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原标题:对谈Hyundai Blue Prize2020初评评委(下):何为好的年轻策展人?

2020年5月,现代汽车文化中心第四届“Hyundai Blue Prize年度策展人大赛”正式于线上拉开帷幕,本届大奖以“谐振之城”为主题探索审视未来城市生活质量的新视角。

凤凰艺术”对本次8名初评评委进行了专访,在上篇文章中许多评委都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经历了多年的艺术发展以及艺术生态愈加成熟的当下,策展人与机构以及艺术展览的关系也变得愈来愈制度化和建制化。

那么,在此情况下,作为本次Hyundai Blue Prize初评评委的他们,是如何判断什么是好的展览和策展人,以及年轻策展人们又该如何去面对或解决全球化风暴,以及在此背景下的跨领域协作?

2020年5月,现代汽车文化中心第四届“Hyundai Blue Prize年度艺术大奖”正式拉开帷幕。

“Hyundai Blue Prize年度艺术大奖”由现代汽车集团和现代汽车文化中心主办,是专为中国青年策展人设立的年度大奖。2017年至今,大奖以现代汽车的Creativity Energy(创新能量)理念为出发点,吸引了众多优秀策展人、文化艺术人士、大众媒体积极参与,奖项影响力也在全球范围内逐渐扩大,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文化艺术活动之一。

1

2

▲ Hyundai Blue Prize 2020线上发布会

大赛邀请了国内外知名艺术院校教授、美术馆馆长及策展人等专家组建评委团,包括由6位国内外专业人士组成的专家评委,以及由8位活跃在中国各地的初评评委。

其中8名初评评委包括: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科技方向教授、策展人、艺术家费俊;曾任今日美术馆馆长、伦敦艺术大学博士研究访问学者、北京大学博士后高鹏;四川美院美术馆馆长、四川美院美术学系副主任、教授,四川美院当代艺术研究所所长、艺评家、策展人何桂彦;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展示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跨媒体艺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ICAST)博士、研究员,云栖·2050博悟馆馆长刘畑;独立策展人孙冬冬;《美术》杂志副主编、艺评家、策展人盛葳;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艺评家邵亦杨;OCAT当代艺术中心西安馆公共学术项目策划人、独立策展人、批评家于渺。

3

▲ 专家评委(从左到右):凯瑟琳·大卫(Catherine David)、克里斯蒂安娜·保罗(Christiane Paul)、高名潞、陆蓉之、邱志杰、斯蒂芬妮·罗森塔尔(Stephanie Rosenthal)

4

▲ 初评评委(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科技方向教授、策展人、艺术家费俊;曾任今日美术馆馆长、伦敦艺术大学博士研究访问学者、北京大学博士后高鹏;四川美院美术馆馆长、四川美院美术学系副主任、教授,四川美院当代艺术研究所所长、艺评家、策展人何桂彦;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展示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跨媒体艺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ICAST)博士、研究员,云栖·2050博悟馆馆长刘畑;独立策展人孙冬冬;《美术》杂志副主编、艺评家、策展人盛葳;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艺评家邵亦杨;OCAT当代艺术中心西安馆公共学术项目策划人、独立策展人、批评家于渺

在上一篇文章中,“凤凰艺术”专访了8位初评评委 ,并邀请他们针对本届Hyundai Blue Prize的主题以及所面对的时代境遇做出了精彩回答。

同时,许多评委都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经历了多年的艺术发展以及艺术生态愈加成熟的当下,策展人与机构以及艺术展览的关系也变得愈来愈制度化和建制化。那么,在此情况下,作为本次Hyundai Blue Prize初评评委的他们,是如何判断什么是好的展览和策展人,以及年轻策展人们又该如何去面对或解决全球化风暴,以及在此背景下的跨领域协作?

5

▲ Hyundai Blue Prize 2018决赛现场,现代汽车文化中心艺术总监徐静致辞,图源: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凤凰艺术”与8名初评评委的对谈

“您如何看待当下跨领域协作愈加成为主流工作方式的现象?”

