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原标题:你咋不上天?欧洲航天局正帮助艺术家在月球建立画廊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全世界的科学家、建筑学家、艺术家都在忙着提出各种烧脑的方案。他们极尽想象力去设计和想象人类未来在火星、月球甚至是太空中定居的样子。

近日,几位女性艺术家与欧洲太空总署合作计划在月球上创立“月球画廊”,并通过艺术创作和社会实践呼吁争取女性在太空中地权利——或许在未来,人们终于会发现,月亮上没有嫦娥,只有女性艺术家。

“当一个项目完成时,我就不再喜欢它了”,德国艺术家萨拉·波弗莱特(Sarah Bovelett)如此说道,“我喜欢保留一些不确定性和开放性”。最近,她与她的朋友、艺术家玛丽亚·博马斯特(Maria Beaumaster)合所创作的作品将成为“ 月亮画廊”的一部分,而这间“画廊”将被运送到月球上展出。

月亮画廊的联合策展人安娜·西特尼科娃(Anna Sitnikova)将其形容为像“培养皿一样的画廊”——它实际上是一块在月球着陆器外板上的100平方厘米的板子,上面展示了每个面积为10x10x1cm的艺术作品。这个团队致力于为未来的行星际文明发展文化,并努力在2022年实现成立画廊的目标。

▲ 月亮画廊模型

在与欧洲太空总署(ESA)科学家佛英(Bernard Foing)和艺术家亚历山大(Alexander Zaklynsky)会面后,西特尼科娃于2018年加入了该计划。这个团队每周都会在欧洲太空研究与技术中心见面开会商讨接下来的工作计划。

萨拉·波弗莱特在则是在一场西特尼科娃举办的工作坊时加入了进来,并在进行了20分钟的头脑风暴后向后者提出了一个绝妙的想法。

▲ 萨拉·波弗莱特(Sarah Bovelett)

在对作品进行观念性推进时,波弗莱特和博马斯特着眼于月球公转与女子月经之间的联系:月球周期持续29.5个地球日,全球月经平均周期则为29个地球日。她们的其中一件艺术作品是一件注入了月经血的玻璃球。“我们从随机选择的三名妇女那里采集血液。这件作品与人无关,我们更希望把经血当作某种遗物”, 波弗莱特说到。他们将其称为《阿耳特弥斯 11》(Artemis 11)。

“我们想让一个女人登上月球”, 波弗莱特对此非常坚定。阿耳特弥斯是古希腊的月亮女神,也是阿波罗的双胞胎姐妹——1969年首次载人登月飞行任务的太空飞船就被命名为阿波罗11号。在神话中,阿耳特弥斯女神有三个化身,每个化身代表不同的意义。“但只有三者在一起时,它们才是一个整体”, 波弗莱特解释说,“人类在月球上的居所一定应该是关于协作和一致性的,而阿耳特弥斯确实代表了这一点。”

曾有十二个人到达月球。他们都是男人。

在西特尼科娃看来,“这件作品探索了重要的问题,包括艺术为月球创造的价值,我们如何重新发现地球上的价值以及女性与月球之间的关系。”

▲ 阿耳特弥斯 11

与阿耳特弥斯项目相同,NASA同样试图在2024年之前将“有史以来第一位女性和下一位男人”送上月球。“如果人们能够住在月球上,那么女人应该能够登上月球这一事实就不算什么了。因此我们需要解释。” 波弗莱特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2019年10月18日,宇航员杰西卡·梅尔(Jessica Meir)和克里斯蒂娜·科赫(Christina Koch)参加了有史以来第一次的全女性太空行走。而波弗莱特则称之为一种进步:“人们正在站起来并意识到这一事情的重要性”,但她重申,当务之急应该是让一位女宇航员登陆月球——“它仍然没有发生,这是非常错误的。”

而在谈及这次与欧洲太空总署的合作时,这位艺术家曾表示这种感觉非常微妙——“我们正在与ESA合作。他们太聪明了,太技术了,这不是我通常的感觉”, 但她依然对此很兴奋,“几年后,我可以指着月球说:'看到那小东西了吗?它很小,但是我做到了!'”

当然,这个项目仍然尚未完成。在波弗莱特看来,画廊应该有访客,她也期待着有人这样对她说:“嘿!我在月球上看到了你的画廊,非常赞!”

可以说,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全世界的科学家、建筑学家、艺术家都在忙着提出各种烧脑的方案。他们极尽想象力去设计和想象人类未来在火星、月球甚至是太空中定居的样子。而在过去的时间里,也有一些艺术家不断尝试着让艺术“升天”进入宇宙。

▲ 特雷弗·帕格林

此前,美国艺术家特雷弗·帕格林就曾向太空发射了一件饱含争议的艺术作品。轨道反射器是一个30米长的反光的菱形气球,由类似于聚酯薄膜材料制成。部署完成后,它将成为太空中第一个没有军事,商业或科学意义的“纯艺术性”物体。

这件菱形的太空艺术品打开大约有篮球场的大小。气球的内部涂有氧化钛。反光的二氧化钛粉末覆盖在物体表面,将阳光反射出去,人类用肉眼从地球上可以看到它,就像一颗缓慢移动的星体,像北斗七星一样明亮。然而,尽管该装置仅停留了18天便因美国政府的大停摆而失联,但依然成为了某种复杂性启示的关键作品。

此外,日本花艺大师东信康仁(Makoto Azuma)同样热衷于捕捉花卉在太空中的“昙花一现”。

▲ 东信康仁《EXOBIOTANICA 2-Botanical space flight》,装置艺术,2017年

▲ 东信康仁《EXOBIOTANICA-Botanical Space Flight》,装置艺术,2014年

2014年和2017年,东信康仁两度把花球送上三万米高空,以地球为背景探索灵动之美。当携带花卉的氦气球炸裂后,艺术品的“花容失色”、花瓣的七零八落,都散发着浓郁的“物哀”之美。

而无论过往或未来的太空艺术计划包含了多少的政治、军事与经济因素,但这些艺术品或许依然隐隐地指向了人与浩瀚宇宙间脆弱却无比迷人美丽的关系——就在现实生活和宇宙洪荒、生死天地间的巨大鸿沟中,人的意义与价值就仿若这些艺术,在黑暗中就此浮现。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