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教育 >机构

美术报 作者:冯国健 2020-07-27 10:30

原标题:博物馆学习新样态博物馆里过暑假

“炎炎夏日去哪儿?一起去博物馆过清凉而有意义的暑假吧!”伴随着暑假的来临,这句话成为了许多博物馆吸引中小学生进入博物馆学习的非常熟悉的一句推广语。同时,暑假许多中小学生也收到了学校布置的一项实践作业——“博物馆里过暑假”,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到不同博物馆里学习相应的知识,参与博物馆课程学习与体验。

汇集了许多优秀美术作品的博物馆、美术馆,一直是开展儿童美术教育的最佳场所。往年每到暑假,各大美术馆都会推出多种美术展览、公共教育活动,有些专门针对儿童的体验和互动,给孩子们提供艺术熏陶。

受疫情影响,为了迎接暑假青少年观展高峰,2020年暑假各地博物馆美术馆纷纷建立了线上服务阵地,在暑期期间继续推出线上、线下公教活动。各地博物馆利用动漫、游戏、VR、AR等新形式、新技术,不断更新丰富网络文化资源,提供全息影像欣赏、虚拟触摸、沉浸式体验服务。

浙江美术馆公教活动图片

各地的美术馆和博物馆都推出了自己的“盛夏文化大餐”,这些琳琅满目、精彩纷呈的活动,通过不同艺术形式串联互动,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独立思考和创作能力,激发孩子们的参与热情与学习兴趣,多角度地丰富他们对美术的理解和认识。

这些不同主题的公共教育和艺术体验,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蒙青少年儿童的美术馆学习体验,满足多元群体的美育为宗旨,为关注美术教育的社会各界开启一段难忘的美术馆教学探索之旅。

体验式主题学习,享受文化传承快乐

暑期是孩子们吸取课外知识的最佳时间,各个博物馆针对这一特定时间段,每年都会推出不同的培训主题活动,并根据孩子们的反馈及实际情况,及时做出调整和改善,力求让孩子们玩在博物馆、爱上博物馆。

如浙江嘉兴博物馆为丰富孩子们的暑期生活,感受博物馆的手工魅力,开展了以“嘉博美术课”“用3D打开文物”“嘉博塑陶”为主题的公益培训活动。“嘉博塑陶”课学生学习捏塑制陶、拉坯制陶、综合技法制陶、修坯、上色等技艺,“嘉博美术课”重实践性的审美操作和体验:橡皮章刻制、水墨画体验、沙瓶画体验、衍纸制作、西瓜灯制作,每个课程都独立且趣味十足。特别是西瓜灯的雕刻,既让他们体会到雕刻的乐趣,又了解了平湖西瓜灯的传统民俗文化。当3D建模与文物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不仅新奇还是时尚最流行的STEAM课程,一个代表了现代科学技术,一个是古老馆藏器物,两相结合便有了嘉兴博物馆的特色活动——“用3D打开文物”,经过兽面绕线器建模班、塔形灯建模、笔筒建模、皮筋枪拼装等五次课程,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提交了课程作业——用3D打印机打印出来的文物模型。

让文物“活”起来,是博物馆主题学习体验的宗旨,也是博物馆教育的未来。在传统文化、传统技艺的主题学习中让更多的孩子体验传承与创新的魅力,成就学习的高峰体验,博物馆主题学习才会越来越有吸引力。

研学式课程学习,增强博物馆吸引力

暑假去哪儿?研学是好去处。在教育部发布的《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中,近百所博物馆(包括纪念馆、科技馆、自然科学馆)被列入其中。博物馆以其百科资源丰富、场地适宜、受众面广泛、安全性高而具备优质的研学实践教育实施基础,一方面,博物馆研学成为主题研学的热点;另一方面各馆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目前已在不同程度上形成具备自身特色和优势的研学实践课程,并逐步向体系化方向延伸。

例如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博物馆课程,从不同的学段构建课程的体系,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文物馆藏开设学前阶段、小学、中学、大学的课程。如《弹拨清远》课程,根据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展览中的历史展品进行设计,着重欣赏不同时期的6件珍贵文物,了解古代弹拨乐器的发展,并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弹拨乐器——古琴进行详细介绍。学生们在本节课中不但能了解到古琴的历史,还会欣赏到优美的古琴名曲,从“听”“辨”“赏”“弹”当中,体验和感受到民族音乐文化之美。与此同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亲身感受古琴的文化。它是一门跨学科课程,涉及音乐、历史、语文、数学。由于具有专门的课程开发团队,拥有专业的馆藏,因此,这样的博物馆研学课程是值得选择的好课程,也为各个博物馆研学课程的设计提供了范例。

博物馆课程是馆校合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研学的重要载体。教育主管部门的整体推进,有利于馆校合作的常态化与研学课程的构架保障。2019年7月,广州市教育局启动了研发馆校研学系列课程工作,通过“基地+学校”的合作模式,选取了中小学校、幼儿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合作研发17门馆校合作课程。这些课程充分发挥博物馆、爱国主义基地的资源优势以及学校的教学研发及组织实践优势,分别适用于普通中学、职业学校、小学、幼儿园及特殊教育等各级各类学校,涵盖体验型课程、探究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实践型课程等不同类型,充分满足不同兴趣爱好青少年的个性需求。在广东省博物馆举行的“博物馆里过暑假”启动仪式暨首批馆校合作课程阶段性成果展示活动为博物馆研学提供了范例。