于渺认为,跨领域组织的能力以及跨学科的学习能力不仅仅是趋势,而是必备的技能。其背后是锲而不舍的坚韧、是资源对接的想像力、是对于复杂人性的洞察和驾驭。只有勇于打破自己舒适区的艺术家和策展人才能走得远。

在何桂彦看来,伴随着新技术、新媒介、新材料的使用,艺术创作越来越多元化。同时,传统意义上艺术家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变化,需要团队协作,而且,有时是跨学科的合作。当然,展览策划更需要团队合作,因此,今天的策展人需要非常高的综合能力。

6

▲ Hyundai Blue Prize 2018 获奖展览现场,策展人魏颖带领媒体进行《准自然——生物艺术,边界与实验室》导览,图源: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刘畑表示,从大尺度上去看,人类整体始终都在形成一个大的知识和组织协调,这并不是新事。超越自我的局限是永恒的任务,而不同领域间的分化与整合,存在着“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往复从而前进的方式。所以或许这本来就是一个人类历史上的大趋势,所以才有“城”(空间、政治)、有“市”(时间、经济)。

此外,虽然当下跨领域学科的实践合作愈发火热,但在孙冬冬看来,人们依然需要去追问打破学科间性的目的。——在信息时代,每个人都面临着信息的增墒,无论是策展人、艺术家,还是每个个体,人们面对的困境是如何减墒,实现自己这个局部的组织化。

对大奖下的年轻策展人们来说,怎样的展览和策展人可以被称为是一场好的展览,和一位优秀的策展人?

在盛葳看来,首先便是要有一个好的创意和鲜明的看法,在一个什么都被做过的年代,这并不容易。即便是一个极为微观的课题,要立即产生吸引力也是困难的,因此,对这个时代最重大变革主题的关注尤为重要,但对这些变革的洞察能力更为重要。其次,良好的组织和现场呈现的能力是一个优秀展览和策展人永远不变的标准。最后,传媒时代,如何利用媒体尽可能呈现自己的展览,让更多人通过媒体,而不是现场去理解和接受它,则是这个时代新出现的标准。

因此,他认为,这也对策展人的学术实力提出了挑战。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下的策展关系也变得越来越“规范”,上个世纪策展人与机构和艺术家之间的关系多少带有些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今天则变成了现实主义,策展人们又了更多的准则可以遵守,却也凭添了更多的约束。

7

▲ Hyundai Blue Prize 2019颁奖现场,“创新未来”获奖者陈嘉莹与Hyundai Blue Prize2019“创意能量”获奖者陈旻+张业鸿合影

刘畑也在最近十年来体会到了相似的感受,即策展人与机构的关系愈加成为一种互为“中介”的关系,并且越来越建制化了。在这种情况下,刘畑认为“必要性”是判断一个展览或一位策展人的重要标准:事实上,很多展览不必要做,很多展览不必要有策展人。

何桂彦则表示,随着超级画廊的出现、美术馆时代的来临,策展人的身份也在不断细化,出现了机构的策展人。一方面,中国的艺术生态变得愈加的丰富,但另一方面,也是不断在制度化。

8

▲ 现代汽车文化中心(Hyundai Motorstudio Beijing)艺术总监徐静(中)与Hyundai Blue Prize 2019决赛入围选手(从左至右:陈旻、付了了、李泊岩、唐誉祯、王栋栋、陈嘉莹)在Hyundai Motorstudio Seoul 合影,图源: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9

▲ Hyundai Blue Prize 2017 "Creativity"(创意能量)大奖得主李佳,"Sustainability"(创新未来)大奖得主李杰(右)参观泰特现代美术美术馆

费俊认为,展览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文化载体,其价值主要体现在知识传播的效力,而一个策展人的价值则主要体现在知识生产的品质上。

同时,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与电气时代的产业相匹配的学科分野,也使得教育往往以培养专才为目标;信息时代在解构旧的产业结构,重新建构跨领域的生产力关系,也提出了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我认为这是时代更迭的必然结果,“Creative Negotiator/创意性的协调者”将不只是现代艺术与设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可能会成为面对未来的一种基本能力。——费俊

