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教育 >机构

原标题:疫情下的“云毕业创作”   

庚子春月,“新冠疫情”让全球被迫按下“暂停键”。面对不期而遇的“疫情”,高校师生开启了全民上线“云课堂”模式,通过各种在线视频、音频方式,做到“停课不停学”。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即将来临,每年的毕业展都是美育界年度瞩目的盛事。疫情当下的2020毕业季,各艺术高校的师生们又是如何积极应对的?

据悉,中国美术学院自2月17日开始网上教学,以四级教学组织构架统筹整体教学,各学院实行每日一报、每周小结,学校也及时掌握教学动态,每周召开教学总结,重点谈问题与举措,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分享教学经验。尤其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学校根据专业特色,发挥导师制、工作室制等小班化优势,对毕业论文、毕业创作、就业、时事形式等展开线上教学,强调一对一指导、点对点解决问题。在中国美术学院教务处处长曹晓阳看来,线上毕业创作与论文的直播教学与指导,是积极的应对方案,而非被动之举。“网络教学对于大家而言都是陌生的,尤其对于注重实践性创作的美术类院校。每天,我们各学院每位课程老师都要线上通报每天课程的开展情况,通过每日一报、每周一小结这样的方式来保障课程进度与常态化教学管理。艺术类在线教学,要求我们在方法与内容上必须进行调整,从‘教’的方面讲,重点是从我校注重学理讲授与示范引导并重的教学传统中,更加深化专业通识与艺术家的切身经验;从‘学’的角度说,关键在于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的培养。

由此,教师虽然失去了常态课堂那种面对面保持课堂纪律和课程进度的条件,但提供了更多如何帮助毕业生建立个性化学习空间与研习方案,更有效地扩展学习资源、开展主题化研究、进行相关文献精读。”

冯昊(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油画系毕业生) 四季图 186×272cm 布面油画

近日,在中央美术学院全院毕业工作视频会中,院党委书记高洪明确表示2020年全院毕业展采用网络形式举办,是一次特殊的展示,也是一个新的挑战。要加强对网络展览效果的精细研究,毕业作品形态各异,虚拟美术馆的技术和制作又是有限的,目前毕业展的策划团队和各院系都在与制作公司紧锣密鼓地探讨,各院系要加强和制作团队的配合,力求达到最好的效果。

已持续举办了15年的“开放的6月——四川美术学院艺术游”毕业展活动,也将采取线下展览加线上展览的方式。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张杰表示,面对国内外疫情发展的复杂局面,为寻找可控的因素主动作为,2020年的毕业展将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并把重点放在线上。我们应反思其价值与意义何在。张杰认为,“开放的6月”的生命力体现在三个方面:专业性,这是四年专业教育培养的成果,体现了学院教育的最高水平;社会性,活动与社会广泛联系,受到高度关注;市场性,学生的作品项目被采用、收藏、购买,既让学生通过市场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认识价值,也是对教育成果的肯定。

面对“无法现场调研、无设备制图、无创作环境”的三无囧境,毕业生们将在这个特殊的毕业季留下怎样的“毕设”故事?高等艺术院校一线教员和硕士生导师们, 如何透过网络化模式进一步加强研究生们毕业环节里的基本学术质量保障?

追求原创的价值艺术高校研究生毕业环节的策略革新 

近些年,高等教育受教者完成求学过程的关键标志——毕业论文和毕业综合训练,成为一组时常吸引观者瞩目的热点话题。特别是包括博士、硕士在内的研究生教育的毕业环节,往往易于突出成为一个不断被讨论的中心内容。所以如此,恰恰说明,在我国经历并完成高等教育的民众,就数量而言有了规模化的增加。这些亲历者群体以自身所知、所感为出发点,对于当前高等教育不仅充满关切与期待,更思索出一些非常值得从业者,即一线教师们参考、借鉴的好主意、好办法。

至于在眼下“战疫”的大语境中,研究生们毕业环节里的基本学术质量保障,如何透过已执行一段时日的网络化模式得到切实维护和进一步加强,继而向广大民众清晰展现其间真正属于毕业生的原创性价值,倒是本年度“毕业季”内的一个新命题。有鉴于此,我拟就高等艺术院校一线教员和硕士生导师的角度,综合包括教育学、管理学等的研究成果,提出几点革新策略或方向草案,以供深入剖析及讨论。

前移和记录

毕业环节前移,形成《毕业记录文件》

首先,是进入毕业环节前的准备。研究生教育毕业环节的主导者势必为培养导师(从导师组的角度看则是主导师),但最终的核心参与者又须是具备高度学术自觉的研究生本人。据此而论,进入毕业环节前,研究生培养各阶段自然要求严格管控质量,同时还应建立进入毕业环节前完备的资格审查机制,即无论博士、硕士均做到毕业环节前移。

当前,研究生培养环节中除了常规的课程、训练等,以及创作报告、论文开题需执行较严格的检查,各高等院校管理部门也都纷纷要求研究生导师和一线培养单位多管齐下,依据既定培养方案和学科内部规律,强化研究生们参加或执行必要的学术展演,以及进行论坛及期刊发表等活动。有了上述这些基础,我们也就认为,还应适时加设一个毕业资格审查环节。

其形式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由培养与管理单位集中从校内外符合资格导师库中,按不同学科方向配列5位审查导师组成小组,再引导研究生于毕业季前的一个学期,完成组内各审查导师针对其学业成果及作品的“双盲”网络审查和音、视频问答,并将结果作为可否进入毕业环节的重要辅助资料送交培养单位和培养导师作为参照,最终联合形成简短审查结论,连同培养方案、修学作品、活动参与等材料,全数形成一套处于初始状态的《毕业记录文件》。

