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展览

大人物 2020-06-23 07:32

原标题:2020 年必看摄影展北美馆「布列松在中国」!记录下国共转换时期下难能可贵历史的街头市井

1

「事实并不有趣,对事实的观点才重要。(Facts are not important, it's the point of view on facts which is important.)」创办马格兰摄影通讯社的法国摄影大师布列松如此说道。纪实摄影作品常见于欧美重要新闻杂志如美国《LIFE》的他,于 20 世纪中页进行亚洲旅行时,拍下了中国各大城市珍贵老照片首度跨海来台,由北美馆展出《布列松在中国 1948-1949|1958 》展览,作为巡回世界的首展,将其在 1948 年至 1949 年及 1958 年两次在中国大陆拍摄的纪实摄影,珍贵呈现时代印记,见证近代历史转身的瞬间。

2

由布列松第二任妻子法兰歌.玛汀于 1975 年为不再摄影的布列松拍下创作时的肖像:《布列松》,本作品由台北市立美术馆典藏。Photo by KURA

3

4

5

6

Photo by KURA

摄影师亨利.卡蒂耶-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1908年生于法国,其摄影风格受到早年的绘画训练、以及成长历程中超现实主义风格兴起的影响,拍摄时特别注重人物神情与整体构图,形塑强烈的个人风格。布列松自1930年代起从事摄影,曾经拍摄的代表作品包含 1930 年代西班牙大选及英国乔治六世登基加冕典礼等。1947年与好友创立纪实摄影的指标—马格兰摄影通讯社(Magnum Photos),1948 年更在印度因缘际会拍下甘地(Ghandi)遇刺前的最后身影与葬礼,随后布列松两度造访中国大陆,拍摄中国政权更迭的纪实影像。他的一系列具有历史意义、见证时代的摄影作品,奠定了他重要之报导摄影大师地位。

7

Photo by KURA

8

图片提供:台北市立美术馆

9

Photo by KURA

本次展览展出布列松二度造访中国大陆所拍摄的照片,由法国摄影史研究权威米榭勒.费佐(Michel Frizot)与台湾策展人苏盈龙共同策划。两位策展人根据时序与布列松的行旅足迹,以先后造访取镜的城市与遭遇的历史事件设定各系列照片主题,透过影像顺序铺陈时代的动荡。北美馆馆长林平表示:「布列松的报导摄影作品,凝视并捕捉上个世纪中国的转变与递嬗,亚洲近代历史的发展线索于摄影画面中隐然可见,展览具有缀补台湾文化脉络的重要意义。」

10

亨利.卡蒂耶-布列松,《坐在食肆窗内的跑堂或店主, 苦力在檐下用餐,北平,1948年12月》。 1957年明胶银盐相纸,24.8 x 37.3 公分。 © 亨利.卡蒂耶-布列松基金会/马格兰摄影通讯社

11

亨利.卡蒂耶-布列松,《一日将尽,排队的人们仍抱着 希望能买到黄金,上海,1948年12月23日》。 1960年代明胶银盐相纸,19.9 x 29.8公分。 © 亨利.卡蒂耶-布列松基金会/马格兰摄影通讯社

12

亨利.卡蒂耶-布列松,《鬃(棕)刷小贩,上海,1949 年9月》。 1973年明胶银盐相纸,30 x 40公分。 © 亨利.卡蒂耶-布列松基金会/马格兰摄影通讯社

1948 年布列松受到当时全球单期发行量超过五百万本的美国《生活》(Life)杂志委托,进入中国拍摄记录政权即将易主的关键时刻。1948 年 12 月 3 日布列松初抵北平,后于 12 月 15 日离开、转往上海。在北平不足半月的日子里,布列松共拍摄了 26 卷底片、超过900张的照片,这一系列照片随后在《生活》杂志 1949 年首刊号以〈北平的最后一眼〉为名刊登专题,在国际间广为流传。离开北平的布列松,随后辗转行经上海、杭州、南京、香港等城市,在九个月之内见证了上海金圆券风暴、国共两党南京协商破裂后国民政府自南京撤退、解放军进驻南京等历史事件,并用他的镜头捕捉时代巨轮下的轨迹。

13

亨利.卡蒂耶-布列松,《孩童正从一幅写着「…妈妈们 都是上学去…」宣传标语的广告牌前经过,北京,1958年7月 》。原始明胶银盐相纸,19.6 x 30公分。 © 亨利.卡蒂耶-布列松基金会/马格兰摄影通讯社

14

15

Photo by KURA

1958 年,念念不忘中国的布列松再访北京与上海。在中共当局的安排陪同之下,布列松侧拍了如建国庆祝游行、学生参与挖建游泳池等画面。这系列照片向国际展现了中国历经政权更迭的不同面貌,引起国际关注。面对剧变的时代,镜头下掌握复杂的人物与社会情境,动荡不安,但画面仍维持一贯的严谨构图;系列纪实照片相互独立,展现布列松著名的「反纪录式」的摄影特色(anti-documentary style),冷静而中性地捕捉历史瞬间的人物形色。

16

17

Photo by KURA

两位策展人特别分享,布列松曾被问道:「有一种摄影师是在自己的世界里看见他们想看见的,而另一种摄影师则是离开特定视野的世界,感知真实世界的生活与活动。你是哪一种摄影师?」布列松慧黠回答,每个摄影师都有这两种面向:「每个人都会在发现自己的同时,也发现外在的世界」。布列松对于摄影,最关注的是按下快门的当下,每一次快门都是各自独立的瞬间。如此摄影意念,遇上遽变的世代,布列松35厘米莱卡相机的记录,成为他在摄影史上独特的成就与贡献。

18

19

Photo by KURA

本次展出均为布列松生前亲自冲洗之照片原件。布列松基金会遵照布列松遗志,不再冲洗复制,因此展出照片不乏孤本原件,尤其珍贵。策展人苏盈龙补充强调:「本展最先在巴黎布列松基金会展出,由于这一批相片对台湾历史具有特殊意义,费佐教授与我特别针对北美馆重新策划展出内容。与巴黎展出相比,本次新增约40件的原版相片;首度展出电报、印样、原版杂志等档案文件。此一历史档案在北美馆展出,在数量及规模上均最为完整,并成为全球巡回首站,后续将巡回北京、米兰等地。」

20

21

Photo by KURA

配合展览开幕,策展人费佐特别录制专题讲座,介绍布列松当时至中国的拍摄背景。影片将在 6 月 20 日开展当日晚间 9 点 30 分于北美馆 Youtube 官方频道进行公开首播。

布列松在中国 1948-1949|1958

日期:2020/06/20-11/01

(图片来源大人物,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