在于渺看来,就科技议题的展览而言,理性不稀缺,稀缺是情感、想像力和讲故事的能力。譬如,往届Hyundai Blue Prize获奖选手龙星如的《撒谎的索菲亚和嘲讽的艾莉克莎》在展览的情感叙事上进行了优秀的处理,而刚刚开幕的《游戏社会:狼、猞猁和蚁群》则在自然史中的意象和单体生命史中寻求叙事之道,以三种动物作为媒介技术发展不同阶段中的三种隐喻。

年轻策展人们最容易进入的误区是把展览做成大型的PPT现场、或者是罗列一堆相关作品、或者过于晦涩。因此,如何把作品、理性思考和叙事揉成一个独特的空间体验才是策展人能够胜出的重要标准。——于渺

另一方面,在中国的在地现实语境下,随着城市的士绅化、针对城市空间和意识形态的双重管控增强,于渺观察到非营利艺术机构和小型画廊面临被腰斩的困境——“一方面是美术馆基建的大跃进,另一方面是艺术机构多样性的持续萎缩,年轻策展人可以灵活自主地策划项目的空间无疑正被大幅挤压。这是年轻策展人的新日常。”

10

▲  Hyundai Blue Prize 2019 获奖展览现场,陈旻+张业鸿策展《游戏社会:狼、猞猁和蚁群》展,图源: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邵亦杨则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好的展览应该在学术上有创新,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影响力。策展人应该有良好的学术能力、判断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青年策展人如果能够通过艺术形式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他们自然会对于艺术和理论有所推进。

作为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邵亦杨也谈到了学院在连结年轻策展人和社会实践上的重要作用。

学院是培养青年策展人重要机构。学院传播的学术理论和知识不仅对学院中的学生,对社会上的策展人和艺术家也有所帮助。——邵亦杨

而对于一个展览而言,孙冬冬设立了这样几种标准:策展人能做到言之有物,作品之间的逻辑清晰,展陈空间分配合理就是一个有质量的展览;同时,写作上清晰的思考逻辑和展览现场的经验同样缺一不可。

何桂彦也将问题意识和其必要性作为评判的重要标准——在他看来,谈论某种标准的关键是这个展览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展览的目的是什么?是一个艺术史意义上的研究展,是一个艺术个案展,是一个讨论新的艺术现象或探索未来发展方向的展览,还是一个强调观众参与和体验性的展览?因此,单一的判断标准是有问题的。不过,一个好的策展人一定是有艺术判断的,是有学术立场的,是有问题意识的。

高鹏表示,展览和策展人最重要的还是他们的问题意识,这是灵魂,关系到他/它是否可以立住。同时,能够兼顾运营的诸多层面,也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11

▲ Hyundai Blue Prize 2018 获奖展览现场,龙星如策展《撒谎的索菲亚和嘲讽的艾莉克莎》,图源: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因此,青年策展人要具有国际视野,学习而不盲从,从而更好的认知自我。当一切融会贯通以后,处理二者的关系就会更加自如。

对现实问题的探索是他们一切工作的基石,面对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策展的核心内容;对纯艺术语言的构建是专业能力的塑造,如何解读艺术、构建体系是应该坚持的方向;而理论的推进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需要大量的实践内容和完善的体系建构,再加上自我的学术推进,这是策展人们的一个目标。——高鹏

在某种程度上,这种“丰富”与“限制”并存的状态,同样也是策展人们在面对当下全球化时代的一个重要境遇。尤其当全球性疫情袭来之际,也迫使着人们去重新思考全球-在地-个人间复杂且联动的关系。

作为Hyundai Blue Prize这样一个国际性策展人奖的评委,您如何思考“全球化”这一主要问题?

