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 2020-09-09 14:50
原标题:《永不消逝的电波》:在烟火气里讲谍战故事
9月13日,“艺起前行”优秀新创舞台作品上海展演,将于上海拉开帷幕,持续至11月。
展演期间,来自北京、江苏、广东、广西、四川、陕西、上海等地的14台剧目,将集结亮相申城舞台,所有参演剧目均为国内原创。
上海歌舞团《永不消逝的电波》作为其中一部参演剧目,将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亮相。
作为国内首部“谍战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以李白烈士的真实故事为素材,再现了共产党为民族解放事业壮烈牺牲的英雄形象。
李白曾是中共在上海的地下党联络员,他在上海潜伏了12年,也在刀尖上行走了12年,还有20天解放时,不幸被敌人杀害,时年39岁。
如何用舞剧讲述这段红色记忆,如何激活观众的红色基因?
“非常非常难。”上海歌舞团团长、《永不消逝的电波》制作人陈飞华坦言,“没有台词,要完全用肢体交流来呈现谍战情节。二十多次研讨和创作会,半年左右的创排,才有了‘电波’的诞生。”
为了更深刻地理解人物,主演王佳俊、朱洁静曾在剧组安排下,走访位于上海的李白故居。
“我被当年李白发报的小阁楼震撼,仅仅几平方米的四四方方的小阁楼,却是他和兰芬幸福的净土。”主演李侠的王佳俊说,李白在高压环境里生活了12年,但在和兰芬的粗茶淡饭里感受到人间温暖,从此更加坚定了信仰,“他希望身边的人每天都过得快乐,每天都有粗茶淡饭的幸福。”
“一个回头、一个微笑、接报纸、拿工本包,当你走进这个角色,你不会再去想你的表演是什么,你的每一个动作就是这个角色的所想所做。”王佳俊说。
从黄渡路107弄烈士故居,到李白被捕前发出的最后一封电报内容,再到剧中“真假夫妻”的原型,一幅幅鲜活的红色画卷逐渐舒展开来,“在充分的实地观察和了解后,很多细节就这样印在我们的脑海里了。”陈飞华回忆。
身为一位老上海人,陈飞华还将自己的海派情怀注入了舞剧中。在他的记忆里,张家姆妈、王家姆妈、那些石库门里拾掇得干干净净的上海女人每天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在弄堂里生煤炉烧水;每当早晨第一缕阳光洒下来,她们便用蒲扇遮住脸颊,防止晒黑。
“一朵栀子花、一把竹伞、一把小蒲扇,在弄堂里,轻轻打两个弯,这就是我们的上海。”剧中洋溢的海派风情让人印象深刻,其中的《渔光曲》选段重现了老上海弄堂深处的迷人韵味,也成了2020年央视春晚的网红级“名场面”。
气氛紧张的谍战剧情融入唯美浪漫的《渔光曲》,不仅不违和,反倒有了奇妙的化学效果。“越是柔美、市井、烟火气,才越能体现出革命者走在刀锋上、坚持崇高理想的不易。”陈飞华说。
除了题材本身的吸引力,在三位主创看来,“电波”能吸引众多年轻观众走进剧场,在两年不到的时间里巡演120场,主要归功于细节与真实,“当我们把每一个细节做好,让舞蹈回归真实生活,就有了一种圈粉能力。”
主演兰芬的朱洁静回忆起寻找素材的经历,“在李白故居,我发现通往阁楼的楼梯非常窄,每走一步都有木头老化的嘎嘎声,我表演的时候,每一步要像小猫一样蹑手蹑脚。”
兰芬平凡又伟大,与朱洁静以往的舞台形象反差巨大,舞台经验丰富的朱洁静,也曾在“舞蹈性”与“真实性”之间徘徊。
“剧中有一个‘拍走丈夫身上灰尘’的动作,我曾经习惯采用舞台上常见的‘芭蕾手位’、‘兰花手’,但导演马上就说这种动作是‘可怕的做作’,非常刻意。”
于是她对这个动作反复打磨,努力从细节中找寻生活中的烟火气,“对我来说最难的并不是技术,而是如何把一个舞蹈演员的惯性演绎扔掉,把‘朱洁静’扔掉,幻化成一个真真实实的演员,把真实的生活搬到舞台上。”
“我以往的角色都很美、很瘦、很仙,这个角色让我变回了人,重重踏在泥土上。”朱洁静说。
(图片来源于澎湃新闻及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