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原标题:十七年时期的艺术与水利工程,有何启示?

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十七年时期”文献

“十七年时期”(1949-1966)是我国当代史的一个重要断代,文学和艺术在这一时期内逐渐达到自觉状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段时期距离我们现在已经越来越遥远,从时间上以及时代语境上都已经真正进入了“历史”范畴。

“十七年时期”(1949-1966)最初从“十七年文学”的研究演变而来,在沉淀了半个多世纪后,已变为文学史上一段漫长的经历。

▲ “自然观:十七年时期的艺术与水利工程”展览现场

艺术在某种程度上向来是表现建设、塑造新人的有力工具。

在“十七年时期”内,无论是具体的个人还是包括艺术在内的所有工种,都成为革命的螺丝钉, 集体主义成为新社会的道德原则,艺术实践逐步成为组织化的活动 。

▲ “自然观:十七年时期的艺术与水利工程”展览现场

近日,文献展“自然观:十七年时期的艺术与水利工程”在北京泰康空间开幕,展览由泰康空间文献与档案中心策划。

本次展览由许崇宝担任策展人,以“自然观”为主题,展出了“十七年时期”下24位艺术家表现水利工程的艺术作品及相关文献资料。 展览旨在为观众呈现艺术作品中被改造的自然,以及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因为新的创作主题、表现对象、文艺政策而诞生的新艺术。

这一时期的新艺术,“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创作的关键词。

▲ “自然观:十七年时期的艺术与水利工程”展览现场

在“十七年时期”,国民经济发展与国家基础建设在一穷二白的艰苦环境中起步,江河水患与自然气候造成的旱涝灾害成为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

从国家主导下的淮河、黄河、长江、海河等各大水系的治理到不计其数的民办公助农田水利化工程, 十七年时期的水利工程是国家建设的缩影,也是艺术创作、新闻摄影报道的重点题材 。

▲ “ 自然观: 十七年时期的艺术与水利工程” 展览现场

在此背景下,本次展览以5个单元展开叙述: “造化为师”、“移山造海”、“新自然”、“艺术家”以及“工地社会” ,讲述这一时期的艺术创作与水利建设。

进入展厅,观者会看到一墙的手写字,这些字策展人亲手在墙上写下的。他将展览的墙面当作一种草稿纸,为观者列出了一整个展览背后的思维导图,使得美术馆不仅仅是一个“白盒子”。

▲ “ 自然观: 十七年时期的艺术与水利工程” 展览现场

造化为师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在第一单元“造化为师”中,我们能看到,吴作人创作于1939年的《嘉陵江边》,徐悲鸿1943年创作的《都江堰》,以及吴作人于1955-1956年创作的《黄河三门峡·中流砥柱》。

在留欧习艺并熟练掌握焦点透视法的画家笔下,风景画不仅有不同于传统国画对自然的理性观察与真实再现,也有从抒情雅致到雄浑壮阔的调性之变。

▲ “自然观:十七年时期的艺术与水利工程”展览现场

徐悲鸿于1942年从新加坡返回重庆,时值抗日战争时期。虽条件艰苦,徐悲鸿带领学生赴都江堰写生,并在写生期间为都江堰捐款二万元,以助维修费用。

▲ 徐悲鸿,《都江堰》,1943,木板油画,泰康收藏

本次展览还展出了吴作人《黄河三部曲》的第一幅《黄河三门峡·中流砥柱》,这幅画也是吴作人风景画中的代表作。

1956年吴作人到来之时,黄河三门峡水库工地即将开始施工。画家遂用笔赋色,用刀勾画,展现出一幅改造山河的宏图愿景。

▲ 吴作人,《嘉陵江边》,1939,布面油画,泰康收藏

▲ 吴作人,《黄河三门峡·中流砥柱》,布面油画,1955-1956,原作藏于中国美术馆,承蒙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惠允

移山造海

人定胜天的革命豪情

第二单元名为“移山造海”,水利建设在这一时期内变为一种国家工程,当时水利建设的信念是“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

十三陵水库于1958年仅花不到五个月就建造完成,由358个单位、8.7万余人组成的中央国家机关义务劳动大军,承担了十三陵水库工地建设的50余项施工任务。

▲ “自然观:十七年时期的艺术与水利工程”展览现场

因此艺术作品里所表现的态度,从“师法自然”变为了改变自然、战胜自然,人定胜天的革命豪情成为艺术创作与水利工程建设的共同底色。

对于这种革命豪情的记录也趋于组织化,同一个水利建设现场会由多位使用不同媒介的艺术家进行创作, 建设现场大多为集体劳动 。 由此展 览呈现出了一种,集体创作记录的集体劳动现场。

▲ “自然观:十七年时期的艺术与水利工程”展览现场

▲ 董希文,《鼓足干劲》,1958,纸本水粉,承蒙董一沙女士惠允

诸如打夯这种经典的集体劳动瞬间,是国画、油画、摄影、水粉均会聚焦的题材,女性劳动者形象也开始出现, 而这种真实的劳动记录逐渐形成一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风格。

“劳动英雄”、“突出干劲”、“向自然开战”等极具时代感的标语在墙上展开,《雨越大,干劲越足》、《严寒中的青年突击队》等黑白纪实摄影作品在墙上呈现。

▲ “自然观:十七年时期的艺术与水利工程”展览现场

水利工程也形塑出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国画在描述水利工程的建设时亦探索出了一种媒介的创新, 夜晚的山水景色不再是通过题字表现,而是用笔墨和光影展现于画上。

