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艺术 2020-06-26 09:08
这个夏天,我们似乎总被“浪”包围着。从横空出世的“后浪”到 “乘风破浪的姐姐”,再到预热不断的“夏日冲浪店”,就连猛然升温的天气也会被我们形容为热浪袭来。果然,生活中的“浪”无处不在。
葛饰北斋
翻了百年的“浪”,根本停不下来~
提起关于浪的艺术画作,葛饰北斋的“巨浪”浮现于脑海之中。没错,这幅以浪为主题的浮世绘一改鬼怪、美人、市井的传统,将人与海洋的争斗绘于纸上。传统东方美学和西方技法相融合,巧妙的构图仿佛将“巨浪”推向眼前,种种与众不同,使得葛饰北斋和他的“浪”成为日本浮世绘爱好者心中的“周杰伦”和“东风破”。《神奈川冲浪里》被后世不断模仿,但从未被超越。
威廉·透纳
只有浪,没有人
《暴风雨》
作为十九世纪的英国画家,威廉·透纳眼中的世界似乎与同时代的画家稍显不同。他崇尚自然,尤其是大海,所以他的风景画比人物画要多得多。同时,透纳又畏惧自然,认为大自然的美是神秘的、恐怖的。所以在他的画作中,人和物总会被“抽象”得很小,仿佛根本不存在,留下的只有暴怒的汪洋和无尽的恐惧。
《海上渔夫》
《奴隶船》
乔治德米特里耶夫
画得比相片还真
不知你是否尝试给海浪拍个照,个人感觉非专业人士还真拍不出那种feel。而俄罗斯艺术家乔治德米特里耶夫却用画笔和油彩告诉你,拍不出来,咱可以画!
米格尔·罗斯柴尔德
在美术馆中造出属于自己的“浪”
其实,看海是不容易的。你要顶着强烈的紫外线,冒着被晒成“渐变色”的风险,在高温的烘烤下等待海风的救赎。于是,有人便打起了“屋里看海”的算盘。
阿根廷艺术家米格尔·罗斯柴尔德用鱼线、铅球、环氧树脂和丙烯酸树脂等材料,在室内制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海浪。繁密的鱼线,印着海洋图案的织物,看来艺术家造浪完全不需要水。
这件动态装置,恍惚间让你闻到了咸咸的海风,看见了翻涌的海浪。
Benjamin von Wong
用海洋垃圾堆出最惊心动魄的浪
近些年来,海洋污染逐渐成为无法逃避的问题。
摄影师Benjamin von Wong用168,000根塑料吸管制作了一件名为Strawpocalypse的“巨浪”。毋庸置疑,用几乎不可能被回收的塑料吸管来制作海浪,本身便带有一定的讽刺意义。同时,这件美丽而悲伤的艺术装置也将世人的目光聚焦于海洋保护。
从浮世绘到动态装置,从敬畏到保护,从艺术到生活……人类从未停止过对海洋的探索,也没有停止过对于浪的描绘。
炎夏,不能出游的我们,或许“云冲浪”也是极好的~
(凤凰艺术综合报道,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