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原标题:疫情之后,每个人都需要问问自己是否“也是郭凤怡”?

2020年6月3日,艺术家郭凤怡个展“也是郭凤怡”于金杜艺术中心开幕。

此次展览旨在将郭凤怡的创作实践重新引入到大众的视野,循着她的画笔感知她独特的绘画行为和图像的奥秘。展览共分为两个部分,主展厅展出了艺术家的14件纸上作品和一组早期绘画及笔记,在报告厅呈现了来自长征计划的关于郭凤怡的档案记录、写作者贾勤的实验文本以及艺术家徐坦在2007年采访郭凤怡的记录。

“我因为不知道才画,画是为了知道。”

一场疫情,让这个世界重新思考。而这个重观郭凤怡的艺术现场,或许更是让每一个观者,去思考“我是谁”,“我是否也是郭凤怡”。

▲ “也是郭凤怡”展览现场,图片由金杜艺术中心提供。摄影师:孙诗

1942年生于中国西安的艺术家郭凤怡,生前曾是一名橡胶厂女工,她从未接受过艺术教育,甚至和代表了某种手艺传承任务的“民间艺人”称号都不太沾边。郭凤怡在39岁时因关节炎发作而提前退休,在退休后她拥有了大量的空闲时间,选择以“气功”来进行疗养,而这种特殊的方式启发了郭凤怡的头脑和心灵,让她得以开始以浮现于眼前的奇景及神衹人物为基础开始作画。这是郭凤怡重新认知世界的方式,也是她解释当代世界语言的方式。

在1987年前后,郭凤怡开始频繁以中国家庭中常见的废弃纸张作画——孙辈的作业本、老挂历等。这些历史的痕迹与郭凤怡个人性和精神性的创作彼此生发,构建起了一个充满独特性的视觉场域。

▲ 《八卦楼》, 1992 ,宣纸裱布面立轴,151 x 43.4 cm ,轴长53 cm,图片由长征空间提供

从2002年因“长征计划——一个行走中的视觉展示”被介绍到全国乃至国际的艺术世界,人们对郭凤怡的认识是伴随着她的展览史而展开的。最直接的讲述从“谁是郭凤怡”(2005)开始、经过“我是郭凤怡”(2009)、再到“山水相”(2014),形成了先建立艺术家身份再对其艺术展开鉴赏的线索;间接的观察和接受史则由郭凤怡近30年异常显赫的国际展览履历写成,从最初被视为一个“另类”、一个“圈外”,到今春在纽约绘画中心的个展“遥视”里,被馆长及艺术史专家劳拉·赫普曼称作“打破艺术的当代性那狭隘的、一成不变的概念”,这个仍在进行的过程深刻地见证了最近三十年里人们对艺术的看法的变化。

▲ “也是郭凤怡”展览现场,图片由金杜艺术中心提供。摄影师:孙诗

从创作之初,受到中国传统的启发、因“气功”练习的郭凤怡便一次又一次地探掘心与身的奥秘。虽然她的部分作品主题虽与中国传统中常见的中医医学有关,但艺术家也常在这样的主题中以抽象的方式进行想象与表达。此外,她也曾冥想想象企鹅是否同样也有“气”在身,以及气在企鹅身体里面如何行走的。

▲ 《高层功法图》, 1990,旧挂历纸、水墨,74.5 x 51 cm,图片由长征空间提供

▲ 《昆仑文化》, 2007,彩墨、宣纸,148.7 x 45.6 cm,图片由长征空间提供

本次展览策展人林昱介绍到,在郭凤怡的作品中,始终存在着某种文字、字形和画之间的关系,同时,艺术家所独特的漩涡型的线条处理,更是呈现出了某种超越性。

▲ “也是郭凤怡”展览开幕现场,策展人林昱(左)与金杜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张宇凌(右)。摄影师:吕健菲

▲ “也是郭凤怡”展览开幕现场,策展人林昱在导览。摄影师:吕健菲

同时,由于艺术家绘画和练功的密切性,在郭凤怡的创作过程中,她每一年她都会画自己练功多少年,以及绘画多少年。作为一名艺术家,她对自己的觉知通常会体现在这一系列的绘画里。 在本次展览中,有一幅《绘画十八年》,作为一张特殊的印记,来呈现郭凤怡作为艺术家的自我主体性的树立——某种程度上,这和另一幅《郭凤怡女神》共同呈现了郭凤怡的自我感知。

▲ 《绘画十八年》,彩墨、宣纸,414.3 x 70.2 cm,图片由长征空间提供

正如策展人林昱所说,如果当下已经更新了对艺术的认识,人们就已不再需要纠结于郭凤怡的艺术是不是当代艺术。同样的,如果我们已经足够深刻地对“习以为常的智性模式的合法化机制”进行了反思,也就不需要再把解读郭的重点放在其“另类批判性”上。

