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展览

原标题:“中国泼彩画双年展”:展示泼彩画当下,探讨泼彩画文脉

9月26日,“2020中国泼彩画双年展”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开幕。“泼彩画”涉及中国传统的泼墨画、“六法”中的”随类赋彩“、书法用笔;也涉及西方印象派和抽象表现主义。但在中西背景之中,“泼彩画”依托怎样的哲学和文化背景?

“2020年第四届泼彩画双年展”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1楼两个展厅展出,参展艺术家的年纪从“40后”到“80后”前后有50年的跨度,而两个展厅也自然呈现出“泼彩画”的两个维度面向:以刘海粟为代表的海派与以张大千为代表的西南泼彩;延续传统与面向现代。主办方当天还在昆山举办了相关研讨会。

“2020中国泼彩画双年展”展览现场

“中国泼彩画双年展”2014年起在昆山侯北人美术馆开启,2018年第三届开始,由刘海粟美术馆和侯北人美术馆共同主办。对于双年展的概念,刘海粟美术馆馆长阮竣说,借助“双年展”的机制和国际语境,将中国传统水墨的语境下形成的产生的泼墨画形态系统进行研究和梳理,也发现其在当下面临的问题。

“2020中国泼彩画双年展”展览现场

源自中国,结合西方现代艺术的“泼彩”

“泼墨”作为中国画创作的一种墨法,古已有之。据传唐代王洽醉后,往往“以头髻取墨,抵于绢素”。宋代二米、梁楷以泼墨法如画,以焦墨提神。明代徐渭的泼墨芭蕉、葡萄,直至潘天寿大幅泼墨荷花,黄宾虹、陆俨少山水画的泼墨,把水墨画传统技法,又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到了二十世纪中后期,在各种艺术思潮的影响下,以张大千、刘海粟为代表的画家开启中西融合理论上的探索和实践上的创新,他们或融入印象派,或融入西方抽象表现主义,将色彩加入泼墨之中,带动了“泼彩画”的兴盛,之后朱屺瞻、谢稚柳、宋文治、魏紫熙、侯北人等一批画家在这一领域做的探索。也彰显中国画的写意精髓,为中国画在新时代的发展探索了一条新的表现之路。

据阮竣介绍,在前三届“泼彩画双年展”中,会同时展出张大千、刘海粟、侯北人等先辈的作品,而到了这一届则把目光引向新生代年轻画家,看他们如何在以泼彩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念,以看泼彩如何在新的时代延续和发展。而同时,在回溯“泼彩画”师承关系时,也让人看到了中国泼彩的不同面向。

虽然展览中并未展出刘海粟的作品,但在美术馆四楼正在展出的馆藏研究展和一些文献中,可以为刘海粟的“泼彩画”溯源。

刘海粟《黄山立雪台晚翠图》1979 年 纸本设色 刘海粟美术馆藏(非展品)

刘海粟从1950年代开始就多次临摹“董其昌临摹张僧繇的四幅《没骨青绿山水》”,画面中色调的处理,引发了刘海粟对泼彩的幻想,而在刘海粟收藏之中,也包括了陈淳等的泼墨作品,加之其对于西方后印象派等的理解,引发了刘海粟一系列泼彩作品,其中尤以黄山题材著称。刘海粟在总结泼彩画的创作经验时,曾具体说到了自己创作泼彩山水画的过程:“泼彩画法是先用焦墨线条画出几大块,分好色彩的区域,然后倒上重色,浅处可以等纸有几成干后,再用小盂调好色朝画上倒,另外破以清水,使色彩散开并吃进纸去,在健笔疏导的过程中让色块向山的自然形态靠拢。全干后用墨笔细心收拾。”

从其源流分析,阮竣将刘海粟的泼彩总结为“从张僧繇没骨法中抽出了中国色彩法‘随类赋彩’的原则,与西方后期印象主义和野兽派的用色和造型原则做有机的融合,从传统图式中抽离出的富于个性表现力的笔、墨、色、型,作为他自己抒发激情的元素。而相比之下,暮古多年的张大千,在旅居美国后总结中国传统笔墨的精髓,对中国青绿山水表现技法进行创新,创造了大泼墨、大泼彩的新技法。”

张大千 《庐山图(局部)》(非展品)

