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投资收藏 >玉器

每天一堂翡翠课 2020-09-17 16:26

原标题:为什么古人盗墓不盗玉?有钱不赚的背后,竟是玉石的诅咒!

金缕玉衣这个东西,想必很多人在博物馆里都目睹过它的阵容。就算没亲眼看过,应该也在各类历史文献中了解过一些资料。

金镂玉衣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玉雕史上的奇迹。当世界上很多地方还没有人类文明的时候,两千多年的中国人,就已经制作出了拥有精湛工艺的金银丝玉片衣。

尽管金镂玉衣是古时候王公贵族的殓葬品,但丝毫不影响它吸引着全球众多参观者的惊讶目光。而在历史长河中,这些目光的某个暗处,也藏着盗墓者冰冷锐利的双眼。

话说这金镂玉衣被发现的时候,坊间一直传闻里面的金银、珠宝等等早已被盗掘一空,唯独只剩下玉片。

照理说,不管是处于哪一段历史时期,玉石都算是珍稀资源,更何况是王侯贵族的藏品,对于盗墓者来说,无论如何都是可以卖出好价钱的。

那么古代盗墓者为什么偷光了金银,唯独不偷玉呢,通过这种现象是否可以对玉石的价值有一番重新认识呢.......

盗亦有道的背后

古代的盗墓者都属于偏门从业者,其中的事情和行规都是小范围口耳相传,外界很难知晓。但是,盗墓不盗玉却是行业内众所周知的“潜规则

这是因为古时候采掘技术和鉴定技术很欠缺,能够有美玉的人基本上都是王公贵族,普通人根本不可能,也不敢轻易持有玉石。

在一些法令严苛的历史时期,持有玉者就是有谋逆之嫌,会被封建统治者的官府衙门盯上,比如牛李党争时期的晚唐年间,五代十国的诸侯混战期间等等。

相应的,古代盗墓者就算把玉石偷了出来,拿到黑市上也没有办法脱手,因为根本没有人敢收,收了也没人会买,风险与回报完全不成正比,所以索性不偷了。

另一层原因在于古人的迷信心理,因为玉石类首饰在古代殡葬文化中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常被制作成殓服、面具等等,更有甚者把玉佩放在过世者的嘴里,企盼魂识不灭,这更是封建迷信之谈。

但在漫长的旧社会中,行走偏门者是最信邪的,所以就算在墓穴里找到了玉也不敢偷。

玉饰品的前世今生

那么难道中国的玉文化只是存在于殡葬文化里面吗?若果真如此,戴玉岂不是显得有点瘆人。

其实大可不必有此担心,玉饰在五千年灿烂文明中,主要还是作为一种权力地位的象征,后来又被认为是财富的象征。

之所以会与墓葬联系在一起,是因为旧社会的帝王将相觉得玉是世界上最值钱,最值得寄托的心理慰藉,所以会把大量美玉当做殡葬品。

从这个概念看,玉器在文化心理、民俗传统、考古价值等多方面角度,都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国粹文化符号之一。

贵族的财富地位象征

最早期的玉器其实在上古尧舜时代就已经出现。

但因为太过于久远,实据已渺不可考,相关的史料记载也很难进行深入研究,所以主流的观点还是以商周先秦时期为开始,

在那个时期,玉器是只有天子、诸侯,或者部落首领才可以持有的宝物,被用作泛神论信仰的一种世俗化象征,也是王公贵族显示权力地位的一种印信。

天朝上国的贸易标志

后来经过了秦汉魏晋的漫长过程,玉器的宗教地位和价值下降了很多,而作为一种大件奢侈品的趋势得以加强。

这一时期的玉器制作工艺已经非常精湛,金镂玉衣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另外,经过西汉开辟丝绸之路,以及后来唐朝在中西亚的开疆拓土,中国的玉器伴随着丝绸和茶叶被远销到欧亚大陆西侧,成为强盛国力和璀璨文明的象征。

同时,很多新型玉石,比如和阗青白玉、羊脂白玉等等随着西域商人的足迹开始被带入中原,极大丰富了玉石的品种。

士大夫的身份识别

宋朝到明朝时期,中国人凭借着高超的航海技术,开辟了恢弘的海上丝绸之路,玉器也伴随着陶瓷工艺品和茶叶等等,被销往更远更广的地方。

在社会中,宋朝时期由于士大夫阶级的崛起,玉器不再仅局限于门阀贵族,而是成为一种标志知识分子身份的首饰。两宋这一时期,是中国玉石文化的一个转折点。

后来到了明朝,市井文化空前繁荣,市民阶级中的富人也开始佩戴玉器来显示财富,进一步打破了玉佩首饰因阶级而产生的限制。

人见人爱的装饰品

后来到了清朝,玉石首饰进入繁荣期,尤其是到了清朝中期,作为封建统治者的乾隆就是个疯狂热爱玉石的收藏达人。

乾隆对玉石爱得深沉,所以官员每次上贡朝廷的时候,总是少不了各种美玉,这是最能讨皇帝欢心的。

整个中国也是上行下效,掀起了玉石文化热潮,且蔚然成风,各类人群都将戴玉佩作为一种时尚,并深深影响着后世玉石文化的发展。

如今,玉雕工艺、采掘技术、鉴定能力都比过去要先进许多,购买玉石的渠道越来越令人放心。

另外,玉石也不单单可以作为装饰品,它的养生功效、投资价值更是被越来越多的人发掘。宝迷们,你们最喜欢玉石哪一方面的价值呢?

(图片来源于每天一堂翡翠课及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