探究式自主学习,提升在线学习品质

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改变了人民的生活、学习方式,线上居家学习成为了未来学习的一种新常态。对于没有办法进入博物馆、艺术馆的同学来说,各大博物馆的在线展厅、在线博物馆、数字文物等为云游博物馆,开展在线虚拟学习提供了可能。

随着信息技术、大数据的发展,数字博物馆建设日益受到各大博物馆的重视。就国内而言,论博物馆资源的数量、质量、覆盖面首推故宫博物院,当然这些年其它博物馆也发展很快。例如云游故宫博物院,我们进入故宫官网在“展览”导航栏中选择主题进行参观。

沈子涵(12岁) 良渚博物馆手账 翠苑一小

探究式自主学习,自主欣赏文物是学习的途径,关键是学会问题探究。停留在浏览式的参观学习是博物馆学习的浅表学习,需要换一个思维,从策展者的角度去思考与探究,展览的目的与意义,转化为学习的目标,从而进入深度学习。如“大圣遗音——钟粹宫古琴艺术展”的展览,我们不仅要去探究“中国历代古琴有什么不同?”更要去揭晓“中国古琴发展的历史脉络是怎样的?你了解了中国古琴的文化吗?”因此,在博物馆的网上学习时,需要选择感兴趣的参观主题,更需要思考我要了解些什么?我想探究些什么问题?又如我承担的浙江省网络同步课程《艺术品里的中国》,带领学生去故宫参观漆器作品,学生选择喜欢的剔红漆器进行欣赏,最后通过作品交流,引导学生探究“清代与元代漆器有什么差异?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差异?”基于这样的探究,引导学生去学会对剔红漆器展开审美判断,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而这样的云游博物馆,自主、探究性学习是基于学习本质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在线学习。

延伸阅读:云游美术馆 快乐过暑假

为了迎接暑假青少年观展高峰,各地的美术馆和博物馆都推出了自己的“盛夏文化大餐”,位于杭州西湖边的浙江美术馆也不例外,除了策划高质量的艺术展,还探索新的模式,线上线下结合推出丰富多彩的公共教育活动。

双展迎暑期,快乐一夏天

浙江美术馆暑期将相继推出“仙华双甲——吴茀之、张书旂诞辰120周年特展”、“白虹贯日——齐白石黄宾虹花鸟画展”两大重磅中国花鸟画展览,重现近代国画大家的艺术风采,也是小朋友学习借鉴传统国画精髓的好机会。

2020年是20世纪两位浦江籍著名花鸟画大家吴茀之、张书旂诞辰120周年, 两位艺术家都是浙江浦江籍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的中国花鸟画大家,从艺历程既有集合又各自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仙华双甲——吴茀之、张书旂诞辰120周年特展”也入选了2020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大展。

“白虹贯日——齐白石黄宾虹花鸟画展”将展出齐白石、黄宾虹晚年花鸟画作品及画稿180件左右,齐白石、黄宾虹是近现代中国画坛的两位巨匠,在中国美术创造上有卓越的贡献,素以“北齐南黄”并称。“白虹贯日”展将从“神逸并美”“不似之似”“画之真诀”三个方面探究两位大师花鸟画作品的风格特征和艺术故事。

艺术家掌舵,线上冲浪获惊喜

“盒子里的美术馆”(又名“ARTS TAKEOUT”)是浙江美术馆和多位艺术家联名发起的全新线上公共教育项目,以艺术家联名白盒为载体,每期都将有一位嘉宾做客“盒子里的美术馆”,与观众展开空间对话,分享艺术的故事和人生体悟。

暑假期间,浙江美术馆邀请“无界之归——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的参展艺术家罗莎·托尔诺夫·克劳森和伍伟分别为小观众设计推出《盒子织机》以及《兽身人面》两款青少年教育盒,体验用瓦楞纸板打造迷你织机及便利贴纸雕塑。

强互动体验,搭载时尚受欢迎

一直深受小观众喜爱的浙美公共教育品牌项目“小小读画师训练营”与盒子计划同行,推出了适合7岁至13岁小朋友的新系列“读画动起来”。优选多幅馆藏作品,引领小朋友在线读画看画,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并提高审美认知,锻炼表达能力与逻辑思维,加深对艺术的理解。“读画动起来”还添加了动手环节,参与观众将随机抽取“盲盒”获得不同作品对应的盒子,“动手”可以丰富“读画”的乐趣,强化对作品的记忆,也希望盲盒的形式能给小观众们带来一份额外的期待。

驻地艺术创作,教育空间大变样

浙江美术馆每年都会邀请一两位艺术家,在美术馆的儿童美术天地进行驻地艺术创作,这个暑期,青年艺术家许南翔将以“花园”为主题将美术馆的儿童天地打造一新。许南翔现在是杭州采荷第三小学的美术教师,也是手工艺人和漫画作者,擅长黏土场景的创意制作,喜欢与孩子们分享自己的奇思妙想。此次她创作的空间作品《花园》希望打造一个儿童的游乐园,以日常软纤维与环保材料为主,配合充满童稚的元素与奔放的配色,让孩子们在玩耍、画画、发呆的过程中得到美的熏陶。

(图片来源于美术报及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