影视作品也开始聚焦水利建设这一题材,《十三陵水库畅想曲》成为国内首部黑白科幻片。

▲ “自然观:十七年时期的艺术与水利工程”展览现场

▲ 李斛,《十三陵水库工地夜景》,1958,纸本水墨,复制品,承蒙李蓉女士惠允

新自然

艺术作品形塑了新自然

“移山造海”后,中国便迎来了一种“新自然”,而这也是第三单元的主题。 当劳动结束,工人离去,山河间便留下了一种新的自然景观。

在自然山川中嵌入社会主义新人的劳动创造,艺术作品形塑了新自然, 艺术家表现新中国的基本经验和图式成为文化里的新视觉经验 。

▲ “自然观:十七年时期的艺术与水利工程”展览现场

红旗渠的建设最初完全为民间自发性行为,修渠民工们自己动手带着家里的铁镢、铁锹、小推车上了工地,建设一个如此浩大的水利工程。

许彦博创作的表现红旗渠景观的《新中国邮票手稿》,虽然创作于红旗渠落成的三年后即1972年,但表示着一种国家层面的认可,与一种国家倡导的红旗渠精神。

▲ “自然观:十七年时期的艺术与水利工程”展览现场

笔墨创新伴随着对写生、民族化等问题的讨论和实践, 艺术家们在艺术作品的政教功用和艺术自律性之间取得了微妙的平衡 。

吴印咸最初的摄影作品最初多为抗战和政治服务,讲求一种纪实真实的“革命现实主义”。但展览中吴印咸《水坝》拍摄得干净唯美,摄影师已经开始尝试以一种艺术的方式记录中国。

▲ 吴印咸,《水坝》,1960年代,摄影,泰康收藏

艺术家

创作的后台

展览向我们直观展现了水利工程背后的社会面貌,而记录下这些的是隐藏于其背后的艺术家群体。

本次展览的第四部分“艺术家”,将文艺创作的主体从后台拉到前台,展示了艺术家在现场创作时的工作照、肖像照,以及艺术家创作后的感悟、日记、信札。

▲ “自然观:十七年时期的艺术与水利工程”展览现场

展厅特意布置成建筑工地的样貌,仿佛将观者带到一个个水利建设现场。这其中有吴作人在黄河三门峡水利工程施工工地作画的照片,也有老舍为农民题诗的身影。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魏得忠在日记里如此写下,“许多地方,特别是山区没有向国家要一分钱,完全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造成了一批小型水库。”

▲ “自然观:十七年时期的艺术与水利工程”展览现场

在强调艺术的政教功用的时代,艺术家们深入大众,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描写现实,照片中的他们总是在基层里、总是在群众中。

当我们领略艺术家彼时彼地的风采,从艺术家写作的工作感悟中体会艺术家的思想动态,也许也能发现新时代、新视觉经验的一些端倪。

▲ “ 自然观: 十七年时期的艺术与水利工程” 展览现场

工地社会

临时性的社会生态缩影

本次展览以“工地社会”为终曲,梳理了整个展览背后的逻辑。

水利工地作为文艺创作和新闻摄影的焦点,在选题、创作、发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个叙述逻辑, 这个逻辑的基础是水利工地成为了一个临时性的社会生态缩影 。

▲ “ 自然观: 十七年时期的艺术与水利工程” 展览现场

涉及水利工程的政治动员、劳动组织、科研技术、工程亮点、思想教育、统一战线、外交场景、饮食住宿、卫生健康、慰问演出、文化娱乐、女性解放、英模人物、庆功典礼、社会效益等是这个叙述逻辑的基本内容。

▲ “ 自然观: 十七年时期的艺术与水利工程”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是泰康空间自2015年成立文献与档案中心后,由研究员策划的第一个文献展, 是一种把研究员的案头研究转向展览空间的尝试,也是展示其对历史研究的积累。

展览所呈现的所有作品均为复制品,更注重艺术背后的文献资料,同时也是一种将文献作品化、将作品文献化的尝试。

在艺术史上,最初文献展主要展示以欧洲和北美为代表的20世纪的艺术,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文献展进入到全球语境,中国近些年也掀起了文献展的热潮。

▲ “自然观:十七年时期的艺术与水利工程”展览现场

“文献展之父”阿诺德·博德给“文献展”(documenta)的这一命名中我们可以看到: 这个拉丁词汇具有“记录”、“记载”的意思, 相关的含义还包括“总结”、“证明”、“展示”、“呈示”、“展现”或“见证”等, 这些词语也恰好是文献展展出的一种形式和途径。

文献展不仅仅关于艺术,更和人息息相关。文献展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将过去有些飘渺的历史,具化成了一件件具体的事物。当时的一份报纸、一支笔、一份草稿等都有可能让当代的我们产生不一样的思考。

▲ “自然观:十七年时期的艺术与水利工程”展览现场

文献展能够让我们直面过去,从过去中吸取经验眺望未来,而这似乎也是泰康空间本次展览的目的。

我们看到了水利工程,更看到了背后的建设工人、艺术家。

我们看到了艺术作品,更看到了的某一时期下的中国人民。

▲ “自然观:十七年时期的艺术与水利工程”展览现场

通过这次文献展,看到的不仅仅是一段无关历史,更是我们每个人的过去。

也许我们只有在知道来路为何的情况下,才能知道该去往何处该如何前行。

展览信息

自然观:十七年时期的艺术与水利工程

策展人: 许崇宝

艺术总监: 唐昕

艺术家: 陈勃、董希文、古元、胡一川、李斛、李桦、李宗津、牛畏予、潘思同、石少华、宋步云、王琦、王世龙、魏德忠、吴印咸、吴作人、萧淑芳、徐悲鸿、许彦博、薛子江、张仃、张印泉、周令钊、宗其香

展览地点:泰康空间

展览日期: 2020年5月28日– 2020年8月15日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