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原标题:三十不而已,乘风破浪的艺术女神们

“女性”在这个夏天似乎又引起了这个社会的关注与讨论,综艺、影视、文章、艺术,似乎都开始热衷于谈论女性,蹭一波女性生存状态的热度。

《三十而已》大火,“顾佳大战林有有”、“不支持晓芹和陈屿复婚”、“漫尼快跑”等等一系列话题充斥着社交媒体的头条。

这部剧有缺点吗?

吹毛求疵的讲,有。

比如,为了突出女性而描绘得过于扁平化的男性人物形象。剧中男性除了许子言以外,几乎全员恶人,就连陈屿的反转也稍显突兀。

1

那这部剧又缘何火爆?

自然是引发了广大三十,不到三十,甚至早已三十岁的女性们的共情心理。

共的什么情?

总结起来一个字——

难。

没家庭的,被父母天天催婚;没事业的,无法在大城市扎根。

当你好不容易有了家庭和事业后,这一切可能还会被一个没有家庭、没有事业的女人破坏。

2

现在的女性到底为什么这么难?

我们暂且不议两性的身份差异究竟是社会塑造的,还是先天的生物性差异。

但可以肯定的是,如今女性的难是因为她们的身上包裹了太多的社会期待,也承担了太多的社会角色。在追求所谓世俗眼光里“正常而成功”的女性形象,使得社会上的她们精疲力尽。

这让人不禁发问,那些女性艺术家们三十岁的时候都在做些什么呢?没那么世俗的她们,是否过的和我们不同呢?

辛迪·舍曼

3

▲ 辛迪·舍曼,《无题电影剧照第21号》,1978

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出生于1954年的新泽西州,被认为是20世纪后期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她将传统肖像摄影转为概念艺术肖像,将摄影作品推向艺术领域。

在二十几岁的那几年,她创作了“无题电影剧照”系列作品(Untitled Film Stills),以1940至1950年代电影(特别是希区柯克电影)的视觉语言为灵感,采用B级片、黑色电影、欧洲电影、法国新浪潮电影和意大利超现实主义电影中的形象、风格和故事线创造了一系列角色。

4

▲ 辛迪·舍曼,《无题电影剧照第93号》,1981

而辛迪·舍曼的这一系列作品,引发了大量关于男性凝视、女性形象的艺术界讨论。舍曼不愿将自己局限于一位“女权主义艺术家”,然而毫无疑问的是,她在“无题电影剧照”系列中质疑、消解、反转了某种男性视角。

在三十岁之时,辛迪·舍曼开始与时尚界合作,彻底放弃黑白照片。

纽约精品店店主、设计师Dianne Benson委托她为自己的精品店Dianne B.创作一系列广告作品,这些广告出现在了当年《采访》(Interview)杂志的三月刊、四月刊和六月刊中。之后,她又与Marc Jacobs、Balenciaga等品牌陆续有过合作。

5

▲ 辛迪·舍曼,《无题电影剧照第466号》,2008

辛迪·舍曼毕生作品的主角只有一个人,但却向观众展示了所有人。直到现在,辛迪·舍曼已经累积创作超过 500 张以上的作品。“我希望它能以某种方式超越时间”,辛迪·舍曼说。

乔治亚·欧姬芙

乔治亚·欧姬芙(Georgia Totto O'Keeffe),美国最伟大的现代主义女画家之一。她的花卉代表作《曼陀罗花(白花1号)》曾以4440万美元的惊人价格售出,这一价格也是有史以来女性艺术家作品的拍卖记录。

在欧姬芙30岁这一年,她和终身伴侣,策展师和摄影师阿尔弗雷德·施蒂格利茨陷入爱河。

6

▲ 乔治亚·欧姬芙

7

▲ 阿尔弗雷德·施蒂格利茨

8

▲ 乔治亚·欧姬芙,《曼陀罗/白色花朵一号》

28岁时,欧姬芙的朋友将作品推荐给291画廊的阿尔弗雷德·施蒂格利茨,阿尔弗雷德·施蒂格利茨被欧姬芙的才气打动,当下决定将这系列画作展出。

29岁时,欧姬芙成为291画廊里首个举办个展的女性艺术家。

31岁时,欧姬芙成为职业画家,一直画到生命终了,创下了美国艺术史上第一位女性个展的纪录。

9

▲ 乔治亚·欧姬芙,《曼陀罗》

10

▲ 乔治亚·欧姬芙,《黑色鸢尾花》

“花卉系列”是乔治亚·欧姬芙最主要的代表作,她大规模的对花进行了研究,笔下的花看上去都是通过放大镜呈现出来的,使你不得不仔细端详它们。

她本人说:“当你仔细注视紧握在手里的花时,在那一瞬间,那朵花便成为你的世界。我想把那个世界传递给别人。大城市的人多半行色匆匆,没有时间停下来看一朵花。我要逼他们看,不管他们愿不愿意。”

