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原标题:在疫情间,我们重新思考端午的意义

清清粽香,从幽远春秋飘来,沁人心脾。我们的端午,充满着烟火气。端午是康宁的,艾草、蒲叶防疫防病,驱邪避害。端午是多彩的,香囊,禳灾驱瘟;五色线,防五毒近身。2020年的端午,我们希望驱除新冠的阴霾,让一切重归美好、平安。

端午节是东亚文化圈的传统节日,别称端阳节、端日节、菖蒲节等,定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早期为夏季的一个送离五瘟神、驱除瘟疫的节日,也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后又因颇多历史人物而添加了不少厚重的历史与文化色彩,最终在中国演化为端午节。

1

端午节与屈原密不可分。作为一个悲壮的祭日,有着特殊的意义。长期以来,端午节都是在一种严肃而庄重的状态下而度过的,也由此滋生了很多禁忌性的东西。

在很多人看来,既然为祭日,显然场面不能太过欢庆,彼此见面道“安康”而不说“快乐”。但事实上,端午虽然原本是个以辟邪为主的节日,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庆贺它。毕竟辟邪的另一面就是祈福,加以庆贺也属理所应当。古代端午节时热闹的龙舟表演,欢乐的美食宴会,都是庆贺的直接体现。

古人庆祝端午节的文献记载非常多,其中又以宋代为盛。例如宋代诗人苏轼《端午游真如迟适远从子由在酒局》诗中称“今年匹马来,佳节日夜数。”并将“端午”称为佳节。

2

同样的,历史上以端午为题材的书画作品亦有不少,元代吴廷晖的《龙舟夺标》、元代王振鹏的《龙舟竞渡图》、宋代张择端的《金明争标图》、《龙舟图》、清代徐扬绘的《端阳故事册》等,都是描写端午时节百姓赛龙舟的民间习俗。

3

▲ 吴廷晖《龙舟夺标》元

4

▲ 王振鹏《龙舟竞渡图》元

5

▲ 张择端《金明争标图》宋

1

▲ 郑重《龙舟竞渡图》明

《龙舟竞渡图》描绘端午时节南方湖区景象。此图继承了唐代“大小李将军”华美的青绿山水画风,画面整体气韵瑞丽生动,敷彩勾勒工丽细致,具有明代工笔绘画构图布局灵动、画面充满动感、人物细节精致、所描绘的风俗情景生动写实的风格。

6

▲《端阳故事图》册,清乾隆,徐扬绘,绢本,设色,共八开,每开纵20.7cm,横18.2cm。图册上钤有乾隆皇帝诸方玺印:“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等

清代画家徐扬绘《端阳故事图册》,绢本设色,共八开,每开纵20.7X横18.2l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该图册构图严谨精妙,人物造型秀逸生动,线条遒劲流畅,色彩明丽典雅,显示出作者较强的写实功底和乾隆朝宫廷绘画工整清丽的笔墨特点。 乾隆皇帝作为出身于满族的清王朝统治者,将顺民心、近民俗视为稳定朝政的一条治国的根本之道,他常谕令宫廷画家以写实的绘画技法表现汉族的民俗事象。

此图册各开分别描绘了端阳节期间的重要民俗活动,集中表现了历代各地的风俗习惯。每开均以隶书题写画名,并以行书对画作加以注释,以便读者进一步理解画面内容。

7

▲ 《射粉团》,题:“射粉团,唐宫中造粉团角黍饤盘中,以小弓射之,中者得食。”

射粉团,这是一种唐代宫廷比较盛行的游戏。粉团是类似麻团的一种点心,用糯米制成,外裹芝麻,置油中炸熟。射粉团游戏的参与者多为女性或者儿童,射中者可以享食。

8

▲ 《赐枭羹》,题:“汉令郡国贡枭为羹赐官以恶鸟,故食之。”

枭羹,即用枭肉做的羹汤,就是猫头鹰汤。作为一种节令食品,它曾先后出现在夏至和端午。汉代中后期直至明清,枭羹更成为皇帝端午节赐宴中的特殊食物,是古代端午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传说,猫头鹰吃自己母亲,所以古人认为它是恶鸟。为了灭绝它,特意选择在端午这个“恶日”来吃。但是,这个解释不全面。吃恶鸟,自然是为了消灭它,但更加主要的目的是要消灭它所代表的恶行、恶人。皇帝其实是教训大臣,不要做恶人、奸臣。这个官方礼仪具有政治涵义的。

9

▲ 《採药草》,题:“五日午时蓄採众药治病,最效验。”

采药是因端午前后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好,才于此日形成这一风俗。

10

▲ 《养鸲鹆》,题:“取鸲鹆儿毛羽新成者去舌尖,养之皆善语。”

