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原标题:凤凰艺术 | 在银川,听范迪安讲述生生不息的黄河叙事

2020年9月27日,展览“生生不息——叙事的黄河”于银川当代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担任策展人,分为“亘古奔流”、“大河精神”、“共生家园”和“生态长治”四个板块,展出了66位艺术家的172件作品,涵盖绘画、雕塑、装置、影像、民间美术、摄影、建筑、设计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

1_副本

▲展览现场

20年前,艺术家孙景波来到黄河边写生,遇到一个赶了一群羊的羊倌。这个羊倌见他正在那里写生画画便驻足观看。过了一会儿感叹道:“画得好嘞!”孙景波回应说:“是这个景好!”羊倌哈哈大笑,对这位中央美院的老教授说道:“我在这里看画家多嘞,好嘞!你不到西北不知道天有多高,你不到西北不知道地有多厚,你不到黄河不知道我们祖宗的历史有多长!好嘞,画得好嘞!”

20年后,一场疫情席卷全球。但仿佛是憋着一股劲儿,在中秋与十一长假前,艺术世界像是被狠狠地倒入了热油一般剧烈地沸腾了起来——北京、上海、成都、广州、深圳,甚至是远在欧洲的中国艺术家们,也用各自的炫彩映照着即将到来的金色时节。

而在纷杂奔波的艺术展览中,或许很多人都把自己9月的最后一站,定在了宁夏银川。在银川当代美术馆,去接受一场大河的洗礼。

那么,就让我们饮下秋天的第一口黄河水吧。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黄河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艺的重要主题,历史上留下无数名篇佳作。现代以来至当代,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黄河引发了艺术家的向往,触动着艺术家的心灵,激荡起艺术家的创造情怀,关于黄河的艺术表达展现出黄河独特的自然生态、丰厚的人文内涵和多彩的生活景象,犹如生生不息的黄河在叙述自己的前世今生。——范迪安

不同的文明群体,面对山河大地,得到的认识是不同的。滔滔大河,蜿蜒九曲。黄河,从世界屋脊出发,跨经9个省区,不舍昼夜奔流入海,哺育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对于炎黄子孙而言,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640

作为“2020中国·银川第四届黄河文化旅游节黄河文化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展览“生生不息——叙事的黄河”以“生生不息”为主题,通过66位(组)艺术家,172件(组)作品,以大历史的视野展现黄河穿越时空的壮美与沧桑;以当代中国艺术的文化语境,表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深沉坚毅的精神;在多元共生的层面,阐释黄河流域积淀的文化遗产和区域跨文化特色;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反映黄河流域环境保护、综合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当代课题。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文化地层是不断层累形成的。在黄河的不同流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色彩,而自古以来针对黄河的抒发与创作,更是绵延不绝。

可以说,黄河的故事贯穿着历史与当代、自然与人文、精神与现实的关联。展览以这三组关系为基础,形成了“亘古奔流”、“大河精神”、“共生家园”、“生态长治”四个篇章,从历史、精神、生活和生态等多个维度构成关于黄河的视觉叙事,展现艺术家对于黄河的深厚情感与文化关切。

黄河的叙事是历史的故事,是精神的赞歌,是生活的期望,更是站在时代高度上的战略规划。5464公里水流泱泱,79.5万平方公里吐纳万千。黄河,承天地造化,蓄洪荒之力,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一路向东,穿越过山脉和盆地,奔涌在平原和丘陵,哺育着千千万万中华儿女。

黄河流域恒古至今的淳厚和生命状态的存在形式,给了艺术家们直觉式的莫大震撼,找到了传统与现当代艺术之间历史的表现空间。在展览现场,不同风格、媒介与样式的作品所营造的巨大场域,与黄土山峦巍峨盘陀的结构有一种天然的契合;那些色彩、色块、色相的对比与碰撞,仿佛指向了喧嚣的河水与岑寂的心灵;而传统与当代创作的彼此交融,更是让人同时感受到质朴无华的大河与缤纷多彩的生命之间,在千百年来所形成的和谐与活力;更不用说那些巨大的体量与渺小的身影,让人感受到来自灵魂深处的触碰,以及时间长河流淌而过所带来的沧桑与浑然。

黄河:中国美术主体的美学精神

黄河自古奔腾不止,川流不息。在当下,艺术该如何从这个古老的图腾中汲取出新的时代精神与认知体验,从人与自然的老话题中展现出新的视觉张力?

