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舞台 >舞蹈

广州大剧院 2020-05-14 13:38

原标题:舞剧?舞蹈?他们向你展现舞蹈剧场的魅力!

什么是“舞蹈剧场”?

舞蹈剧场公认的发源人,是有“德国现代舞第一夫人”美称的皮娜·鲍什。她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发起思考:“什么是舞蹈”和“为何舞蹈”。皮娜·鲍什将戏剧和舞蹈相互结合,于1973年创立了“乌珀塔尔舞蹈剧场”。在这里,她创作了将近30部大规模的制作。凭借台上台下共“颤栗”的《春之祭》和忧郁的代表作《穆勒咖啡馆》。

皮娜改变了身体语言的行为方式,动用舞台空间里一切可能出现的表现手段,用满是泥土、鲜花或桌椅的环境来调动演员的戏剧性表演,她把自己的创作命名为“舞蹈剧场”。

“乌珀塔尔舞蹈剧场”创立的15年后,从美国德国考察回国的欧建平教授,给学生们引进了“舞蹈剧场”的概念,他不仅分享了在剧场观摩的笔记,还为学生播放了相关的舞蹈剧场作品,其中便有以上提到的《春之祭》和《穆勒咖啡馆》。

简单讲,“舞蹈剧场”是既涉及到了利用一切剧场表演手段、介于表演视觉艺术乃至文学的综合剧场方式,又延伸到舞者身体和剧场空间探索的兑现”,它强调身体在不断的形式实验中的崭新的表达可能,又涉及社会话题,关注对人本身的考察、质疑和打造。

中国的现代舞者认为,“舞蹈剧场”是导演通过反复的找寻、思考,把生活中的经验和记忆的累积,把片段夸大的表现出来,进而发展出动作的形式,它带着 “实验”与 “包容”精神, 让以身体表现为核心的多种剧场元素的融合,使这个具有包容性的空间里,发生着比舞蹈更为丰富的外延行为的总和。

《十面埋伏》剧照,丁以婕摄

几十年来,中国的“舞蹈剧场”作品日益丰富,其中, 《十面埋伏》是以中国舞蹈为主调,融合行为装置艺术、民乐及传统戏剧等综合艺术语言创造的“舞蹈剧场”,具有很强的实验色彩。

《十面埋伏》是杨丽萍继舞剧《孔雀》之后,又一全新概念的舞台作品。

本剧不仅融合了中国古典名曲,更融入了京剧及功夫等传统艺术元素,在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更带有强烈的实验色彩。除了有现代舞的身体语言,还融合传统京剧的身段、武术的动作,甚至还有西方街舞popping的元素。《十面埋伏》以中国舞蹈为主调,融合行为、装置艺术、民乐及传统戏剧等综合艺术语言创造了 “舞蹈剧场”,是杨丽萍在舞台艺术创作上的又一次全新的尝试,也是将传统经典艺术融入当代文化语境的一次大胆实践。

楚汉相争的故事,是流传千年,家喻户晓的故事。《十面埋伏》借来2000多年前几个人物,刻画每一个角色在特定时间、空间、处境下的内心冲突与纠葛,探讨争斗与伤害背后的根源,从旁观者的角度,为人们提供了对人性更深层的思考和对内心的观照。

《十面埋伏》的演员妆容以传统京剧扮相为源头,服装造型也同样源自东方经典元素。在当代创作语言里,蕴含着古老东方的神秘、经典、哲理意味。整台演出不见刀枪,却隐隐蛰伏危机,投射出古往今来人们内心的不安与恐惧,正所谓“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剧照,李宜涧摄

通过《十面埋伏》舞蹈剧场的形式,杨丽萍从她冷静的角度,展现了人性深处的欲望和恐惧,同时也将亘古不变的追问呈现在舞台上——古今中外,不同的时空里,十面埋伏的故事从未停止。在埋伏与被埋伏、伤害与被伤害的轮回里,是欲望催生了恐惧,还是恐惧滋养了欲望?

(图片来源于广州大剧院及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