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原标题:凤凰艺术 | 成都,究竟是当代艺术第几城?

精健日月,星辰度理,阴阳五行,周而复始。

九月成都,秋气已飒然。夜看红湿处,雨重锦官城。

火锅、春熙路、带不走的只有你,成都近几年似乎成了中国的一种网红城市,一个艺术城市的宠儿。

▲ 成都东郊记忆

东郊记忆,成都的又一张艺术名片。被称为中国的伦敦西区,走进它又仿佛走进另一段厂房岁月。

近日,“复·始——后传统艺术季”于这里开幕。

艺术季包含“第58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巡展成都站”与“‘工·在当代’中国工笔画学术邀请展”两个展览。期间举办的“人文艺术与城市创新论坛”旨在以多元的形式,为成都带来多种的艺术可能性。

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

▲ “第58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巡展(成都站)”展览现场,图源:主办方

2019年5月举办的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为“May You Live in Interesting Times" (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

这是在西方流传甚广的, 但却是子虚乌有的来自中国的诅咒 ,表述那时的经济危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危险。

这个短语在过去超过百年的时间里,被西方政客与修辞学家误读,并暗指为“混乱无趣的时代”,“有趣”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 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展览出品人、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王晨于开幕式发言,图源:主办方

对于这一主题,本次展览的出品人王晨对“凤凰艺术”的记者说到——

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本意是一种反诘、一种对时代的反讽,但中国馆选择正解命题,从正面给大家诠释什么是有趣的时代。——王晨

而从威尼斯开馆前的大暴雨,到北京站开展后的疫情,正如策展人吴洪亮所言,有趣的时代似乎成为了某种艺术的预言能量, 在2020年,重读这句话,恐怕是更别有意味了。

在本次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巡展(成都站)的展览中, 四位艺术家陈琦、费俊、耿雪、何翔宇 在对中国传统、东西文化、人类宿命与个人叙事的回溯中,与成都的观者一起反思当下、预见未来 。

▲ 艺术家陈琦在自己的作品《时间简谱·别处》中

▲ 陈琦,《2012的生成与弥散》, 水印木刻, 2019, 图源:主办方

本次陈琦为成都带来了两件作品,一件以“虫洞“为创作基本元素的装置,以及一件大型的水印木刻作品。

这里的“虫洞”并非物理学名词,“虫洞”陈琦最初的灵感,是为古籍上的蛀虫蚕食痕迹。虽然物理学的虫洞与古书中的虫洞如此不同,却又都能跨越时间。

而水印木刻作品上的水纹,也如虫洞般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时间载体。陈琦亦希望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突破传统水印版画的技术局限,使其适应当代文化语境。

驻足陈琦的作品前,观者仿佛真的沉浸于古书之中、回溯于传统之间,短暂的脱离了现实的烦嚣,来到了另一个“有趣的”平行宇宙。

▲ 艺术家费俊在现场进行导览,图源:主办方

▲ 费俊,《 有趣的世界-装置1 》, 2019

如果说,陈琦更多的是通过回溯中国传统文化,那么费俊则是回望东西方的文明。本次,费俊为成都带来了两件交互装置作品:《睿·寻》、《有趣的世界-装置1》。试图寻找一种科技和艺术之法,来构建世界联结的可能性。

在《睿·寻》这款手机app里,观者在现场通过扫描一个威尼斯的桥,会匹配一座造型结构相似的中国桥,对此费俊说到, “‘桥’在这里作为一种具有隐喻性的符号,触发人们对于文明与文明相似性的认知” 。

“有趣的世界”装置一是一个虚拟的三维空间,观者使用大量回收自现实世界的三维模型来建造屏幕里的世界。 在这一作品中观者变成了导演,作品变成了社会实验,它可以测试、观察并理解大众在当下语境中复杂和多样的世界观。

▲ 耿雪,《金色之名》, 泥塑电影短片,多屏影像及现场装置, 2019

▲ 耿雪,《金色之名》, 泥塑电影短片,多屏影像及现场装置, 2019

相比于对文明的回溯,艺术家耿雪更多关注,在当下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下,艺术家的工作该何去何从,人类的每一个个体该如何应对,全人类的宿命是否会发生变化?

本次耿雪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影像装置作品《金色之名》,由双屏影像加上四件装置组成。虽然影片整体呈现黑白色,散落在地面上的四件装置却加入了金色。

影片中泥土状的人物在集体创造一件巨大的不可见全貌的擎天大物,这大物内在是金色的世界,仿佛发出召唤和诱惑的光色与声音。 也许是为了这一抹金色,影片中的人类前仆后继地进行集体劳作,甚至不惜牺牲彼此。

也许每一个观看过影片的观众,都会反思自己穷尽一生追寻的金色之名是否值得,亦或重新感悟到生命中真正值得珍惜的金色之名应该为何。

▲ 何翔宇, 《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是我们自己》,图源:主办方

参展的另一位艺术家何翔宇, 更关注于从自身的感官出发进行创作。 何翔宇为成都带来了其作品《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是我们自己》,这一感官转换装置。