鸲鹆即八哥,生于南方,南人罗而调其舌,久之能效人言。据说调教八哥最好的时间就是每年的端午。

11

▲《悬艾人》,题:“荆楚风俗以艾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端午节有家家户户挂艾草的习俗,人们把艾草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空中,或剪成虎形,妇人争相佩戴,以避邪驱瘴。

12

▲ 《系采丝》,题:“系采丝,以五色丝系臂,谓之长命缕。”

五彩是由红、黄、兰、绿、紫等五个颜色组成。五彩线,古代也叫五彩长命缕。系在女孩子的手臂、颈项上,叫长命缕、续命缕。为了驱邪避瘟,小孩子也会于端午节佩戴香囊,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清香四溢,此时五色丝线也可用于盘扣系于香囊之上以便佩戴。彩丝又可结成串、编形状,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13

▲《裹角黍》,题:“以菰叶裹粘米为角黍取阴阳包裹之义,以赞时也。”

此即人们所熟知的粽子,粽子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当时主要有两种粽子,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另一种则是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到了唐代,粽子所使用的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14

▲ 《观竞渡》,题:“观競渡,聚众临流称为龙舟胜会。”

此即观龙舟竞渡,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每年五月五日,人们便划龙舟以纪念。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15

▲ “观競渡,聚众临流称为龙舟胜会。”

再有钟馗画像钟馗捉鬼,也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1

▲ 黄慎《钟馗》清

清代画家黄慎曾画过一幅《端午钟馗图》,画中我们可看到钟馗与孩子嬉戏,而且从钟馗的手中以及背景的花瓶中可以看到放置的菖蒲和艾叶。

此类通过绘画表现端午节时插香蒲和艾草叶、饮雄黄酒和挂钟馗像的情景,也非常具有典型意义,它代表了百姓“驱邪毒、避凶瘟”的美好心愿,为新的一年祈求祥瑞。

在这些传世名作中最为我们知晓的是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绘制过的《午瑞图》和近代大家任伯年的《端午图》。

1

▲ 郎世宁《午端图》

清郎世宁的《午瑞图》是一幅近似欧洲静物画的作品,青瓷瓶内插着蒲草叶、石榴花、蜀葵花,托盘里面盛有李子、樱桃等时令水果,几个粽子散落一旁,散发着浓浓的节日气息。就构图而言,画中物品聚散有致,三角形的布局带给画面稳定感,而色彩深浅及光影明暗地变化展示了花叶、水果和瓷瓶的立体感,尤其是瓷瓶肩部见于欧洲绘画而中国画绝无的“高光”手法,能令观者清晰地体会到西方油画的技巧。此幅作品虽无落款,但根据清内务府造办处的档案记载,此图作于雍正十年,是郎世宁在中国的早期作品。

1

▲ 任伯年《端午图》清

与郎世宁作品里浓浓的西方味儿不同,任伯年的《端午图》则素朴清雅,以直立的艾草、菖蒲、蜀葵为主要表现对象,以地面上摆放的枇杷、蒜头为辅。构图取新颖之姿,用笔用色讲究韵味和文人趣味。寥寥几笔,韵味十足,似乎可见作者饮黄酒小酌的悠闲场景。作品题跋为“清任伯年先生兼善人物花卉多种画,此写端午节礼俗清供图真迹,晚年墨妙不可多见者”。据传,任伯年每于农历端午,还都会作钟馗图,以应民俗驱邪迎福和爱国忧民之心。

可以说,当端午节遇上了疫情这样的特殊时期,虽然人们不得不减少外出保持距离,往年的赛龙舟、采草药、拜神祭祖、放纸鸢等习俗今年不能再陪伴我们。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数字时代的祝福与体验,在如此严峻的防疫形式下,不一样的端午节日也诞生了新的形式,其中快递行业和网络发挥出了比平时更巨大的功效。远在他乡忙碌的年轻人们通过网络视频向家人提供祝福,也依靠着快递行业的工作人员们将节日礼物送往家乡,虽然疫情把人们的距离拉远了,但是共同抗疫的心依然把身在各处的人们联系在一起。

16

这个重大节日,大众们能在家中安心品尝美味粽子感受节日气氛,但心中都会感谢着那些还在前线抗疫的“战士”们的付出,没有一个冬天不可以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在这不一样的端午节,希望那份心愿能像艾草一样为我们的勇士们驱除疾病与困难,为前方依然在战斗的“战士”们带去一份节日的祝福。

同时,凤凰中心也在端午期间正常开放,参观人数限流30%。我们相信,在艺术、梦与相信的彼此交织中,就像浴火重生的凤凰,一切终将重归平安、美好!

端午节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传统节日,是国人共同精神世界里的记忆与牵绊。端午情缘,汨罗江畔,滚滚激流穿越历史长河,奔向未来。它不仅是一个时间节点,更是一个文化符号,是永恒的家缘与国缘,支撑起中华民族挺直的脊梁,永远向前...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