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评论

中国文化报 作者:高宏存2020-08-18 14:26

原标题:后疫情时期文化产业新常态

后疫情时期,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整体性反思和调整,要更加精准施策,推动未来文化产业发展进入更加稳定和繁荣的新阶段。

文化“新业态”上线

从文化业态创新视角看,突发疫情改变了人们文化消费的方式与内容,直接影响到生产端供给,同时各种文旅新业态实现了从形式到内容的迁移,因疫而现的文化“新业态”未来将成为文化产业领域新增长点和发展空间。

教师转身成了“主播”,传统的课堂教学都去了“云端”,腾讯会议、企业微信、ZOOM等应用爆棚,这一轮文化业态扎堆转身线上,既有传统型业态的网络化传播实现“云端服务”,比如云办公、云医疗(远程会诊)、云购物、云课堂、云旅游、云演奏、云招聘等,更有新型文旅业态的创新和发展,定制旅游与云演艺是其中的代表,并成为未来发展可期的行业业态。

最近几年来线上旅游越来越热,“定制游”已逐渐成为旅游形态的主流,但这次疫情却推动了定制旅游市场的真正成熟,未来旅游市场进一步互联网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囧妈》海报

疫情同样给剧院、剧场运营造成了冲击,传统观剧、观影方式因为演艺停滞而改变了,传统观剧空间封闭了,“云演艺”却登场。无法走进院线的春节档电影《囧妈》与西瓜视频合作,以纯粹网络形态走上一个没有春节档期的“春节档”,没有走进院线但却成功了。制作人以6.3亿元现金卖出影片播放权,开播几天时间就有2亿人观影,播放量破6亿次。电影形态网络化正在逼使传统院线深度转型,电影作品互联网首映本就是电影业形态创新的关键一步或深度转型的常态。在这个数字化影响越来越深入的时代,文化业态、行业形态或许只有深度网络化才能找到未来。

数字技术再造传统行业

从未来行业创新与深度转型视角看,数字技术对传统行业的再造重塑更加深入,这不仅是形式或领域的扩散,更成为最具成长性的空间,甚至有可能成为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

疫情发生时乐观预估的“报复性消费”在文化领域并未整体性回归,作为一种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文化休闲、图书培训、演艺娱乐等,一方面受到长期文化资本积累形成的文化消费习惯制约,另一方面也有传统文化生活领域内容和服务供给远没有和数字化社会的发展嫁接耦合,还没有一个无障碍“零空间”的链接通道,也意味着文化产业发展供给样态和文化消费模式要做到全匹配才行。

7月6日,人社部联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发布了9个新职业,其中“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城市管理网格员”“互联网营销师”“信息安全测试员”“区块链应用操作员”“在线学习服务师”都与文化服务消费有关系。因此,传统文化机构应当借助本次疫情放大凸显的“线上云”服务,加速实现信息化、智能化转型,在文化产业数字化等产业领域深耕细作,借助数字化全面提升我国文化领域发展的能级和水平,从而更高质量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多方合力重塑文化产业

从公共政策视角来看,推动文化产业长期保持高速发展并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必须从短期解难纾困的急就章向稳定发展的制度创新转型。

在疫情控制住以后,各级政府开启了一轮政策“救场”之旅,分别从供给与需求两端发力。在供给端采取加大“新基建”投资,直接降低税费、鼓励国有物业给予商户免缴或减半缴纳房租、缓交企业社保费等举措,实施这些政策有效稳定了各类企业的运营发展,间接保障了稳就业目标,借助生产有序恢复社会发展活力。在消费端则主要以消费券发放形式刺激消费以提振经济。根据腾讯微信统计,截至5月全国累计发放消费券超190亿元,释放了强力刺激信号以提振居民消费信心,催生激活销售端与供给端联动。消费券在拉动消费方面发挥了3至5倍的乘数效应,文化消费在疫后经济恢复性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未来在文化政策制定过程中,要着眼于从政府管理、科技驱动、市场力量等多方入手,不断释放各领域活力,整体性推动文化制度创新,通过多方合力重塑文化产业,这也是疫情带给我们创造性推动文化发展的“危”中之“机”。

(图片来源于中国文化报及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