盛葳表示,在上个世纪,全球化对中国的艺术家和策展人而言,具体意味着“中国如何融入世界”,“中国如何参与全球化”,但在今天,这种本质上仍属二元论的观念面临重大的挑战。尽管全球冲突加剧,但中国从未像今天一样在全球前景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思考这一现实,包括艺术的现实,以及重新思考和重塑历史都应该成为这个时代的重要课题。随着“全球史”成为中国学者越来越重要的研究课题,这一趋势变得更加明显。

在这一过程中“全球”与“在地”发生了质的变化——事实上,从这对范畴一开始提出来,它们之间的地位就不是平等的,但在今天这个许多国家和地区试图通过“逆全球化”重建“全球秩序”的语境中,二者均衡的地位发生了变化,甚至互换和颠倒。——盛葳

费俊也同样承认,一个摆在所有策展人面前的问题是如何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无处不在的疫情让我们看到今天的世界是如此强烈的关联在一起的,也让我们深刻的感受到我们是如此的需要彼此。”

在费俊看来,当互联网试图连接世界的同时,世界却正在变得越来越分裂,我们太执着于我们之间的不同,却刻意忽略我们是如此的相同,在新冠病毒面前,种族、文化、地域等差异都无区别。或许我们需要放下狭隘的地缘化思维,摒弃危险的民粹主义,才能处理好我们与他/她们之间的关系。病毒的危机让我们关注到人性的危机、生态的危机和世界的危机。也触发了艺术家们对于艺术如何介入危机的思考和实验,我们应该把危机当作艺术介入的动机,把社会变成艺术介入的现场,把科技作为艺术介入的能量,让艺术走出白盒子,深度融入社会现场。

12

13

▲ Hyundai Blue Prize 2020线上发布会

但在同时,针对国际上目前对于全球化的争论和思考,孙冬冬则更倾向于将全球化与去全球化,国际与在地都视为一种辩证关系。在他看来,简单的隔断与脱钩都是逆时代潮流的,单纯的概念是没有意义的,重要的是词与物的关系。

我们既要问到底什么才是对全人类具有价值的全球化,也要问到底什么样的在地性才是有启发性的,简单的二元对立只会极化意识形态,站队表态是非知识分子的思考。只就中国的现场而言,过去的这几年中艺术机构的影响力不断减弱,但对于社会而言,艺术机构并没有体现出思考能力。——孙冬冬

刘畑则认为,今天所谓的“去全球化”,其实是让人重新明确看到了“国际”、“人际”之间的“际”,重新唤起了主体和他者(甚至是敌我)区分的意识,每个主体(国族、组织、个人)的自我边界意识,和“外界”(小到一张面孔和一颗按键)接触的恐惧意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很多的地区的生活中,似乎它已经消隐了。但实际上,在历史上、甚至当下的部分地区、部分人的生命中,它并不陌生——所以,某种程度上“去全球化”是这种古老的经验的复兴和“全球化”。另一方面,可以看到,它恰恰与最近这些年大行其道的身份政治不谋而合,并通过例外状态获得了政治的正当性。病毒把握的是我们原有的漏洞。

而关于“关系”的首要问题是:如何真的“有关”?可能要先自问:个体与全球语境之间的关系,对我们是真实的存在,还是一种幻觉?鲁迅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那么,要如何真真切切“有关”呢?这句在今天可能会被不小心混淆于“诗与远方”的话,其实来自一篇况味复杂、甚至对今天还非常应景的文章,名叫《这也是生活》,它的第一句话是:“这也是病中的事情。”——刘畑

08 作为评委,您对Hyundai Blue Prize有何期望?

可以说,虽然当下中国年轻策展人的生态还未完全成熟,个人也无法避免历史、时代与当下社会对于艺术和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在此时,对于Hyundai Blue Prize这样一个更加侧重于年轻策展人的挖掘与激励的国际性策展人大奖来说,就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在孙冬冬的期望中,他依然希望可以在这一特殊的时间节点和展览主题之下,看到年轻策展人们呈现出极具创意、虎跃时空的展览,并为当下的艺术世界提供一种远离历史虚无主义的解决方案和艺术视角。

