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展览

佩斯画廊 2020-06-01 09:03

原标题:「Chewing Gum IV」佩斯香港开展

1

"Chewing Gum IV"展览现场,2020年5月28日-7月2日,佩斯香港

时隔多日,佩斯香港画廊携专题群展“Chewing Gum IV”再次对公众开放,以当代香港这一文化交汇的独特位置为语境,通过八位来自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作品呈现对该语境发展的象征性隐喻,其中包括肯尼斯·诺兰德(Kenneth Noland)、托马斯·诺兹科夫斯基(Thomas Nozkowski)、张晓刚、萧昱、名和晃平(Kohei Nawa)、亚当·彭德尔顿(Adam Pendleton)、米歇尔·鲁芙娜(Michal Rovner)以及托尼·史密斯(Tony Smith)。与一般的饮食不同,口香糖强调“咀嚼”的感受与品尝而非结果,是次展览在延续佩斯对艺术家个体创作生态的关注的同时,着重于不同艺术家在其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创作手法、视觉元素以及文化内涵上的对比和碰撞,亦将于并置中突出香港地域语境:在当下疫情拉开社会距离并延伸时间体验的特殊背景下,我们更需要且能够用“咀嚼”这一动作行为,来进行精神上的消化与品味。展览将持续展出至7月2日。

2

3

萧昱,“溶解”,2020,布胶带,尺寸可变 © 萧昱

走进展厅,首先进入视野的便是萧昱(生于1965年,中国内蒙古)的大型特定场域作品“溶解”。该作专为本次展览创作,展现了艺术家擅于对不仅是建筑空间,更是时间与社会大环境作出回应的能力。面对当下世界所处的一种脆弱状态,艺术家将其内在思维情感活动进行实体化呈现,极具感染力。与他同系列前作中采用的鲜艳色彩不同,萧昱此次选择白色胶带创作,织造出一种宁静和带有自我疗愈意味的体验——艺术家认为这正是此刻身处这脆弱情境中的人们所需要的。 

"而在探讨'看'与'被看'间互为表里的悖论关系的同时,萧昱也通过对于作品视觉效果的精心雕琢来凸显其艺术创作中视觉的本体地位。如在展场入口处那件由尖 锐的铁丝网编织而成的山状风景,被华丽柔软的白色幔帐所包围。我们可以用任何与对比相关的理论思辨—坚硬与柔软、温和与执拗等等—来赋予这件作品不同版本 的'解读'或'误读',但所有的文本构想最终又无法从视觉的感性拓展中分离出来,唯有值得推敲的表象才能连带出相关的'理论'判断。在丰富的视觉本体和艰深的理论思辨之间,萧昱始终选择的是前者,这也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创作作品的前提是强调视觉上的呈现的。可能我很多作品的创作缘起是因为自己对于中国文化和周边现实的认识与判断,但作品的视觉形式是对所有的人都起作用的,这种视觉呈现并不单纯局限在西方或东方的狭义范畴之内,它是没有利益争夺的第三方立场,这才是艺术的实质。否则的话你今天用很多附加的文本来解释眼前这件作品背后的意义,但在一百年甚至上千年之后,人们已经淡忘或者不在意关于这件作品的 冗长阐释了,并仅仅只留下单纯的视觉本体面对观众的时候,你的这件作品是否还成立呢?'"

