速写,生动地反映了这场战争的各个战斗场景、生活场景,特别是志愿军昂扬的精神气质。二是表现战斗英雄、英烈、英模,至今还为我们所怀念的英雄,像杨根思、邱少云、黄继光、罗盛教等人的事迹,不仅在当时起着鼓舞斗志的作用,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精神象征。三是表现重大时间节点和重大的战役,比如跨过鸭绿江、上甘岭战役等,这是抗美援朝主题创作的典型题材。四是表现中朝人民的友谊,为朝鲜人民提供帮助并为他们排忧解难,这本身也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应有之义。五是表现中国人民热爱和平、捍卫世界和平的意愿。六是表现全国各界支援抗美援朝的生产建设,当时前方在进行战斗,后方全民动员、举国支持,汇成一片热潮。七是表现抗美援朝的胜利,以中朝两国共同的胜利,特别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所取得的胜利为主要内容。

在20世纪以来的中国美术发展历程中,一个鲜明特征就是中国美术家积极投身现实、关注现实、反映现实,描绘重大的现实事件,刻画典型形象和生活场景,在艺术作品中实现爱国主义情怀与艺术创造热情的高度统一。这种反映现实生活、彰显时代精神的创作理念,在抗美援朝主题的美术创作中得到了更明确的巩固。美术家从战争现实中提炼出典型形象、典型场景,形成了具有现场性、现实性、典型性和艺术性的美术作品。一直到今天,中国美术界还在进行抗美援朝主题的创作,汇集几代美术家的作品,可以看到一部壮阔的抗美援朝主题的视觉史诗。

4

▲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接受凤凰卫视《凤凰大视野》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纪录片节目组采访

Q: 我们知道,中国美术界在抗美援朝的宣传创作中作出了迅速反应,在当时有很多前辈先生深入战役的前方,留下了一批在美术史上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作品,当时是怎么开展创作的?有怎样的特点?

范迪安:这种快速反应,表明整个中国美术界都有非常积极的思想准备,只要一声号令,就全力投入创作。以中央美术学院为例,作为新中国的艺术重镇,汇聚了以徐悲鸿先生为代表的一大批爱国的进步美术家,更有从延安走来的一批革命美术家,他们正开始积极推动教学的正规化。但是,当抗美援朝的热潮兴起,在徐悲鸿院长的率领下,一是组织全体师生进行漫画、宣传画、连环画的创作,形成一种“图像的舆论”,展现我们抗美援朝的信念、决心,形成广泛的社会文化氛围。

5

▲ 中央美术学院研究部集体 创作 《美帝侵华史》连环画书影 1950年,图片来源:中央美术学院

6

▲ 1950年11月出版,中央美术学院抗美援朝委员会编,《宣传画参考资料》书影,图片来源:中央美术学院

为了动员全院师生进行集中创作,当时学校连续召开创作会议,徐悲鸿院长亲自主持,吴作人、董希文、罗工柳等一大批艺术名家参与筹划,结合大家丰富的创作经验,共同研讨怎样表现抗美援朝的主题。甚至下通知,除了必要的文化课以外,其他的专业课全部调整为创作课,这样就使得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各个不同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同时进入了创作。所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中央美院师生就画出了近3000张漫画、宣传画和连环画,同时还有国、油、版、雕各个媒介的作品,显示出集体创研、集中创作的独特优势,体现了新中国美术创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7