在70年代,许多先锋艺术家把欧姬芙奉为女性肖像大师,但是她自己认为,“男人们称我为最棒的女画家,但我想把‘女’字去掉。”

艾格尼丝·马丁

11

▲ 艾格尼丝·马丁 (Agnes Martin)

艾格尼丝·马丁在30岁之时,终于发现自己希望成为一名职业艺术家。在耄耋之年,她的作品才被大众认识,最终她成为身价过千万的艺术家。

马丁1912年生于加拿大的萨斯喀彻温省,后来成为二十世纪最富开拓精神,最受欢迎的艺术家之一。在上世纪50-60年代,马丁职业生涯的早期在纽约度过,但她的创作灵感并不来自于这座城市,而归功于能够远离艺术中心,逃离种种压力。

12

▲ 艾格尼丝·马丁,《晴天》(On A Clear Day),1973,泰特现代美术馆"Agnes Martin" 展览,伦敦,2015

1967年,她毅然决定离开曼哈顿,离开赏识她创作的画廊主贝蒂·帕森斯(Betty Parsons)和艺术家索尔·勒维特(Sol LeWitt)等人,搬到新墨西哥州陶斯地区边远的乡村。

在那里,马丁远离批评家的评论,她感受到幸福并创作出最具代表性的绘画:在柔和、明亮的颜色上绘制出轻快、精心排布的线条。她的作品平静,愉悦,超然,这些画作受到她与世隔绝的生活所影响,另外,艺术家也获得来自沙漠景致与道教追求平衡与和谐理念的启发。

13

▲ 艾格尼丝·马丁 (Agnes Martin)

马丁不仅当过老师,还做过服务员、网球教练、木材公司的联络员等。她刷过盘子,还曾为一位不知名的导演当过司机。直到30岁,马丁才认清自己最想做的事情,这却是常人看似更加离谱的职业——艺术家。

14

▲ 由 Timothy Greenfield-Sanders 拍摄的艾格尼丝·马丁,1993,图片致谢 Hiram Butler Gallery

在2016年佳士得战后及当代艺术拍卖中,艺术家艾格尼丝·马丁(Agnes Martin)的作品以1069.3万美元(约合人民币6968万元)的价格成交,打破了她的作品拍卖纪录。

15

▲ 艾格尼丝·马丁,《无题》,约1957,古根海姆美术馆"Agnes Martin" 展览,纽约

艾格尼丝马丁的创作就被归为极简主义,而同时她也和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关系密切,是20世纪60年代这场由男性主导的运动中为数不多的女性艺术家。

在2000年的一次采访中,马丁说道:“我相信在标准之上的生活,标准之上是幸福和爱,之下是悲伤、毁灭与不幸,我绝对不会为任何事情降低标准。”两年之后,马丁离世。

16

▲ 艾格尼丝·马丁,《绘画和草图 1974-1990》,1991,富艺斯拍卖行

对于马丁而言,幸福与美的概念是相互联系的。两者互相成就,为她的创作提供养分。她说:“美让我们看到幸福的样子;风中拂动的草,闪耀光芒的波浪一个接着一个,全都在诉说幸福。晴朗的蓝天是一种不同的幸福,柔和的黑夜又是另一种。”

世间的自然美景,幸福与宁静的感知激发了马丁的绘画灵感。1989年的一篇文章里,马丁在开篇写道:“当我想到艺术的时候,我想到的是美。美是生活的奥秘。它不被眼睛所见,而存于心间。在我们的脑海中,存在着完美的意识。”

弗里达·卡罗

17

▲ 弗里达·卡罗(Frida Kahlo)

弗里达·卡罗声称她是在1910年7月7日出生,但她的出生证明上是写1907年7月6日。她是家里的第三个女儿。她的父亲是生于德国有匈牙利犹太血统的摄影师;母亲则是西班牙与美国印第安人的后裔。

弗里达的一生长时间受到身体损伤的侵害。弗里达的痛苦从6岁开始,这年,她得了小儿麻痹。从此成了瘸子。

这场病使得她右腿萎缩,让她从自恋且外向,变成一个内向的人。少年时期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假小子,然后成为一个“人物”,来获得命运的补偿。

18

▲ 少女时期的弗里达

在22岁时,她爱上了墨西哥有名的壁画家迭戈,迭戈也爱上了弗里达的才华与生命力。她说:“我生命中遭遇过两次巨大灾难,一次是被车撞了,另一次是我的丈夫。”

