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评论

弘博网 2020-07-09 09:49

原标题:博物馆重新开放后,观众数量下降,是挑战也是机会

7月8日,位于伦敦的英国国家美术馆将重新开放,成为疫情隔离期后伦敦首个重新开放的大型博物馆。重开后的英国国家美术馆将展出经过两年修缮后的馆内最大展厅,以及近期收藏的三幅作品。

其他英国国家级博物馆将在接下来的几周内陆续开放,其中泰特美术馆将于7月27日起开门,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将于7月16日起正式迎接公众。

伦敦国家美术馆

重新开放后,有哪些惊喜?

伦敦国家美术馆于3月18日起闭馆,到重新开放为止,将经历长达111天的闭馆,这在美术馆196年的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馆长加布里尔·菲纳尔迪(Gabriele Finaldi)形容这漫长闭馆后的重启犹如“一场流放的结束”,要知道,即使在“二战”时期,美术馆也只关闭了2天。

重新开放后,美术馆的开放时间将被缩短为上午11点至下午4点,周五将延长至下午9点。国家美术馆的一位发言人表示,缩短的开放时间是为了“避免交通高峰期,让观众与员工的健康风险将至最低。”

美术馆将提供三条单向的观展路线:

1、路线A将带领观众从威尔顿双联画(Wilton Diptych)开始,经过米开朗琪罗,最后到达拉斐尔的作品;

2、路线B将依次经过鲁本斯、卡拉瓦乔和梵高;

3、路线C将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风格主义画家布龙齐诺开始,最终抵达梵高的作品。

每条路线大约耗时25到35分钟,不过菲纳尔迪表示,这一时间并不是强制的,只有当展厅变得拥挤时,工作人员会请求人们移动。在防疫措施上,美术馆请求观众戴好口罩,并保持2米间距。出口处有一家简易商店和外带餐厅。

据了解,经过两年的修缮,美术馆内最大的展厅将重新向观众开放,那里陈列着意大利巴洛克风格油画。在21号展厅,凡·代克(Van Dyck)的杰作《马背上的查理一世》(Equestrian Portrait of Charles I)也将在修复后重新与人们见面。

《马背上的查理一世》

值得一提的是,三幅英国国家美术馆近期收藏的作品也将在重新开放后向观众呈现,分别是《酒徒》《玛格丽特·盖恩斯伯勒肖像》与《拉维涅家族的早餐》,将加入美术馆的艺术史叙事中,拓展观众对于欧洲艺术的理解。

《玛格丽特·盖恩斯伯勒肖像》

此外,此前因疫情而开放了仅三天的展览“提香:爱,欲望和死亡”将重新开放,展期延长至2021年1月17日。展览“尼古拉斯·马斯:黄金时代的荷兰大师”将延期至今年9月20日。此前备受期待的阿尔泰米西娅(Artemisia)英国首个大型个展尚未公布开展日期。

开馆后,博物馆不得不面对的困境

据介绍,计划参观国家美术馆的观众需要在网上预订门票,但美术馆不会显示每天有多少可订门票。去年7月与8月,美术馆每天迎接了将近1.9万的观众,在美术馆的观众中,大约65%是游客。随着社会距离措施的实行与游客市场的损失,如今大多数的英国国家级博物馆预计客流量将降低至以往的四分之一。而缩短的开放时间将使这一人数进一步降低。由此来推断,今年夏天国家美术馆的每日观众数量预计会在3000名左右。

而对于重新开放后人们是否有兴趣重返博物馆,菲纳尔迪表示,这还是个未知数。他以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为例,“911”后,博物馆花了五年的时间才让观众人数才恢复正常。”

对于国家美术馆来说,观众的减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在闭馆之前,美术馆有一半的资金由自己产生。重新开放后,运营成本不会改变。菲纳尔迪坦言,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因为闭馆期间没有收入,而重新开放后的收入预计会大幅减少。他强调称,这不只是今年的问题,从长远来看,观众人数的大幅减少会影响美术馆长期的可持续性。如今所有的博物馆都面临着如何承担重新开放后的成本问题。“我们正在与政府进行讨论,商议如何来支持我们的经济现状,这不只是现在,更是长期的问题。”

此外,伦敦皇家艺术研究院也因闭馆每个月流失100万英镑,其原本计划于今年9月开幕的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ć)热门大展已经推迟,而计划于7月持续至10月的塞尚展已经取消。

对于所有的博物馆来说,在观众变少的情况下运营存在经济问题,人们的紧张也让他们感到担心。牛津大学阿斯莫林博物馆的一幅青年伦勃朗自画像仅展出了14天,博物馆就被迫关闭。“他(伦勃朗)就那么悲伤地坐在暗处,”馆长亚历山大·斯特吉斯哀叹道。“而等到我们重新开放后,我敢打赌没多少人回来看。在维持社交距离的系统之下,我们每周能够欢迎的最大人数是600人,而非过去的近5000人。这不足以支付警卫人员的工资,更别提要给从慕尼黑老绘画陈列馆借展来的作品上保险了。”

青年伦勃朗《自画像》,慕尼黑老绘画陈列馆馆藏

观众减少,或许并非一件坏事

在疫情期间,不少博物馆开放了线上展厅。伦敦国家美术馆在其社交平台上开放关于提香特展的论坛,并分享馆藏中的其他亮点。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将“镇馆之作”、伦勃朗的《夜巡》搬到线上,观众不仅能够避免在昔日拥挤的驻足人群中努力探头的窘境,还能通过高清技术在网上放大画作,看清其笔触。此外,还有大批的博物馆通过谷歌文化与艺术平台呈现馆藏作品。

人们驻足《夜巡》前

即便技术提供了诸多可能,但是在《卫报》艺术评论员劳拉·坤宁(Laura Cumming)看来,疫情后的人们会更加渴望亲眼看到艺术作品,另一方面,相对空旷的展厅对于观看而言并非或许并非是一件坏事。

坤宁写道,虽然如今像雕塑这样的艺术形式都可以通过线上观看,但是我们并不能轻易地得出艺术正在线上繁荣的结论。例如,视频装置需要作品原本的完整尺度,并且与观众建立直接的观看关系。表演艺术更加艰难。虽然阿布拉莫维奇提出可以用增强现实技术来观看,但是这首先就需要额外的头戴式设备支持。至于绘画,网上的观看多少因环境的缺失而显得“突兀”。

当博物馆重新开放之后,人们无需再假装将那些线上展厅视为真实的展览。“展览的数量可能会变少,展期会更长,从国外借展的作品会变少。藏品会经历更多的轮换。导览不会再那么拥挤,或许会有更多让人慢慢参观的展览。”坤宁评论道。泰特现代美术馆的展览部主任阿希姆·博尔夏特-胡默(Achim Borchardt-Hume)则补充道,希望一些小型博物馆能够被重新发现,“它们似乎被降到了‘B级别’的地位,即使它们拥有国内的许多杰作。”

泰特现代美术馆埃利亚松展览现场

胡默认为,疫情给博物馆提供了反思的时间。他以泰特现代美术馆去年轰动一时的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展览为例,展览展出了埃利亚松的多件沉浸式作品,然而,“在拥挤的人群中,没有人能够好好看清任何东西。我们的展览太挤了。一些人抱怨道,展览上的作品太多,或是他们在其他地方见过某件作品。”胡默说道,“现在,我们必须对整个系统进行刹车了;我们必须重新思考,究竟是什么让展览变得与众不同。”

(图片来源于弘博网及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