这一装置在一种碎片化的时间累积中,记录了何翔宇对身体内在的探索,同时记录着的是从外向内的转折点。

在所有零散的时间中,何翔宇用舌头重新认识口腔、认识自己,并忠实记录下从触觉产生的图像和手感。

▲ 策展人何桂彦在现场进行导览, 图源:主办方

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举重若轻地以一种有趣的形式,回应了有趣的时代。但同时也在更深层次探讨了文明的共识、生活的日常与自身的感知。

观者可以停留在有趣层面,与展览互动;也可多驻足少许,反思生活。

这仿佛又和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背景不谋而合。我们可以享受当下的娱乐生活,也可以再多一点有趣背后的 反思。而在反思之后,努力将我们的时代变为真正有趣的时代。

工·在当代

▲ 策展人何桂彦在徐华翎的作品前进行导览, 图源:主办方

工笔画,亦称“细笔画”,崇尚写实。与“写意画”对称,要求“有巧密而精细者”。 五代画家黄筌作花卉翎毛,因工细逼真、呼之欲出,而被老鹰误视为真物而袭之。

工笔画在这个时代,应该是什么样的姿态?

▲ “工·在当代——中国工笔画学术邀请展”展览现场,图源:主办方

本次“工·在当代——中国工笔画学术邀请展”,由何桂彦担任策展人,共邀请到37位工笔画领域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参展,包括安佳、白桦、陈孟昕、邓先仙、董婷、冯大中、高茜、杭春晖、何剑、侯薇薇、黄欢、黄威、姜吉安、焦洋、金沙、李传真、栗玉莹、马灵丽、牛克诚、彭剑、彭薇、秦艾、任力翰、王牧羽、魏为、夏荷生、谢振瓯、徐华翎、徐累、叶紫、于瑜、查美男、张见、张天幕、曾健勇、朱伟、左小康(排名按照姓氏首字母)

旨在探讨这种宋元以来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代表的工笔画,在当代全球文化和中国社会文化转型中的价值。

▲ “复·始——后传统艺术季”总策划、工·在当代出品人、艺文立方联合创始人徐娟在开幕现场,图源:主办方

作为此次艺术季总策划、“工·在当代”出品人,徐娟在2013年便创立“工·在当代”品牌,曾于2013年、2016年两次展览于中国美术馆,创造了当年美术馆全年最高观展纪录。

本次“工·在当代”在西南的首次亮相,以期这些新工笔的代表艺术家的代表作品能引起大众对工笔这一最具历史感的艺术形式,甚至是中国艺术,如何“继承”与“创新”的思考。

▲ 姜吉安,《日常用品装置》,100×68×60cm,圈椅+皮宣纸,2013,图源:主办方

而看过本次展览后,观者会得到一个与自己想象中完全不同的工笔画世界。

从蝴蝶到大象、从山水到城市、从年轻女人到藏族老人、从艳丽的红到淡雅的白,相同的工笔媒介画出了完全不同的题材与心境。

纵观整个展览,亦会感受到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对于工笔画媒介以及创作题材的不同理解,但相同的是对内心诚实的关照。

在此,“凤凰艺术”专访了参展的几位艺术家,以期更多地了解工笔画、了解这些工笔艺术家的内心世界。

▲ 徐累,《游丝》,265x900cm,绢本,2013, 图源:主办方

艺术家徐累,站在古典与现代之间,文学与哲学之上,画出了一种梦幻的宇宙。本次展览呈现的作品中,徐累探讨了一种中国式的对偶与平衡。

作品《游丝》隐含着多重、复杂的认知意识。 在对立的平衡中,昼与夜、轻与重、阴与阳、灵与肉、平面与立体,共时性结构正展开一次空间的历险,象征着世界两极的矛盾和统一。

文人画容易将大部分精力倾注在笔墨上,相比而言,工笔画更多是图像化的,可以探讨技术之外的世界。

同样,我们不能简单认为传统就是笔墨。传统是“原理”,我们要把这些“原理”从“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意思是一样的。——徐累

▲ 徐华翎,《花园1》,32x42cm,绢本水色,2019

艺术家徐华翎用她的画寻找自我、反思生命,她对“凤凰艺术”艺术的记者说到,“绘画到最后,会帮助你找到真正的自己。”

本次展览的《花园》系列,徐华翎在骷髅的摄影图层之上,加入了工笔画上的朵朵蝴蝶。 两层图像的结合,使画面弥漫着朦胧微妙的不真实感,也为工笔画的呈现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相比于单一的图像,这种双层的作品会为图像增添一种空间感、也会为观者带来一种想象空间、一种误读。

当蝴蝶聚在一个骷髅头上面之时,一种生与死的相遇,产生了一种非常规意义的、有仪式感的美。——徐华翎

▲ 秦艾,《悠然图》,120x273cm,纸本水墨,2019

“悠悠天地,清清我心。幸甚至哉,有此怡情” 。艺术家秦艾的《悠然图》上,她的父亲为她写下了如此的题字。

作品中超然的精神家园,一棵古老而虬劲的古柏,两只灵秀的梅花鹿,时光停滞,观者甚至能听到一丝微风穿拂过树梢的声音。

现实总是会充满一些焦虑和压迫感,我希望在我的作品中创作出一种最自然、原始的状态,也是我心中一片隐逸之地。

其实我认为,无论什么职业,不止是画家,到最后都是在认知自我、认知这个世界,学习如何和自己相处。——秦艾

▲ 栗玉莹,《间》,150x60cm,绢本设色,2019

作为青年艺术家,栗玉莹的创作并非是对传统绘画语言的直接延续, 她将 当 代社会中的生命感悟、情感体验与传统的媒介和技法相结合,以此去创造更符合当代审美的绘画语言 。

