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艺术 2020-09-22 18:08
原标题:凤凰艺术|策展人卢迎华解读丁乙三十余年“十字体”之下的文脉
▲ 开幕式现场,龙美术馆馆长王薇致辞
▲ 开幕式现场,艺术家丁乙致辞
▲ 开幕式现场,策展人卢迎华致辞
“丁乙:十字体”首次呈现丁乙为此次个展特别创作的一组大型绘画作品,这组作品体现了艺术家近期创作的新突破。同时, 本次展览还以时间为轴线,梳理和展现了丁乙自1980年代中后期以来,以“十字”作为基本图像元素而发展至今的创作体系。
▲ 开幕式现场,嘉宾合影
2020
“2020年的创作一直围绕着光,对光的理解和描绘都有了新的变化。2020年创作上最大的转折是作品中光感和力度的增加。”
▲ 丁乙《十示 2020-12》椴木板上综合媒介 120 x 120cm 2020
2020年上半年,在这个特殊时期,大多数的时间都是沉浸在创作中,使得创作中有很多细节的变化,包括刻点的方式,令作品比去年又有一点点新的推进。在这个全球性事件之后,我们可能需要更多深入内心的交流,艺术作品是需要有情感的,它可以与人产生一种非常直接的连接和共鸣。不管是这些大的事件或者生活中的小事,都是可以影响到创作的。
细密明亮的粉色系点刻与作品与一张充满意象感的布面油画分列展厅两侧,风格迥异却有所相似,跨越三十余年的创作静默相对,丁乙的大型个展“十字体”就这样在龙美术馆重庆馆呈现在观众面前。
▲ 丁乙《十示 2020-14》椴木板上综合媒介 120 x 240cm 2020
和已经卸任教职的丁乙老师聊天,的确发现他的状态似乎更放松一些,这是从近几年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来的,不过还是要从艺术家本人那里得到确认: 在过去十年里,丁乙的作品逐渐变得更加富有诗意,直角的十字格也再框不住感性的流露,一切似乎回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为自己而画画”的时期。
▲ 展览现场,艺术家丁乙正在导览
要了解丁乙的作品,我们必须知道故事是怎样开始的。艺术家娓娓道来,从三十几年前讲起:
1982 - 1990
去繁就简,另辟蹊径
“对巴黎画派技巧的研习,让我和当时中国流行的政治主题艺术及主流的苏联绘画系统产生了分野。80年代初的我,一年可能会有几个变化。早年留学的关良、吴大羽,也对我产生过影响。大约在1982年,我开始涉猎抽象绘画实验。”
在高昂却指义模糊的“观念更新”口号盛行的时代, 艺术家本能的怀疑精神使之决意“将抽象进行到底”,仅用十字符号来创作和表达,试图建立一个全新的语言体系。 这与当时面对西方艺术迅速涌入视界的艺术家们充满好奇、激情但不乏应激的模仿与应对相比较,无疑是更冷静的态度。
以抽象的名义,去除人工笔触。 “我要让抽象艺术变得非常精确,所以就用了尺子、胶带让他完全没有手工笔触的痕迹,从而变得非常冷静、严谨,我要走一条非常纯粹的抽象之路。”
▲ 丁乙《草图13件》丙烯、铅笔、纸 多种尺寸 1987-1989
在上海工艺受教于余友涵的学习经历,与在玩具厂工作的偶得灵感,让不曾随波逐流的年轻艺术家选定了表示精确度的“十字”符号作为自己的标志,虽然我们也能看出,这十字原本是叉号,隐匿的叛逆跃然纸上,真真“你看或不看,它就在那里”。
▲ 丁乙《十示 1990-5》 布面丙烯 100 x 160cm 1990
▲ 丁乙《十示 1990-5》 布面丙烯 100 x 160cm 1990(局部)
1991 - 1997
多重实验,各种惊喜
“我需要改正所谓精确的概念,寻找其他可能精确的一种表述语言。”
▲ 丁乙《十示 1991-3》布面丙烯 140 x 180cm 1991
▲ 丁乙《十示 1991-7》 布面丙烯 140 x 170cm 1991
现在看丁乙在三十年前创作的作品,设计感十足,漂亮得几乎让人忘记这是一笔一画完成的丙烯画品。展览现场有观众直言: 这要是做印花布料做衣裳可多好看!
