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生活方式 >设计

艺术与设计 作者:赵茗2020-07-24 16:30

原标题:伦敦x北京x东京——东西碰撞下的首饰设计

当代首饰的边界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中一直不断地发散而延伸,其概念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洲,如今在全球各文化中的研究与呈现也越发多元。首饰的可能性及艺术价值在文化碰撞和思维创新中不断地被突破。英国、日本、中国的32位首饰人和艺术家,通过富有个人语言的作品,联合策划了一场横跨欧亚大陆的展览。本次展览在伦敦Sunny艺术中心展览完毕后,已经于5月23日巡展至北京无空间。展览主要以首饰、金属与当代物体为媒介,试图通过呈现首饰人与艺术家富有个人语言的作品,去探讨那些生长于不同文化缝隙中肆意又顽强的“思维植物”的价值。在多重文化的教育环境下成长,参展的创作者们不仅在首饰的形态和佩戴方式上拓展了边界,同时也对首饰这个单词指代的媒介本身进行了严肃的思考和前卫的实验。

《Can Not》系列,辛雯

来自日本的首饰艺术家井上壮(Sou Inoue),曾以交换生的身份求学于爱沙尼亚艺术学院珠宝系。在这次展览上,他展示了一件处于变化中的项链作品《不只是圆的》(Not Just Round)。项链的主体由一个把圆形纵向切割成的若干细长条组成,各个组件之间设置有精妙的可活动机关。在佩戴时,由于重力和姿势等因素的影响,一个新的心形通过细长条的灵活移动被呈现出来。 圆形作为一个基础图形,成为了一个有待解构的符号。佩戴过程则为形态的突破提供了的另一种可能。这件作品试图鼓励佩戴者与观看者从另一个角度看待事物,如同旅途之中的另辟蹊径,往往能带领人们发现别样的新风景。

《Can Not,No.1》,辛雯

同样对物品的形态认知有着深度思考的,还有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中国艺术家高雨佳。本次展览中展出的作品《生活仍在继续》(StillLife),灵感来自于艺术家对其童年的回忆和思考。在最开始接触几何形体并尝试把它们画下来时,作为孩子的她对自己的绘画感受是自信且舒适的,相信自己是所画即所见。而从几何训练开始,对于形态捕捉的精准度被不断提及,儿时的她不再以享受的视角看待自己的绘画。这让后来的高雨佳对“精准和正确”本身产生了批判性的思考。“透视是我们扩展空间和距离尺度的眼睛。这是我们如何看待世界的规则,也是我们所谓的刻板印象,但有时它可能具有欺骗性。”她的作品试图用三维容器的形式,重构那些存在于早期绘画经验中只能从一个角度观看的立体几何图形。这些“特意为之”的带有透视和比例误差的容器,以“缺陷”和“失真”作为新的标准去打破那些大众习以为常的透视与比例规则,引导观众重新思考标准、规则和精确的意义与价值。

《Soju Dream》,Yana Istomina

同时,日常的卡片也可以作为载体,为一种令人着迷的“ 误用”创造可能。曾就读于伦敦艺术学院中央圣马丁和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首饰艺术家亚娜·伊斯托米娜(Yana Istomina),其作品《可卡因卡片》(Cocaine Cards)选自其为伦敦时尚品牌“HYBRID 2.6”创作的系列“Random”。展出的三张金属制镀金卡片被放置在白色粉末上,旁边陈列的作品陈述则引导观众将粉末认为是非法的可吸食化学物品——“它是英国汇丰银行卡、学生牡蛎交通卡和英国俚语的有趣组合。顺便一提,如果你得到一张这样的卡,它完全取决于你如何使用它。但是,伙计,如果你把它用于狡猾的目的,那就是你的责任。”卡片既可作为财富的储存设备,个人身份或地位的证明和为日常通勤提供便利的必备之品,也可以在合适的时候被“误用”成为驱赶白色粉末的工具。对于亚娜来说,这组作品主要源自她个人轻微的恋物倾向,和对于多种文化混合物的观察。

《Not Just Round》,Sou Inoue

目前就职于伦敦的中国首饰艺术家辛雯,同样来自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喜欢观察并思索日常可控感的缺失,用《不能》(Can Not)向观众呈现了一种“绝对安全”的“不安感”。《不能》是一个被制造出完美折痕的铝制易拉罐。“如果把个人内心世界比作一个容器,在容器内,盛放的是熟练的技能,牢靠的关系……边界内的一切都是可控的,我们感觉到全能而安全。在容器外,是无边的空间,家庭、政治、时间、个人发展、天气……事物不全在我们的掌控下,全能感被打破,痛苦从容器上的破口涌入。被我们轻易捏变形的易拉罐,也并没变成我们想要的样子。”辛雯用易拉罐上完美的折角勾画了一个完美主义者的乌托邦,在这个理想世界里,每一次随意的捏踩都会产生完美符合几何美学的折痕。然而当观者的视线离开展台,瞟见了那些“歪瓜裂枣”般地躺在街角的易拉罐时,才对比衬托出了她在追求全能的路途上意识到的“Can Not”。有时候事情就是不如意得那么“理所应当”。

(图片来源于艺术与设计及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