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投资收藏 >杂项

艺术与设计 作者:黄巍锋2020-08-12 15:21

原标题:跨越山和大海的“中国白”  

以英国女王夫妇命名的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Victor ia & Alber tMuseum),继承了英国在陶瓷研究史上重要的英国南肯辛顿博物馆(SouthKensington Museum)和大维德基金会(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Chinese Art)的大量中国陶瓷收藏,拥有欧洲最庞大的中国瓷器馆藏规模,是欧洲研究中国陶瓷的重要机构。它不仅有深厚的中国古陶瓷收藏和研究积淀,而且对当代中国陶瓷艺术有着特别的关注。

一场名为《德化白瓷,对话进行时》(Blanc de Chine, a Continuous Conversation)的展览在这家著名的博物馆举办,铺陈出德化白瓷从宋元明清的古代造物到当代创新设计的一幅历史长卷。

1600-1700年间制作的德化白瓷观音像

福建德化制瓷始于宋代,自那时起德化窑的瓷器就浸染了宋人固有的温润和婉约。宋元两代的德化窑青白瓷器已然由舟船出洋,获得海外的赞誉。随着烧造工艺的逐渐进步,德化窑在明代创烧出被欧洲人称作“中国白”的德化白瓷。万历十四年(1612年),《泉州府志》记载德化所产的白瓷“洁白可爱”。与以往的白瓷或者景德镇同时期的白瓷相比,德化白瓷也有着自己的独特魅力。德化的白瓷不似唐宋时期白瓷那样白中带黄,也不同于景德镇白瓷微微泛青,它完全是一种纯粹的白。这种代表着中国的白,来自于德化的重重山陵与潺潺溪流。德化当地的瓷土自然纯净,经过溪水的滋润与窑火的淬炼,鹅绒一般的纯白由此而生。这种白,光润、明亮,在光照之下,隐隐地透出粉红或者乳白的色泽,因此德化白瓷的“中国白”又被称为“猪油白”“象牙白”。

丁念祖的德化白瓷系列作品,左为千手茶杯,右为《花钵》系列

在闽越文化的浓厚乡土人文气息和传统民间信仰的滋养下,明清两代,德化白瓷以瓷雕最具盛名。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评价它“烧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特别是明代何朝宗等名家的白瓷雕塑,把达摩的庄严、观音的温柔、寿星的诙谐一一通过细腻的手法表现出了神佛的各种性格。在这些古代能工巧匠的手中,德化白瓷雕像展现出了一种引人入胜的东方之美。它们表情生动,身体姿态富有动感,衣袂飘飘迎风而动,神韵就在这纯白之中摄入观者的心魄。像何朝宗手作的渡海达摩像,面容庄严、身形伟岸,立于汪洋之中,双手合抱胸前,目光深邃地向远方凝望,展现出达摩东渡弘法的决心与信念,也映衬出坚毅、勇敢的东方品格。现在,德化白瓷将东方的品格与美的气韵从往昔带到今日,使中国的这一抹纯白在今天仍然光耀人心。

梁婉莹的德化白瓷作品

在前文所述的展览中,展出了德化白瓷当代传人苏献忠的作品。在他的作品《纸》系列中,以创新的制瓷技艺使一片片瓷泥如同宣纸一般轻盈,在风中自然地舒展、卷动。作为由清末德化著名瓷雕艺人苏学金创办,拥有百年历史的德化瓷行“蕴玉瓷庄”的第四代掌门人,苏献忠秉持了对德化白瓷历史传统的尊重,并且在文化技艺历史遗产的基础上将“中国白”的烧造技艺与艺术语言进行创新和突破,给它赋予当代性。“题材的变化、人体结构比例的应用等,都只是陶瓷艺术具象上的进步和创新。只有抛开具象,在有形中塑造无形,以作品展现意境,才是真正的创新。”苏献忠如是说。他还创作了一些作品,希望能够使人们真实感受到自身所处的世界,比如以大地震后核泄漏为背景的《不能面对的真实》,以太空垃圾为创作题材的《杞人忧天》等。以此,德化白瓷得以传达出对当代生活的关注。

梁婉莹的作品《小人》,2018

通过自己的画廊与苏献忠展开合作的艺术家丁念祖(Peter Ting)早已痴迷于德化白瓷的艺术张力。在这次的展览中,他也带来了自己创作的德化白瓷作品。丁念祖在香港出生,在伦敦成长,看尽了西方艺术的繁花之后,他又回归东方的乡土,在这一抹纯白中找回自己的文化根基。他在德化白瓷的创作中,体味德化瓷土的细腻,感叹传统技艺的智慧,并且以一个文化上的回归者的身份重新凝视德化白瓷的深厚传统。他的《花钵》系列作品,是带着德化技艺基因,进行当代叙事的作品。作品所自带的一种多文化视野让德化白瓷闪耀出别样的光芒。

苏献忠的徒弟颜松柳如今也已经成为德化白瓷的当代传人。他对于明代何朝宗的德化白瓷雕像艺术十分着迷。因此,在以人物或神佛形象为题材的德化白瓷创作中,颜松柳在对何朝宗经典瓷塑造像进行全面认识和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德化白瓷雕像当代精神的理解和领悟,使它更加深入当代生活,融入当代人们的情感。他还遍访山西的宫庙,在中国造像艺术蕴藏最为丰富的大地上博观约取,把造像艺术的精髓融入自己的作品。在创作中,颜松柳如琢如磨,与何朝宗的创作态度一脉相承。他有一件观音像作品,经过三年修改,才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最终呈现出生动的气韵,获得故宫专家的好评。

苏献忠的作品《纸》,2019

目前已然成为德化瓷烧制技艺非遗传承人的柯宏荣,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了德化陶瓷的学习。他立志在德化白瓷烧造的艺术性和技术性两个方面都进行当代性的探索。在几十年间,他创新出了德化白瓷中的柏纹瓷、纹片瓷等特种工艺,也对德化白瓷传统技艺中的捏塑、跳刀、拉坯等技艺得心应手。他的柏纹瓷,表面釉层自然开裂,如同松柏树皮的肌理。纹片瓷也借鉴了中国其他窑口的传统制瓷技艺,赋予德化白瓷新的生命力。

提及柯宏荣,就不免会说起他的伴侣陈桂玉。她同样是一位创作德化白瓷作品的瓷艺家。夫妇两人往往联手协作,烧造出兼备传统白瓷技艺和当代艺术精神的作品。在他们创作国礼作品《鹭岛女神》时,两人因为烧造技术难度大进行了反复的试验,以完美地呈现自己的艺术构思。这件作品烧造中最难的地方就是半举的手。他们在创作时必须要把手举起的高度进行严格的控制,这样才能把女神雕像的优美体态表现出来。但是由于手处于架空状态,缺乏支持,入窑在高温中烧制时变得极软,因此特别容易变形、塌掉。夫妇两人想了很多办法,才在几十件雕像中得到五件完好的成功作品。

苏献忠的作品《景观》,2018

德化白瓷从重峦叠嶂中走出,带着东方的温润、细腻和纯粹,向世人诉说着来自这片古老国度的故事。德化白瓷和它的故事早已传遍四方,让世人惊异于这纯净而动人的“中国白”。如同苏献忠所说,“今天,德化的‘中国白’仍然可以作为与世界对话的媒介,但是我们如果一直停留在传统中,就很难与当今世界文化产生交流和共鸣。”正是有了这些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制瓷艺人,德化白瓷才能传承数百年,跨越山川大海,走向我们这个时代,并且走得更远,奔向未来。

(图片来源于艺术与设计及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