事实上,无论是在任何层面,对经典的不断展示已成为命名经典的进程的组成部分,这是一个同步乃至同质的过程。可以说,每个文化母题和精神图腾的形成自身便构成了某种历史线索,随后在历史长河中便开始了一个近乎无尽的阐释和意义增殖、叠加的过程。它被反复、无尽地观看、阐释,愈加丰厚、愈加华美。

而持续的重新阐释的直接意义不仅在于一次再次地确认这些母题的价值,而且在于重新赋予其当下性,令现实涌入历史,激活历史文本。而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家、作品构成了自身的线索,成了一道有趣的、巨大的、绵延的文化脉络。

640 (1)

黄河无疑是浩然且厚重的。千百年来,它一刻都没有被停止“指认”与“重构”。现代以来至当代,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黄河引发了艺术家的向往,触动着艺术家的心灵,激荡起艺术家的创造情怀,关于黄河的艺术表达展现出黄河独特的自然生态、丰厚的人文内涵和多彩的生活景象,犹如生生不息的黄河在叙述自己的前世今生。而就在每次的重新塑造中,无数的“新意义”也被不断添加其上——其结果是,纪念越久,追加的“新意义”越多,影响也越来越深远。

本次展览则是第一次以大型展览的方式回溯黄河历史文脉,从多元的视角探索黄河文化的时代意义,展览构成了关于黄河的历史与当代的对话,现实与精神的交融。展览用饱满的作品体量,丰富的艺术语言,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刻的学术思考,为观者呈现出了一场黄河故事的视觉盛宴。展览中既有自然历史的深沉观照,也有黄河精神的歌颂赞美,既有河边万家灯火的生活温度,也有对河流生态环境的现实关怀。展览贯通历史时空的纵深和兼容多维形态的宽阔体现出范迪安的学术理念和策展语法,是其“中国策展学”理论下的有力实践。

银川当代美术馆艺术总监吕澎介绍到,“生生不息——叙事的黄河”试图通过艺术语言的丰富性和当代性,呈现黄河历史与文化的生命力。展览中既有1949年以来新中国青春期艺术家的黄河颂,也有今天不同年龄的艺术家的新诠释,在艺术语言和艺术风格上对黄河这个主题给予了承上启下的当代叙述,表现出作为中华文明象征的黄河精神的不断传承与充满生机的接续。

于是我们看到,从去世的老艺术家,到还在美院就读的新锐艺术家,从剪纸和绘画作品,到数字和装置作品,不同年龄的艺术家以不同的角度和媒介,从历史、精神、生活和生态等多个维度对黄河进行着自己独特的呈现,同时还有非遗传承者以及建筑设计作品涵盖其中。这些传统和当代,平面与立体的艺术作品,彼此相融在同一个文化和精神场域之中,共同勾勒出黄河的空间、时间和当下的含义与特征,以及它作为文化概念和精神图腾所具有的独特面貌。

西北边陲的当代黄河叙事

对于坐落在黄河之畔的银川当代美术馆来说,它一直承载着链接着过去与将来的期待。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思想,响应“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时代号召,在范迪安看来,“生生不息——叙事的黄河”展览在黄河之畔的银川当代美术馆举办,在全球化语境下具有深刻的在地性意义。

2_副本

▲“生生不息——叙事的黄河”开幕式表演现场

本次展览是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战略性胜利之时在中国西部地区举办的第一场艺术大展,在它身上,同样有着多种层面的“距离”维度:展览在西北边陲,溯源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在北上广成之外,去重新观看并思考艺术在当下的景观面貌;更是在历史的维度上,去探寻未来黄河发展保护的种种可能性......