14

▲ Hyundai Blue Prize 2018 获奖展览现场,策展人龙星如进行“撒谎的索菲亚和嘲讽的艾莉克莎”一展的导览,图源: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高鹏认为,由品牌背书、有社会责任和专业导向的艺术类奖项并不是很多,Hyundai Blue Prize虽然发展时间不长,但每一届都给行业内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未来助力,大有可为。“关注青年策展人,就是关注当下和未来的关系,很有意义。”

费俊也在采访中表示,Hyundai Blue Prize对于推动中国年轻策展人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过去几届的Hyundai Blue Prize以及成功的推出了一批优秀的年轻策展人,更重要的是吸引了大量关注策展并有志从事策展实践的年轻人。

15

16

▲ Hyundai Blue Prize 2020线上发布会

而在于渺看来,Hyundai Blue Prize的议题设置一直紧扣当下现实的挑战。对于科技和生态的关注处于学术前沿、资深的评委老师对参选策展人有着切实的指导、出国考察等,这些都是Hyundai Blue Prize的吸引人之处,也是这个奖项为什么一直保持着业界标杆的原因。同时,于渺也惊喜地看到今年的环节设置加入了初评评委对于候选人的辅导。

在社交隔离的时代,人们对于学术共同体的建立依然抱有很大的渴望。不管是参选的策展人还是评委,最终的胜负不仅仅是这一旅程的一个部分,更重要的是所有参与者在彼此之间学习到了什么、获得了哪些启发和成长,这种获得是双向的。——于渺

策展人是艺术最后的标准和底线的坚守者。于渺表示,期待本届评选给策展人与评委之间,评委之间带来更多线上或者线下的切磋与交流。

17

18

▲ Hyundai Blue Prize 2020线上发布会

盛葳也在采访中表示,Hyundai Blue Prize每一届获奖策展人和展览都让人惊喜,实际上,很多未获奖的提名也同样优秀,希望未来能够坚持,并对未获奖的优秀方案进行网络实现和推广。

在议题上呈现出对围绕“科技”与“社会”议题的对焦,发掘、助推了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策展人和展览,展览最终实现的完成度都很高。另外我觉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最终的入围展,前期的广泛招募征集、初评入围选手们的出行考察,相信都在对很多人提供出了新鲜的机遇。——盛葳

同时,在何桂彦看来,这几届吸引了很多优秀的年轻策展人参加,并且,他们都有很好的表现。主办方在遴选方式、评委机制、展览方案的写作,以及对青年策展人的指导方面,都在不断的推动、不断地优化,这些工作,保障了优秀的方案最终得以呈现。希望今年有更多的青年策展人参与其中,珍惜这个平台。

关于Hyundai Blue Prize中国青年策展人大奖

作为现代汽车文化中心的重点项目之一,Hyundai Blue Prize中国青年策展人大奖承载全民创新,乐享生活的梦想,是一个专为中国设立的完全开放的多领域艺术实验平台。 Hyundai Blue Prize在评估选手时,更加看重的是创新性和可持续性,而非着重于选手的以往经验。每年,中国的青年策展人将会根据能够反映出现代汽车集团长期愿景的主题,提出自己的策展提案。此后,选拔出6位决赛选手参与初评评委和专家评委的导师项目。他们将在评委们的帮助下准备自己的最终提案,建立自己与国际艺术界的关系网,在国际平台上探索无限可能。

▲ Hyundai Blue Prize 2019评委研讨会,图源: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关于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现代汽车文化中心(Hyundai Motorstudio Beijing)坐落于中国当代艺术聚集地798艺术区的中心,是融合汽车文化与艺术的跨界实验基地。 我们以中国当代艺术生态为土壤,以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开拓性发展为己任,在全球化语境下结合 “Creative Energy” 理念,致力于开发和探索中国多元化跨界的可能性。现代汽车文化中心通过在艺术、设计、科技等领域的不断尝试创新,推出优秀的跨界展览和丰富的文化教育项目,邀请观众一起思考并挑战当代中国的社会现状,助力开启全新优享生活方式。

▲ 现代汽车文化中心外景,图源: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