▲ 《郭凤怡女神》, 1998,彩墨、宣纸,327 x 68 cm,图片由长征空间提供

▲ 《企鹅在人体内气的走向怎样走》, 1995,彩墨宣纸、原始立轴,159.5 x 42.5 cm,轴长52.5 cm,图片由长征空间提供

因此,在2020年的今天,通过“也是郭凤怡”,大家可以轻松而聚焦地走进郭凤怡的艺术:她的艺术包含了一个艺术家超越既有知识体系的生命实践和智慧,她的绘画囊括了她对生命和宇宙、传统和当代、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好奇和洞察,还有她的声音、她的故事、她作为一个具体的人是如何为其他人来带智慧、力量和灵感。

▲ “也是郭凤怡”展览开幕现场,摄影师:吕健菲

可以说,郭凤怡是一个未经艺术教育、为治己病而开始绘画的艺术家,在她的实践中,绘画,或者说艺术,提供的是一条探索智慧的道路、一个与世界展开关系的方式。

她的创作方法是有宗教意味的,不仅作品的主题大多来源于传统思想、宗教及神话传说,其创作的基本姿态也不是以个人表达为起始点的。这种创作与精神感召直接相关,而创作的人因此并不直接获得艺术家的身份,而是获得了一种“中介”或称“灵媒”的身份。作画的人的任务并不是自我表达,而是传导万物。

▲ 《气功态遥视太阳分解图》, 1989,道林纸、彩墨,77.8 x 54 cm,图片由长征空间提供

▲ 《人体神经图解》,彩墨、晒图纸,65 x 47 cm,图片由长征空间提供

▲ 《人体基因》, 1990,彩墨、宣纸,96.2 x 96.2 cm,图片由长征空间提供

▲ 《松》, 1996,水墨宣纸,168 x 46 cm,图片由长征空间提供

▲ 《天与日会圆图》,1990,旧挂历纸、彩墨,52.2 x 75.4 cm,图片由长征空间提供

同时,郭凤怡的创造性趋势同样也是与时代进程相呼应。在80、90年代,中国民间对于科学、进步和现代化都充满了狂热,那种天真和乐观的对于科技的好奇和拥抱,让如郭凤怡这样一个普通未经过高等艺术教育的女子,感受到了一种灵魂上的吸引与体验。

▲ 《敦煌飞天》, 1994,彩墨、宣纸,193 x 68.5 cm,图片由长征空间提供

而就是这样一个女子,从自己的内部出发,通过对于时间、人体、数字、文字和“气”的描绘,呈现出对某些高远事物的仰视或观想,而观者甚至可以通过其作为媒介,去与郭凤怡一起获得和世界的一个更为深刻宏大的接触,得到更多的能量。

▲ 《财神》,1991,水墨宣纸裱布面立轴 ,167 x 58.6 cm,图片由长征空间提供

正如展览前言与现场作品所展示的,郭凤怡是一个复数的、可用于不同人称的词。有一个第一人称的、姑且称作“我”的郭凤怡,这个“我”存在于郭凤怡的绘画、郭凤怡的笔记、郭凤怡讲过的话,存在于金杜艺术中心的主展厅里为观众打开的世界里。

同时,也有作为“她”的郭凤怡,那是好多个的“她”——有长征计划的档案里被图片和影像、纪实以及回忆的文字记录的她,也有写作者贾勤通过其天才般的实验文本、穿越时空而“关照”到的她,还有艺术家徐坦在2007年为调查中国当代艺术状况、而视作“关键词计划”采样对象的她。这些复数的、“她”的郭凤怡,都在等待着人们去发现。

▲ 《无题》,1989,道林纸、彩墨,77.8 x 54.2 cm,图片由长征空间提供

在展厅一侧的报告厅里,呈现了来自长征计划的关于郭凤怡的档案记录、写作者贾勤的实验文本以及艺术家徐坦在2007年采访郭凤怡的记录。

▲ “也是郭凤怡”展览开幕现场,摄影师:吕健菲

在其中,贾勤对于“我是郭凤怡”这五字进行说文解字,穷尽其源,以及这五个文字与图像间延绵且复杂的关系。而就在这面墙上,两个圆形灯所形成的光影恰巧形成了心的形状——或许这种图式也在偶然间暗示着,无论世间何种变化,“我是谁”永远关乎人自身——艺术也同样如此。

展览信息

也是郭凤怡

艺术家 :郭凤怡

策展人: 林昱

展览时间: 2020年06月03日 – 2020年08月03日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