▲ 中央美院去朝鲜前线的教师合影,右起:秦岭、林岗、张信让、洪波、胡一川、侯一民,图片来源:中央美术学院

另一方面是以中央美院为代表的师生团体,深入到抗美援朝的前线,有的报名参军,有的参加赴朝鲜的战地记者团,这是中国美术家的壮举。我们看一大批来自抗美援朝前线的速写、素描、水彩作品,尺幅虽小,但它是在烽火硝烟中产生的,可以说是带有血与火的印记的作品。在中央美术学院,当时就有好几批师生先后奔赴前线。从1950年底开始,美院的教师如伍必端、洪波、侯一民、林岗等作为战地记者,奔赴到朝鲜的前线;1951年,美院六名学生报名加入志愿军,奔赴前线,徐悲鸿院长为参军的学生送行;1951年中央美院“美干班”的毕业学员参军入朝,在朝鲜前线开展部队文化宣传工作,荣获了朝鲜人民军司令部颁发的“军功章”,到1952年中央美院还继续派出教师参加抗美援朝的前线慰问活动,比如罗工柳、古元、辛莽三位教师,参加了巴金任团长的“中国文艺工作者战地访问团”,在朝鲜前线开展了长达9个月的战地创作,成绩非常突出。

8

▲ 1952年夏,罗工柳(左一)在抗美援朝前线为战士画速写,图片来源:中央美术学院

Q: 请您举例谈一谈中央美术学院参与抗美援朝宣传创作的典型事例,比如深入前线战场的伍必端先生、罗工柳先生,还有在后方进行创作的美术家,有哪些给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范迪安:应该说,每个深入朝鲜前线的美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观察角度和创作经验,这些自然会形成不同的创作面貌。比如伍必端先生,他是一位艺术上的多面手,擅长版画、插图、水彩等各个类型的创作,这种多面性某种程度上使他具有一种敏锐的艺术素质。在朝鲜战场上,他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面向非常宽阔,既描绘坚守在前线的志愿军战士,也描绘他们的生活场景,甚至直接把志愿军抓获的美国俘虏举手投降的场面画了下来。

9

▲ 伍必端 油画 177x275cm,图片来源:798朝鲜万寿台创作社美术馆

10

▲ 伍必端 《枪在这儿》 纸本速写 1951年,图片来源:中央美术学院

11

▲ 伍必端《中朝军队并肩打败美国狼》油画 140.5x270.5cm,图片来源:798朝鲜万寿台创作社美术馆

13

▲ 罗工柳《来一个杀一个》 素描 1952年,图片来源:中央美术学院

罗工柳先生在朝鲜的时间比较长,他临行前就有充分的学术准备和创作规划,既参加各种对前方将士的慰问活动,更是带着当时战地访问团的任务进行创作素材的收集。作为一位从延安走来的革命美术家,罗工柳先生的创作经验非常突出和优秀,他的战地速写、素描能够把“所画”和“所思”结合起来,用“所思”带“所画”、用“所画”反映“所思”,所以显得特别深入。比如《来一个打一个》表现战斗之中的志愿军战士,不仅肖似,而且非常传神,作品题目用的就是当时志愿军的口号,这是一种由衷而发的勇敢精神。还有《出击之前》,这幅画表现的是志愿军战士在投入战斗之前,面对毛泽东主席的画像、面对祖国宣誓的情景,非常真实生动。

14

▲ 1950年,徐悲鸿为战斗英雄苟富荣画像,图片来源:中央美术学院

另外就是没有前往朝鲜,但是在后方、在学校始终心系抗美援朝的美术家,最具代表性的是徐悲鸿先生。他有两方面的创作事例很值得一提:一是他为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画像,当时他的身体已经很虚弱了,但仍坚持做大幅的油画创作。他把志愿军战士请到校园里,还将画室做了特定的布置,以体现志愿军战士和他们生活的关联。与此同时,徐悲鸿先生也把自己的作品寄往前方,表达对志愿军战士的崇高敬意。比如,徐悲鸿先生收到一支志愿军部队战士的来信,说非常喜欢徐先生的水墨奔马,那么,他就画《奔马》赠送给志愿军战士,而且还特别附上信函,表示说,“我以能为你们服务而感到无限光荣,此致,崇高的敬礼!”我想,像徐悲鸿先生这样一位艺术大家,他和一个普通的美术工作者一样,都是把心放在“抗美援朝”这件大事上,尽自己所能去做贡献,令人感佩!