可见,虽然张大千和刘海粟在泼彩法中都借鉴和结合西方现代艺术元素,但却是不同视角、不同方式和不同的生成过程。比如,张大千是中国传统画法的集大成者,后尝试结合西方的艺术潮流,融入西方抽象表现主义;刘海粟则在1920年代就“中西融合”、油画、国画兼能,但真正开始泼彩画创作是1970年代后期,其中融合了油画、书法的功底,也得益于刘海粟在两次欧游时对西方从文艺复兴到现代的绘画艺术的研究和临摹,并在深入研究后印象派、野兽派画家色彩的微妙关系后,以泼彩的黄山实现了由传统笔墨程式向现代形态的飞跃。

刘海粟《娄山关》布面油画,1985年 81 X 110(cm) 刘海粟美术馆藏(“文字证源——刘海粟书法研究展”正在展出)

接续这样的背景,在展览的第一展厅的作品,多看到的是画家直接承接张大千、刘海粟的泼墨方式和画面形式,如参展画家谢天成1982年至1994年追随刘海粟学习绘画,在作品中便能感受到用色的链接。1943年出生的赵绪成,是此次参展画家中年纪较长的,而他的作品则带着西方抽象的元素。参展画家王守中是王康乐之女,她的父亲在1934、1940、1947年分别拜黄宾虹、郑午昌、张大千三位先生为师学习山水画,形成翰墨淋漓的山水画风格,王守中也从父亲处耳闻目濡,作品中有着细密丰富的刻画以及泼彩的气氛的渲染。

赵绪成《天边的云 - 喜马拉雅(二)》

谢天成 《和美图》

王守中 《春山氤氲》

而在另一个展厅,则是一些更年轻画家的作品,他们在中西文化不断碰撞交融的当下,探索泼彩画与当代艺术的关系。相对更年轻的“80后”,其作品就更多元,也突破了材料和媒介的局限。

李明《山水》

真正引入“双年展”机制,建立泼彩画学术体系

上午开幕式结束后,下午举行了以“泼彩画”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这也是每一届泼彩画双年展的保留项目,在学术研讨会中多位嘉宾虽从各自的角度谈“泼彩画”和“双年展”,但却不约而同地认为,“双年展”不只是两年一办的时间概念,更要真正引入国际“双年展”的机制,推动泼彩画的系统研究和定位。其中,与会嘉宾美术理论家贺万里既是研究者,也是参展艺术家。他在研讨会中提出如何在学术上、展览规格上进一步推进泼彩画和双年展的品牌?他建议设计更多的专题,建立泼彩绘画的理论与批评体系。他提到梳理泼彩画的历史的、讨论泼彩画历史定位与当代的定位、边界等问题,也包括如何与西方的彩墨、抽象表现主义,以及传统的水墨绘画区别,以探讨其核心元素。同时,泼彩画的书写性、现代性,文化属性问题,以及如何界定和评价尺度也应该再明确。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副主编徐明松认为,中国泼彩画是一个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课题,做双年展的意义是可以试图通过泼彩画这一美术创作现象,对文脉做学理的梳理。在徐明松看来,“泼”是一种行为方式,“彩”是绘画材料当中一个很重要的元素。“泼”的过程在很多西方抽象表现艺术家中可以看到,但是西方的抽象是否和东方文化有可比较之处呢?比如德库宁、克莱因等受到东方传统文化的影响,克莱因的画面上带有书写性的符号。由此,泼彩画的文化和美学属性到底是什么?与中国笔墨系统是否相通?面对这些问题,徐明松也建议,未来每届的“泼彩画双年展”都可以设定一个主题,分别从作品中去研究、归纳、分析、演绎,并向更高的层次、更开阔的发展空间去做探索和定位,作为美术现象的泼彩画,也需要多层次地分析,从“与古为徒”的泼彩画文脉到当今艺术家“与古为新”地以泼彩的形式发出自己声音。

石博文《堂庭》

来自四川美术学院的刘涛,也自己的学术研究中,也更重视“70后”、“80后”艺术家的生态成长系统,而四川与张大千又有渊源,从一批如今保留在四川的文献和绘画中可以了解,张大千从敦煌之后从泼彩画发展到以自然为师的状态,在到“以心为师”的表达。在张大千的时代与如今的比较中,刘涛也提出了一些不同的思考维度,比如在传统文化在不同阶段中,文化语境中是怎么样,如何衍生、转换,并对艺术家的创作包括我们的评论产生影响;从艺术创作的语言风格讨论当下艺术怎样从传统出发并构建我们自身文化语言的系统;从观念层次讲。青年艺术家如何对当代的日常和传统生活之间展开更多维方面的思考。以及艺术如何反映了时代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审美的气质。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0月11日。

(图片来源于澎湃新闻及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