画面中的人物、花鸟,对栗玉莹来说都只是表达绘画理念的一种媒介,是一种图像工具般的存在。因此,她不同的画作看似在描绘不同的对象,实则在传达同一种理念。

我的关注点在于社会中的现象,和社会中人类的情感问题。无论是传统女性还是当代女性,我们都有一种情感的隐秘性。

画中女人的泪珠、紧握的拳头,和脚下踩着的花,都是在工作、生活、交流中,我们那个不愿表露的内心、另一个不为人知的自己。——栗玉莹

▲ 任力翰,《孤独顶II》,158x118cm,综合材料,2020

青年艺术家任力翰在本次展览中,呈现了两幅僧侣的画作。艺术家在此试图用一种新的僧侣形象,描绘普世的修行;以一种年轻人的视角,重解历史的文脉。

相较于传统佛教人物画,任力翰的作品更侧重人文主义的表达。他将佛教造像的特征与普通人的形象相结合,赋予了神像更多的人性。

人生处处是修行,我们应当学会与自己相处,与孤独为伴。在纷扰的世间,寻一处偏僻的所在,打坐冥想。

内心的平静慢慢升起,脸孔上表现出来的执着、嗔恨也渐渐被祥和取代。只要学会与孤独相处,与自己的内心相处,就会无敌。——任力翰

▲ 彭薇,《习画记-2》,144×27cm,宣纸水墨,2017

▲ 张见,《山桃红》,117×182cm,绢本设色,2015

▲ 朱伟,《水墨研究课徒》系列,34×28cm,水墨设色纸本,2016

工笔画需要我们每一个观者静下心来观看,而非在画作前匆匆经过。

正如策展人何桂彦在导览时所说,“工笔背后是艺术家时间的付出、画工笔画的过程更是一种对性格的修炼。”

相同的媒介,但无需对其进行高下的比较,每幅画作画的都是创作者与观者一同分享的世界观与宇宙观。无关对错,而是共情。

▲ 论坛现场嘉宾合影,从左至右:“复·始——后传统艺术季”策展人何桂彦,言几又品牌创始人、言几又文化集团董事长兼CEO但捷,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王晨,资深当代艺术推手,ART CHENGDU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创始人,C ART创始人黄在,“复始——后传统艺术季”的总策划、工·在当代出品人、艺文立方联合创始人徐娟,艺术家徐累,华谊艺术副总裁、北京松美术馆负责人王端,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中国授权代表,大地艺术节中国项目发起人,濑户内亚洲论坛中国事务局代表孙倩,上海宝龙美术馆副馆长吕美仪,图源:主办方

除展览外,本次艺术季还举办了人文艺术与城市创新论坛,旨在为艺术季提供更为丰富的活动,也为成都激发更为多元的艺术观点。

中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王晨,艺术家徐累,华谊艺术副总裁、北京松美术馆负责人王端,上海宝龙美术馆副馆长吕美仪,言几又品牌创始人但捷,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中国授权代表孙倩,ART CHENGDU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创始人黄在,“复·始——后传统艺术季”策展人何桂彦,“复·始——后传统艺术季”的总策划、艺文立方联合创始人徐娟出席了论坛。

九月的成都,回溯到最初之后的万物复兴与重新开始,希望以复始重建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精神。

▲ “工·在当代——中国工笔画学术邀请展”展览现场

关于成都是当代艺术第几城,似乎始终没有一个定论。有人说是第三城、有人说是第四城。

但其实,是不是第三城并不重要,这里有着丰厚的艺术资源,和生长艺术的优质土壤。显而易见的是,艺术至上,排名便无意义。

展览信息

复·始 —— 后传统艺术季

展览时间: 2020.09.20 — 2020.11.19

展览地点: 成都市成华区东郊记忆-国际艺术展览中心

主办机构: 艺文立方(成都)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项目策划: 徐娟

第58届 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

中国国家官巡展(成都站)

出品人: 王晨

策展人: 吴洪亮

艺术家: 陈琦|费俊|耿雪|何翔宇

工·在当代

中国工笔画学术邀请展

策展人: 何桂彦

艺术家: 安佳|白桦|陈孟昕|邓先仙|董婷竹|冯大中|高茜|杭春晖|何剑|侯薇薇|黄欢|黄威|姜吉安|焦洋|金沙|李传真|栗玉莹|马灵丽|牛克诚|彭剑|彭薇|秦艾|任力翰|王牧羽|魏为|夏荷生|谢振瓯|徐华翎|徐累|叶紫|于瑜|查美男|张见|张天幕|曾健勇|朱伟|左小康(排名按照姓氏首字母)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