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 作者:李雪2020-08-18 14:40
原标题:好久不见,博物馆之旅走起
你知道吗?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近13%的博物馆可能永久关闭。这一数据来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博物馆协会的两项研究:疫情期间,8.5万家博物馆曾闭馆,约占全球博物馆总数的90%;全球近13%的博物馆可能永久关闭。尤其是在疫情严重的地区,一些靠门票和外界支持开设的博物馆,可能以后就看不到了!
在我国,多数博物馆在疫情中受到的冲击较小。闭馆期间,博物馆人整理展品、防控疫情、强化内功,以最好的状态等待开放。随着全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人们走出家门的意愿逐渐强烈,各地博物馆陆续开放。虽然增加了预约、测体温等环节,仍然没能阻挡博物馆爱好者进馆参观的脚步,“好久不见”也成为人们最想对博物馆说的一句话。
眼下正值暑期,为满足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文化需求,博物馆人创造条件、开动脑筋,尽最大努力为观众提供丰富多样的服务,使大家的博物馆之旅既好玩儿又能长知识。
带着“沂蒙精神”开启人生新篇章
临沂市博物馆“带着家乡的历史上大学”暑期公益活动启动现场
疫情发生后,革命老区山东省临沂市各界干部群众充分发扬吃苦耐劳、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有的自愿走上街头参与排查,有的主动到社区值守,还有的积极捐款捐物,为当地疫情防控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勉励大家进一步弘扬传承沂蒙精神、助力经济社会快速恢复、丰富群众暑期文化生活,临沂市博物馆将2020年的7月至8月定为“红色文化宣传月”,并配套举办系列活动。
8月10日下午,临沂市博物馆报告厅内,几十个“大孩子”静静坐在台下,聆听关于临沂红色文旅资源的讲解。大家边听边记,提问环节更是踊跃互动。这些“大孩子”都是准大学生,趁着暑期到临沂市博物馆参加“带着家乡的历史上大学”公益活动。临沂市博物馆副馆长赵建玲介绍,博物馆每年都会组织即将奔赴全国各地上大学的大学生一起体验家乡文化、了解家乡历史,希望大家成为“家乡的文化蒲公英”。
“通过几天的活动,我了解了临沂的很多红色故事,期待在大学校园讲给同学听。”学员代表杜汶诺说。据悉,2020年暑期,临沂市博物馆的红色主题研学活动分为“讲好沂蒙故事,传播家乡声音”“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走进沂蒙非遗,感受美好生活”“记住沂蒙乡韵,留下乡音乡情”4个板块,包括为期10天的主题研学班、10场主题公益讲座以及“探寻家乡历史”文化之旅、志愿服务等。
本着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说话”的原则,博物馆对2020年暑期的红色文化展陈也格外用心。2020年7月1日,《临沂市红色文化保护与传承条例》施行。临沂市博物馆特别策划了“跟着共产党走——临沂革命文物展”,在全市遴选了140多件(套)革命文物和240多幅图片,综合展现近百年来沂蒙人民坚定跟党走的历程。
济南游客王珊珊告诉记者,第一次到临沂旅游,首站就到了临沂市博物馆。在这里不仅能了解当地历史,更能为旅游行程增加一点文化记忆。
赵建玲表示,目前观众入馆,仍需要全程佩戴口罩,出示身份证、山东健康通行码和预约码,并登记身份信息;馆内每日限额1500人;观众须分散式间隔性入馆,自觉与他人保持1.5米以上距离;不得在展厅内聚集性参观,并主动配合馆内工作人员的管理。
暑期研学深度体验传统文化
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暑期研学现场,观众动手制作香囊。
在广西的瓯骆学堂暑期课上,小学员津津有味地听讲解。 李 鑫 摄
“同学们,在古代,佩戴香囊不是女生的专利,男生也可以。往往在腰间, 一边是宝剑,另一边就挂着香囊,这可是谦谦君子的标配。”
伴随着暑期到来,博物馆里的学生群体明显增多。对于以丝路文化、盛唐商业文化及唐代市井文化为特色的陕西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来说,这里成为了以研学方式深度体验唐文化的课堂。
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展览宣教部部长张莹介绍,8月1日至8日,博物馆举办了第四期“丝路小小讲解员培训班”。作为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的品牌项目,培训班自2018年开班以来,一直受到广大师生及家长的追捧。
此次培训以“丝路起点 盛世商魂”基本陈列为基础,通过10多门课程将丝路文化及唐代商业文化串联起来。以“课堂+体验+参观+实践”的形式,让小讲解员通过观察、思考、总结和模仿,感受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此前7月底,就有许多热爱历史文化的青少年来到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孩子们在老师指导下,参与了古法造纸、魅力扎染、香囊制作、非遗雕花剪纸等体验活动,在深度“打卡”博物馆的过程中,对丝路文化和唐朝人的生活产生了深入研究的兴趣。
“虽然每次研学的时间不长,但不少孩子从刚入馆时的内向羞涩,到看得津津有味,足以让我们感到高兴,这也是博物馆人持续做好这一工作的动力和初心。”张莹说。
“在博物馆里可以学到很多古人的智慧和文化知识。”8月12日一早,广西南宁市秀田小学学生卢德洋已经坐在广西博物馆的教室里了。几分钟后,广西博物馆策划的瓯骆学堂暑期课准时开始。2020年的课以“瓯骆人的衣食住行”为主题,带领青少年从衣、食、住、行4个方面认识和了解瓯骆人的民族文化。
讲解员黄怡语言风趣,讲解结束后,还带领小学员制作了瓯骆人的建筑模型。“博物馆的课堂太有趣了,老师讲到瓯骆人用石头烤制食物,想不到我们的祖先还是美食达人,太酷了!”沛鸿小学学生麻莹洁兴致盎然地分享着暑期课的收获。