读国立预科学校的时候,弗里达遇到了极具才华的艺术家迭戈·里韦拉,并神魂颠倒地开始了迷恋上他,那时她十六岁,他三十六岁。

里维拉在自传中说:“我做梦都不会想到,那个躲在柱子后面的声音,会成为我的妻子。”两人一见钟情后,迅速步入婚姻殿堂。

19

▲ 里维拉与弗里达在作画

弗里达夫妇都相信共产主义。他们投身于墨西哥的人民运动,为本国的民族文化骄傲。他们将自己的想法与许多墨西哥的艺术家和知识分子分享,一致20世纪的前期后来被称为墨西哥的文艺复兴。

但其中也有憎恨,背叛,不忠,里维拉一边称赞着弗里达的才华和天赋,一边却忍不住自己的风流成性。但接近三十的弗里达,意外地知道了丈夫的出轨,而且是和自己的妹妹,爱情和亲情崩塌,让她重新去思考关于家的意义。

20

▲ 《少少掐个几小下》

里维拉和弗里达的妹妹发生了关系,也让弗里达痛不欲生,画下了她最血腥的一幅画《少少掐个几小下》,其中的血还溅到了画框上。

21

▲ 里维拉与弗里达

他们最终在1940年离婚,之后弗里达更加将自己的全部感情倾注在画布上。她画她暴风雨般的婚姻带来的愤怒和伤害,画痛苦的流产,以及车祸带来的肉体上的痛楚。

22

▲ 弗里达自画像

《祖父母、父母和我》,弗里达画了一幅自己家族的油画,她的祖父母浑身佩带着大像章飘于云彩之中;她自己则出现在三个地方:一个还是个受精卵,一个是系在她妈妈白色镶边结婚礼服的腰带上的胎儿,还有一个是小孩,手拿一条绳子,把一家7口紧紧系在一起。

23

▲《祖父母、父母和我》

在弗里达生命的最后几年,她的病情急剧恶化,已经断成三截的脊柱终于还是不堪重负,后来的弗里达只能穿着钢制的铁甲作画,《破碎的脊柱》这幅画也是她对当时的自己的自画像。

24

▲ 《两个弗里达》

她生命的最后一幅画是《生命万岁》,这次弗里达没有再画自己,她画了七个西瓜,这也寓意着她生命的七个阶段。在西班牙切开的西瓜寓意着死亡,但是西班牙人对待死亡的态度是积极的,或者说他们不畏惧,他们相信直面死亡的勇气和慷慨来自于生的鲜活和丰富,当弗里达在西瓜上写上Viva la vida时,她已经是一位英勇无比的伤痛承受者了,勇敢、热情带着伤痛逼近死亡,她向死而生。

25

▲ 《生命万岁》

马琳·杜马斯

26

▲ 马琳·杜马斯(MARLENE·DUMAS)

她是国际上最受瞩目的艺术家之一,“画家中的画家”,马琳·杜马斯(MARLENE·DUMAS)也长期被认为是全球最著名的女权主义艺术家。

作为最成功的当代女性艺术家之一,以粗糙线条描摹裸体人物、扭曲呈现生命状态而闻名的南非女画家马琳·杜马斯在世界各地都很受瞩目。

她的作品关键词有“朋克”“嘻哈”“女性主义”“同性恋权益”“艾滋病”“随身听大行其道”“个人电脑的诞生”等等。

三十岁的她,正经历人生风格的大蜕变。杜马斯早期的作品,常常是拼贴画和文字,三十岁以后,她从概念研究开始变成传统人物画。

27

▲ 马琳·杜马斯作品

虽然杜马斯已经接受了人物画的常规创作手法,但她作品的内容却常常探索性、社会认同等非常规的主题,作品题材十分广泛,包含恐怖分子、家庭成员和身体暴力的受害者,一些正受威胁的婴儿的脸庞及僵尸新娘的身体等等,唤起了人们对弗朗切斯科·克莱门特颓废的象征主义的思考。

粗重的线条、中性的色彩,极少的修饰,不提供观众任何安慰,她破坏图像最根本的叙事、交流功能,剥下美好的外衣,挑起了人们的困惑和恐惧,从而凸现了一种自我的符号性。

28

29

▲ 马琳·杜马斯作品

她经常会用女性、儿童或者婴儿作为她的作品对象,不提供观众任何安慰;她破坏图像最根本的叙事、 交流功能,剥下美好的外衣,挑起了人们的困惑和恐惧。

她开始引导人们去欣赏女性美丽之外的精神状态,这种绝望的、空洞的表达,直达人们的灵魂。

30

▲ 马琳·杜马斯作品

不服输,寻找自己,寻找自己爱的一切,女艺术家的敏感细腻、坚定信仰,让她们无论遇到了生活里的任何磨难,都能在黑暗的角落里闪闪发光。

31

▲ 马琳·杜马斯

三十而已,对于女艺术家来说,人生才刚刚活明白一点。

大千世界正迎面走来,这个最具创造力的年龄里,成就全新的自我。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