关注画面效果是很好的,工业感的冷静抽离也正是彼时艺术家追求的答案:把形式作为问题,把抽象简化再简化,于是有了平面效果超群的一系列作品。
▲ 丁乙《十示 1994-18》亚麻布面粉笔、炭笔 140 x 160cm 1994 (局部)
▲ 丁乙《十示 1995-24》亚麻布面粉笔、炭笔 140 x 160cm 1995
“随着对画面的驾轻就熟,我却感到一种危机。为了避免这种快速、流畅产生的漂亮画面,我故意改变了绘画的材料和方式,用粉笔、木炭在不同的材料上尝试。那几年,所有能够用来画画的布和纸我都试过。”
▲ 丁乙《十示 1995-B63》 瓦楞纸上丙烯、粉笔、炭笔 60 x 79cm 1995(局部)
坦言“喜欢在某种限定中工作”的艺术家,把有限材料的组合和用十字、叉号的不同堆叠作为表达视为挑战,进行了各种实验。 而结果证明,这些材料与不同颜色与和而不同的十字叉号的确带来了让人惊喜的视觉效果。
▲ 丁乙《十示 1997-17》 成品布面丙烯 140 x 160cm 1997
1998 - 2010
如果用一种简单的方式来表现城市化
▲ 丁乙《十示 1999-2》成品布面丙烯 200 x 135cm 1999
“1998年中国的城市化,特别是上海,无不迸发着发展的生机,艺术家不能无视这样的现实。荧光色系列是面对上海的城市化发展,也隐喻了整个中国的城市,所以它本身的色彩和结构都是扩张性的,有着巨大的透视。”
▲ 丁乙《十示 2008-2》成品布面丙烯 200 x 140cm 2008
香港回归后,大陆一线城市的都市化进程加速,首屈一指的就是上海。永不停歇的吊车与昼夜通明的霓虹灯,似乎成了现代都市的标志。 艺术家说起在街上散步,有时会觉得灯光炫目而模糊,视野的延伸,也带来作品的转变。
▲ 丁乙《十示 2001-5》成品布面丙烯 260 x 390cm 2001
▲ 丁乙《十示 2001-5》成品布面丙烯 260 x 390cm 2001(局部)
▲ 展览现场
从2008到2010的十二年,是丁乙专注于用荧光色创作的时期。 荧光色系有限的颜色选择的挑战并没有难住艺术家,这阶段的作品尺幅巨大,且呈现了俯视都市的样貌。观看作品, 我们仿佛在云端翱翔,俯视一块块的城市规划图;又似乎漫步在大街小巷,感受着都市独有的魅力。
▲ 展览现场
2011- 2019
自由的感觉大概就像望向天空
“从2010年开始到现在,我进入到一个“仰视”的阶段。我不再把自己局限于某种规则或所谓的条理性,现在我的创作有更大的切口,更加宏观和综合的角度。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的创作也不再是纯粹理性,感性愈发交融在其中。”
▲ 丁乙《十示 2011-7》布面丙烯 300 x 300cm 2011
荧光色的创作对艺术家的视力和体力都是极大的考验,在当时的十二年间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 转向黑白素色的长线条,可以说是调养视力的选择,也让观者 脱离之前展厅里作品呈现的繁华喧嚣,进入一个沉静的近乎冥想的空间。
▲ 丁乙《十示 2014-6》布面丙烯 200 x 140cm 2014
▲ 丁乙《十示 2015-14》椴木板上综合媒介 240 x 240cm 2015
“2014年以后,我又在画面材料上进行了新的尝试,有了新的方向,这源于龙美术馆的个展。我想到用模板,在质感上木板的棱角比画布更硬。端木表层更柔软,刀在上面游走时更顺畅,而那些刻出来的偶然痕迹正是绘画中的重要细节,哪怕是粗野一点、过火一点,都是一个艺术家气质的表现,最好能保留自己处理画面的痕迹。”
▲ 丁乙《十示 2020-2》 椴木板上综合媒介 360 x 480cm 2020
2015年,龙美术馆西岸馆为丁乙举办了个展。展览之前,艺术家再次被展馆里冰冷的灰墙激发了挑战和实验的决心,并经过反复实验,以在椴木板上进行点刻和绘制的综合方式来创作巨型画作, 使之如同教堂中的圣像,震慑整个展厅,让人仰视,也引发沉思的情愫。
▲ 丁乙《十示 2020-9》椴木板上综合媒介 120 x 120cm 2020
作品与展厅中自然光以及灯光的呼应,也逐渐引导了艺术家在近几年逐渐转向表现光的创作主题,就像本文一开始,艺术家所说的,“又有一点点推进”。
也许就是这三十多年来,对于每一次创作的“一点点推进”,才使丁乙的十字系列创作,终于演化成了今天的“十字体”。
▲ 丁乙《十示 2020-15》 椴木板上综合媒介 360 x 240cm 2020
中间美术馆馆长、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卢迎华,则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作出了更系统和学术的回答。
凤凰艺术对话策展人卢迎华
(以下为了方便阅读,“凤凰艺术”= Q)
Q:此次与丁乙合作的契机是什么?
卢迎华: 我自2005年在亚洲艺术文献库工作时就曾拜访过丁乙先生的工作室,并在此后也曾邀请他参加我参与策划的展览,曾写过一些有关他的创作的文字,最近一次是为蓬皮杜艺术中心的画册写过他的作品介绍,这些前期的交流使我对他的创作有一个比较整体的印象。这次受 丁乙先生之邀来策划他的个展,使我有机会更具体和清晰地把握他的作品,特别是在他的艺术生涯中一些重要的转变及其背后的缘由。
▲ 展览现场
Q:此次展览作品赋格式呈现的策展思路是什么?