“没想到大家报名十分火爆。7月31日发布招募公告后,第二天再看,20个名额已经报满。”广西博物馆宣教部主任黄璐说。很多家长因为疫情取消了出游计划,像博物馆这类不需要出远门,又能学到知识的场馆,越发受欢迎。
为了感谢医护人员为疫情防控作出的贡献,瓯骆学堂暑期课还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联合开设了医护人员子女专场。除了室内课程,还将带领医护人员子女走进南宁顶狮山遗址博物馆,了解古南宁人的生活,听馆长讲有趣的考古故事。
文物数字化带观众遨游北朝
在山西,家长与孩子在博物馆体验数字展览带来的新乐趣。 任晓晶 摄
“粟特商团快到了,我找人打听过了,他们这次要大量购买一批丝绸和香料。”“这些粟特人从小就学着经商,眼光独到……”
8月11日,记者走进山西博物院观看该院推出的首个文物数字化展览“壁画的平行世界——狄仁杰带你探北朝”。展厅中,市民利成元正带着儿子张烁严兴致勃勃地点击画面上的人物,低声读着一句句对话。伸手触摸通过数字投影打在墙面上的娄睿墓壁画《鞍马游骑图》,山西历史名人、大唐“神探”狄仁杰以动画形象“走”出来,化身导游,带领孩子们穿越时空,开启北朝探索之旅。
山西博物院副院长范文谦透露,2020年上半年,“壁上乾坤——山西北朝墓葬壁画艺术展”以“裸展”形式向观众呈现了精美的北朝壁画,受到广泛关注,曾两度延期。前不久,“中国博物馆热搜榜”榜单出炉,山西博物院的“壁上乾坤”展览成为十大热搜的博物馆展览之一。这次趁着暑假,山西博物院以北朝壁画为依托,又推出了文物数字化展览,使观众在互动游戏中欣赏壁画艺术,吸引了很多年轻人。
山西博物院文物信息中心主任薄春燕介绍,由于此次展览的受众主要是青少年和亲子家庭,策展团队特别注意内容的科学严谨,为之匹配最贴切的互动体验,在观展中实现知识普及。
在“北朝风貌”展厅还有换装游戏,观众可以选择武士、乐师、骑士等不同人物,根据自己的审美喜好挑选服装和配饰。在尾厅,观众可通过AR(增强现实)技术和喜欢的壁画合影,扫二维码下载到手机中。桃园小学的历史老师赵改梅听同事说展览非常有趣,特意来看了看。她说:“展览很生动,让人耳目一新,我在家长群还推荐了这个展览。同学们在玩耍的同时学习历史知识,比单纯背课文、做作业更容易让人理解与接受。”
“大”城市里的流动博物馆
青海省博物馆走进基层乡村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随着青海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青海省博物馆创新文化教育方式,以流动博物馆的形式讲述青海故事、传播青海文化,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真正融入市民文化生活中。
每周在固定的时间,省城虎台小学、昆仑路小学、光明小学等6所小学的孩子都翘首期盼,因为省城博物馆的叔叔、阿姨会为大家带来一份惊喜,把“藏”在博物馆的文化带到校园里。他们会讲青海的彩陶文明、本地民族文化、非遗故事等,孩子们还会亲自动手,拼贴布贴画、设计制作海报贺卡、体验雕版印刷、绘制彩陶罐,别提多带劲儿了。
为了将文化成果送到基层“最后一公里”,青海省博物馆还走进青海省同仁县多哇村和古德村、大通县宗阳村及乐都区高庙镇柳湾村等地,以党史朗诵、抗疫小品、歌舞表演、快板、魔术等节目,紧扣“脱贫攻坚”的主题,生动演绎当地的脱贫故事。
博物馆里的红色基因传承
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的讲解员在展厅进行现场教学
“父亲离开我时,我才两岁多。对于父亲的有关信息,我相知甚少,但他的遗言一直铭记于心。” 8月1日,南昌起义参加者贾佐(党内代号陈昌)的儿子陈龙狮参加了由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举办的“追寻先辈足迹 追忆红色初心 ——纪念建军93周年”主题教育活动。听到烽火硝烟中发生的系列感人故事,台下的“小红领巾”们都若有所思。活动最后,孩子们为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的代言人“小军军”手绘上色,共同完成献礼“八一”的画卷。
这是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在严格保证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创新暑期活动形式,将线下活动与线上传播相结合的新举措,该活动同时有近40个平台同步直播,累计观看量近1000万。
同样,在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一群身着红色志愿服的孩子正聚精会神听讲解员讲授“人民共和国从这里走来”陈列展览的内容。有的同学时不时跟随老师做出各种讲解手势,俨然一副专业小讲解员的架势。他们都是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小小讲解员”培训班的学员,通过理论课堂、现场教学等形式,学习讲解礼仪、苏区红色故事等各类知识,并运用于实践。
顺着前辈的足迹再往南走,来到广东,在这里,红色火焰也在燃烧、接力。
前不久,广州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举办了第一期军事文化研学营,引导青少年群体深入了解红色文化和黄埔精神。活动中,小营员学唱黄埔军校校歌,在孙中山纪念碑前教折小白花并进行献花,拼装军事模型,并学习打绑腿、打绷带、搭帐篷等技能。一天下来,虽然身体很累,却没有一个人退出。
再过两天,8月15日,由广东人民出版社与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联合举办的“农讲所奇妙夜”红色研学活动也将举行。广州农讲所纪念馆讲解员将导览参观农讲所,用妙趣横生的讲述、生动活泼的演绎,让学员充分了解革命先烈在农讲所学习、生活、战斗的情景,给孩子不一样的红色文化教育。
(图片来源于中国文化报及网,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