——郝科,北京民生美术馆

4

萧昱,“功夫“,2012,黄色胶带,尺寸可变  © 萧昱

5

"Chewing Gum IV"展览现场,2020年5月28日-7月2日,佩斯香港

与《溶解》于同一空间内并置的是美国艺术家肯尼斯·诺兰德(生于1924年,美国阿什维尔;卒于2010年,美国克莱德港)的画作《无题》(1985)。诺兰德是战后抽象艺术和色彩领域绘画发展的主要力量;他在四十年代后期进入布莱克山学院,对色彩和几何形式的情感影响表现出了早期的兴趣。他对线条和色彩的执着探索贯穿其他多产的职业生涯,包括他知名的圆形画作,并延伸到之后对钻石形、水平带、格子图案和V字形视觉语言的运用。

八十年代,荧光颜料成了新科技的产物,诺兰德在这个时期使用了很多反光及荧光颜料,作品一定程度上反馈了时代工业感。颜料被直接施加在画布上,而颜色带之间的画布则起到了奇妙的缓冲区的作用。色彩的力量、颜色之间的不和谐、色带和画布之间的节奏变化在诺兰德的绘画中都惊人地直观和鲜明。这些当时的新型颜料使笔触的受光面和反光面产生相反的颜色,这一特性使画面在进一步简化的同时回归了表现主义的一些特质。即使画面只使用了一种颜料,但反光的特质使笔触回复了复杂的肌理,和肌理的情绪化。

6

肯尼斯·诺兰德,“无题”,1985,布面丙烯, 80.3 cm x 85.6 cm © 2020 肯尼斯·诺兰德

7

肯尼斯·诺兰德1963年作品《Blue Veil》,现收藏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 2020 肯尼斯·诺兰德

8

9

"Chewing Gum IV"展览现场,2020年5月28日-7月2日,佩斯香港

10

托马斯·诺兹科夫斯基,“无题(8-6)”,2001,板上亚麻布面油画,40.6 cm x 50.8 cm  © 托马斯·诺兹科夫斯基

11

托马斯·诺兹科夫斯基,“无题(6-12)”,1986,板上布面油画,40.6 cm x 50.8 cm © 托马斯·诺兹科夫斯基

与诺兰德作品大量的直线和几何形状不同,托马斯·诺兹科夫斯基(生于1944年,新泽西州;卒于2019年,纽约)的《无题(6-12)》(1986)和《无题(8-6)》(2001 )中具有生物细型态的图像元素传递出一种更自然有机的表达。他的画作相对较小的尺寸也增添了一种亲密感。他还因其抽象画的亲密比例而得到认可。对感知体验的强烈意识和对探索视觉可能性的渴望,是艺术家现实的基础,并从特定的可读性中释放出来。

诺兹科夫斯基于抽象表现主义的第一波浪潮中以及波普艺术和极简主义兴起之后到达纽约,他于1967年在库珀联盟取得了本科学位。 他无视当时对绘画的摒弃,依然拥护这一媒介,致力于根据他对世界的主观经验而进行创作的专注的作品。 他的作品丰富,显示了在各种工具之间切换的能力,从圆珠笔和铅笔到水粉和油彩。 诺兹科夫斯基避免使用大尺寸形式并抵制既定的样式或重复出现的图案,因此发展出了多种多样且有影响力的艺术创作。

12

"Chewing Gum IV"展览现场,2020年5月28日-7月2日,佩斯香港

13

14

《一代》(1965)大尺幅版本之一,现于私人收藏 © 托尼·史密斯

15

托尼·史密斯,“一代”,1965,铜铸黑面雕塑,78.1 cm × 83.8 cm × 91.1 cm © 托尼·史密斯

美国雕塑家托尼·史密斯(生于1912年,美国新泽西;卒于1980年,纽约)曾于纽约艺术学生联盟(1934-36)学习绘画,之后前往了芝加哥新包豪斯学院(1937-38)。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他以职业建筑师的身份进行工作。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史密斯将他的注意力转向雕塑,他的建筑背景为他最激进的创新之一提供灵感— 运用工业制造他的作品。 本次展览中呈现其作品《一代》(1965)便体现了艺术家典型的有机与简约,无论是独立的内部还是于外界对话中皆有强有力的效果,正如史密斯所说:“《一代》是我认为的第一件真正的纪念性表达。我不认为这是个人或主观的,我尽可能地试图让它达到城市化与客观。”

(图片来源佩斯画廊,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