卢迎华: 我们希望这个展览既呈现艺术家最近的作品,也能展现出艺术家的创作生涯,在每个阶段的思考并在创作中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我提出了以复调的形式。 正好借美术馆两个展厅的结构呈现两个互为平行的章节,每个章节都是以视觉冲击力非常强烈的新作为开端,然后在以时间为轴线牵引出艺术家常年以来深耕和探索的脉络,这个脉络就像章节中的段落,每个段落都以艺术家的一段自述开始,叙述他的所思所想,然后通过具体的作品展开,使观众可以在作品中直观地体会到艺术家如何将他的思考转化为创作中的手法、表达和语言。 第一个展厅是第一个章节,以彩色的新作和回溯了1985年至2009年间的几个重要的节点和阶段为主要内容;第二展厅是第二个章节,以2020年创作的黑白的新作和对于过去十年的回顾作为展览的内容。
▲ 展览现场
Q:作为中间美术馆的馆长,对龙美术馆重庆馆展厅空间的印象是什么?
卢迎华: 每一个美术馆的空间和气质都是独特的,龙美术馆重庆馆的空间很紧凑,有流畅的观展路线,也有相对独立的空间,灵活度很高。
Q:策展人角度而言,此次展览从策划到执行中的难点和亮点是什么?
卢迎华: 丁乙先生近年来做过数个重要的个人展览,每次展览都很新的作品亮相,同时也非常有意识地去梳理自己的过往,将自己过去的工作呈现给观众。 所以当我受邀请来策划这个个展的时候,看到了此前的展览对他的作品做过了许多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感觉似乎已经被穷尽了可能性,而且对于丁乙的作品也已经有很多不同的解读文章,如何在这些已有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是一个真实的挑战。
▲ 展览现场
但幸运的是 丁乙先生保存了相当完整的个人资料,也很细致地在不同的文章、访谈中表述过自己的作品,也保留了不同时期能够体现他的创作思想的重要作品,使得研究者得以全面地去接触这些原始素材,也使策展的工作能很快开展起来。 以往对于丁乙作品的表述大多注目于将他放在抽象创作的范畴中来分析,我希望从他与中国艺术当代化的脉络之间的关系来思考他的艺术道路,引入一个艺术史的视角,考察他是如何生长于这个脉络,同时对这个历史现场作出什么反应,提出什么艺术问题,并在创作中如何去对话这个脉络。这样一个考察角度既贯穿于展览之中,也贯穿于此次展览的出版物中。我们在出版物中以一个立体的年表的方式,按年记事,将艺术家创作的重要作品,参与的展览、艺术活动,与艺术界的互动和个人生活中的重要节点编排在画册之中。使观众看到一个艺术家非常立体的生涯,可以说这个出版物是这个展览非常核心的一个组成部分。
Q:如何看待丁乙作品中的“工业感”与“现实感” - 结合您所研究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观点”?
卢迎华: 你所说的研究是我近十年来与艺术家刘鼎共同开展的对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遗产在中国艺术当代化进程中的回响的考察,这个考察主要是将艺术家的工作和思考放置在中国艺术当代化进程中,而不受限于已有艺术史叙述中惯用的叙述视角来概念化的理解艺术家的创作。
丁乙先生在1987、1988年开始建立以“十字”为符号的创作语言时主要面对的是“85新潮”的尾声之后艺术界对于此前过度依赖观念和激情的创作思潮的疲惫,而希望回归到一种去叙事、去抒情和去主观化表达的诉求,以符号和重复符号的手法作为一个实现的途径。他提出“ 让绘画不像绘画”,并在实验探索中通过“把所有的绘画性、所有的所谓技巧削弱到最基本或者最不起眼的一个程度”的结果,“让设计这种冷漠的东西嫁接到更加有表现性的绘画里面。” 我认为将对于创作过程和规则的自我规定作为核心创作方法这一特征使丁乙的创作不应该仅仅在抽象画的范畴内被讨论,而应该与同时期开始出现的早期观念性实践放置在一起进行比照。
▲ 展览现场
丁乙以看似理性和客观的规定让创作在规则里开展,从而追求限定艺术家的主观意志的企图,并坚持对于这样的客观和理性进行一种实在(literal)的解读,而非过多的意义投射。 这样的观念性起点也决定了丁乙的创作实践是自我批评性的,通过对自己创作手法的规定和不断地反省和调整来表达自己,这种自省式的创作方式本身就孕育着不断自我发明的内在动力。这也是为什么尽管起步于追求艺术本体和强调去意义、纯化艺术的思潮之中, 丁乙的创作生涯将在漫长的探索中与当时的艺术形式探索、抽象绘画实践、强调无意义的、繁复的劳作和过程等创作实践逐渐分道扬镳。
展览信息
丁乙:十字体
策展人:卢迎华
展览时间: 2020年9月19日 — 12月20日,周二至周日 9:30~17:30(周一闭馆)
展览地点: 重庆市江北区聚贤岩广场9号,龙美术馆(重庆馆)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