15

▲ 古元《祖国人民亲切的慰问》素描 1952年,图片来源:中央美术学院

还有蒋兆和先生,也是在后方画了大量反映抗美援朝主题的美术作品,如《鸭绿江边》《给爷爷读报》《两个母亲一条心》等,还有一幅《把学习的成绩告诉志愿军叔叔》被印制成了宣传的画片,送往朝鲜前线,张贴在坑道里、阵地上、医院和包扎站等处,起到了很好的鼓舞斗志的作用。这个题目在今天看来很朴素,它反映了我们每一个家庭都和志愿军战士形成情感联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参加战斗就是保卫家乡,就是为了祖国人民和自己家的兄弟姐妹、父老乡亲的生活安宁。所以,当蒋兆和先生把创作的视角,放在表现孩子们向志愿军叔叔报告自己优异的学习成绩时,就充满了人情味,它拥有一份个人和祖国、和家乡、和人民联系在一起的浓郁情感,因此深受志愿军官兵的喜爱。

Q: 最后一个问题,请您谈谈中国美术界在这场战役中的集体“出征”的时代意义?比如,为什么当年的美术家那么热忱的投入、那么英勇的深入抗美援朝前线进行文艺宣传工作?为什么后来一直到今天,我们的美术家还在持续不断地画抗美援朝主题的创作?

范迪安:抗美援朝战争涌现出的英雄事迹,体现了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展现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的精神。正是这样一种精神,贯穿在抗美援朝主题的美术创作中,这些作品具有写实、纪实的功能,留下了历史的瞬间,留下了动人的形象,更是一种精神的写照。在当年的艺术家那里,受到这种精神的感召,他们投入抗美援朝的前方和后方的各个场景,所描所画都是由衷而发,可以说是带着艺术家的赤诚、带着艺术家在现场的真切感受去记录、去描写、去表现、去塑造。其中,许多美术作品已经成为了新中国美术的经典,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重要馆藏。最为重要的是,透过抗美援朝主题的美术创作,可以看到中国美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所坚持、坚守的一种新的文化理想,一种新的艺术理念。把个人的艺术情怀与祖国的发展、人民的事业紧密结合起来,将爱国主义的精神和个人在艺术上不断探索创新的志向有机统一起来,这二者在抗美援朝的美术创作中充分体现了出来。

16

▲ 邓澍《保卫和平》年画 1951年,图片来源:中央美术学院

17

▲ 邵宇《炸不断的桥》素描 1952年,图片来源:中央美术学院

18

▲ 戴泽《志愿军生死运输线》油画 152.8x210cm,图片来源:798朝鲜万寿台创作社美术馆

19

▲ 梁玉龙《路标》油画140x211cm 1957年 龙美术馆藏,图片来源:中央美术学院

在今天看来,这些作品仍然是十分珍贵的,带有我们讲的生活气息、战斗气息、时代气息。最后我想说,抗美援朝尽管已经成为了历史,但是有关抗美援朝的主题创作,实际上从50年代之后一直没有停息,而且随着时间的深入、随着艺术家感受的沉淀,成了许多大型的主题美术创作的灵感来源。从1951年董希文创作《抗美援朝》、1955年侯一民画《跨过鸭绿江》、1964年何孔德先生画《出击之前》,1977年张洪赞画《黄继光》,还有改革开放以来如高虹、徐君萱、路巨鼎、柳青、孙国歧、孙立新、张庆涛、崔开玺、吴云华、章晓明等一大批美术家,还在不断画抗美援朝主题的创作。美术家服务于抗美援朝这个重大主题,同时也是受到这个重大主题的激励,推动中国美术创作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就是美术史,呈现为中国美术和社会、现实、历史的一种相互关系,艺术家们投身这场创作,做出了奉献;中国美术也因为抗美援朝这个重大事件、重大主题而提升了创作的水平。可以说,抗美援朝对于我们每个中国人、每一个中国美术家都是一段永恒的记忆,是可以不断去表现、刻画和描绘的主题。

20

▲ 吴云华《跨过鸭绿江》油画 250×565cm 2009 中国美术馆藏,图片来源:中央美术学院

图片来源:中央美术学院 798朝鲜万寿台创作社美术馆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