正是由于这些“距离”,观者才得以在热闹繁忙的九月底,有这样一个机会沉下心来去感知黄河,感知中国,感知艺术。在此时,距离之思不断地在运动的差异中展开,在人与黄河的交流中重新确立二者的距离。只要交流展开,交流的双方都在重新解体,并再次生成(姜俊)。这种距离之思是一种此间之存在(Inbetween),它是反思展开的原点,更是在历史与未来之间去寻找可能性的锚点。

夜深了,美术馆中的人们渐渐散去。但就在这个围绕着黄河的艺术场域中,似乎还有着一首曲调隐隐飘来:

远方的亲人那,

听我唱支黄河谣

月亮照在铁桥上,

我就对着黄河唱

......

展览单元介绍(部分作品)

亘古奔流

大河奔流,逝者如斯。当我们把黄河看做历史,大自然的造化就与时间的无穷无尽融为一体。咆哮的黄河从远古涌来,给人以穿越时空的震撼,黄河也如历史般默默讲述着它自己的故事。天不言而四时行焉,水不言而百物并生,华夏文明正发轫于这大河之间。

艺术家对黄河的写生是一场与历史无言的对话。他们长立岸边,凝望河水,用身心感受这古老河流的汹涌与沉静,在风景的描绘中融入了对历史的关照与感悟。画家笔下的黄河东去,山川连绵,正如历史凝重而沧桑的变化。

大河精神

黄河是中华儿女精神图腾,它是同舟共济的团结,是筚路蓝缕的开拓,是哺育生命的奉献,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勤恳,更是百折不挠终入海的拼搏。磅礴雄壮的黄河水、广阔无垠黄土地,塑造了我们自强不息、深沉坚毅的民族性格。

QQ截图20200929144003_副本

▲ 吕胜中《生命-瞬间的永恒(局部)》  油画  2015年

QQ截图20200929144009_副本

▲ 邢罡《宇宙剧场·天机乍泄:黃河之水天上來》,蚕丝绢本特制水墨&黄沙,2013年

黄河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信仰,也滋养激发着艺术家的灵感。中国的艺术家热爱黄河,有人为之奉献了自己一生的创作与求索。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黄河精神,化作艺术家笔下奔放的色彩,酣畅的笔墨和炙热的情感,形成激越的视觉史诗。

共生家园

黄河上下孕育了各具特色有血脉相连的文化,铸造成横跨几千年、广袤数万里的从灿烂文明。丰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生活风情造就了个文化群落共生的家园。

QQ截图20200929144016_副本

▲孙立人《黄河故事》油画 2016年

QQ截图20200929144030_副本

▲ 刘䶮《第一产业》(部分) ,矿物颜料、金箔、银箔、铜箔、丙烯漆、大漆、树脂,  2000年

区域跨文化的交流与交融为中国的文化艺术提供了智慧和灵感:文化学者用双脚丈量着黄土地,记录下宝贵的黄河文化遗产;艺术家从丰沃的传统中汲取创作的养分,表现黄河流域的风土人情,描绘当代生活的多彩景象,构成了带有温度的黄河故事。

生态长治

治水是这个古老农耕文明的核心课题。黄河历史上素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也是一部几千年的治河史。

QQ截图20200929144041_副本

▲ waa未觉建筑 《银川当代美术馆》 模型+展板,2015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抓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保护母亲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对黄河生态的关怀,体现出艺术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性思考。他们在生态、建筑、景观等宏大的层面上发挥创造力,对黄河的生态保护和治理做出了艺术想象的创新性贡献。

展览信息

QQ截图20200929144049_副本

生生不息——叙事的黄河

展览地点:银川当代美术馆

展览时间:2020.9.28 - 2021.1.31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展览及作品图片致谢银川当代美术馆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