张耀文(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 居家养心 100×160cm 布面油画

创作实践类硕士生除了配置本学科领域2位审查导师外,仍要有2位艺术史论类审查导师,同时还需1位非本领域审查导师。创作类博士生除本领域2位审查导师外,必须设置3位史论类审查导师。史论专业博、硕士的审查导师,除4位本领域人选外,需设置1位创作类审查导师,以突出考查理论专业研究生的实际艺术感知力。审查导师不必局限于教授、研究员等,亦可委聘讲师、实验员、馆员等,其目标在于从不同方面测试研究生培养是否切实符合培养方案进行,并的确能够达至进入毕业环节展开重要创作的精深能力。其中,若出现涉及前期培养相关环节,暨知识储备、认知能力、艺品艺德等的重大缺陷与瑕疵,需明确建议培养单位和导师暂缓该研究生进入最终毕业环节。

监督与评议

导师全阶段跟踪督促,评议人协助推介展演

接着,是毕业环节开始后和进行之际的监督与评议。鉴于网络及音、视频记录技术日臻完备,在进入毕业环节后、基本能够保证的9个月创作时程中,可透过时程细分而利用相应设备,对研究生个体进行阶段性的保真记录和授权共享,培养导师更可借之对其进行毕业环节必要的全阶段跟踪与督促。记录下的相应材料,不仅可供物理存档,还将形成愈发直观且数据化的“毕业创作学术档案”,最终加入《毕业记录文件》内。进一步看,这尤其对于实践创作类博士生的毕业环节推进,事实上更可形成具有正向意义和文献价值的全新推进。

以上述记录为依据,便可于毕业环节中引入创作评议制度。即由除培养导师外的3位评议人组成,可在毕业环节的前、中、后不同时段,或集中、或分散地对申请学位者的作品进行“滞后式评价”。3位评议人可由已毕业同领域非院校就职校友、在职校内同领域导师以及史论类教员组成,评价信息同样进行多媒体实时记录。惟,为了保证研究生本人创作思路不致被干扰和中断,该评议行为和记录内容不必同步令研究生掌握,仅需及时转交培养导师参阅,并由导师经选择性处置后转告并辅导研究生本人。不过,其记录文本等仍需加入《毕业记录文件》内。相对而言,创作类硕士生毕业环节亦须参照展开,只是比之博士生评议的时长等可行必要的压缩。

艺术历史及理论类博、硕士研究生的毕业环节评议时,评议人主要承担的工作实际乃针对已完成、待发表的阶段性且相对完善的文字稿件进行。而与实践创作类毕业生的阶段性评议情况类似,网络音、视频记录等所有材料要求引入公证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同时评议人要求签署详尽的评议协议,以确令参评行为不构成对原创成果的违法事项和违规伤害。同时,培养单位更应积极鼓励评议人协助推介研究生毕业阶段中的可能成熟作品,进行公开展演与发表,以对毕业生形成正向鼓励,并积累培养环节相关学术产出。这不仅可满足毕业培养实际需求,随之也将形成规模不小的社会效应和成果。

拣选与展示

“沙龙”化创作实践学术毕业展示

然后便是毕业环节尾声,即在预答辩时提交基本成型的论文和《毕业记录文件》,而正式口试答辩时则要呈现最完整、成熟的论文、作品和《毕业记录文件》。进入这个阶段仍要强调,创作类研究生完成毕业的必备内容,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阶段中,仍将普遍且被不断强化为一种高级艺术实践同深具思辨的史论写作相结合的模式。尤是后者,断非仅靠长短几篇感言或玄想即能卖巧、充数。此乃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全球性历史积累和规律使然,决难轻易地捡拾效颦,或又天真地乞灵甩脱。

黄子怿(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 布雷拉美术馆休息区 100×100cm 布面油画

故此,毕业环节尾声也将包括几个细分节点,比如在答辩前,须进行必要的文书审查,最终形成收纳有创作(理论文本与艺术作品)过程等的一套相对完备的《毕业记录文件》,并以此提交给培养单位包括培养导师在内的3位预审导师。预审导师需由史论研究和艺术实践类教员共同组成,并形成一致意见后方可令准毕业生进行预答辩。而包括预审环节和预答辩均可透过网络进行,无须在物理场所面对面展开。相较而言,预审主要是在培养导师参与下,检查所有培养计划和创造是否高品质完成。至于预答辩的重点是针对毕业论文,全面检查准毕业生理论修养的真实水平,而实践作品则提前在预审阶段依据《毕业记录文件》等完成书面和电子化预审了。预答辩小组的构成,当是本培养单位成员3名,以及校内、外非本单位的本领域成员2名,其中史论类研究者应有3名,并在形成全票通过后,方可进入最终答辩口试环节。

正式的答辩口试前,事实上就创作类专业而论,倒是先要配合已经预审,并在预答辩通过后再行修改、充实的《毕业记录文件》,对最终艺术作品展开细节观摩。这是要在正式口试前形成相应的作品公示机制,其时长应当最少3日。同样借助网络化模式,将作品透过视频和静态高清图像展列,答辩委员可随时阅看作品及细节。而本专业领域内的所有同期准毕业生和培养导师,借此也可观摩,继而在条件允许时,扩大公示参与人数,形成一种类似于“沙龙”化的实践创作学术毕业展示活动。

艺术院校的毕业展行之有年,但相关展演往往时长、空间受限,倘把握不佳,易流于商业化,甚至成了某种营销“路演”。此处强调的公示模式,主要乃先期进行不全面开放的准学术答辩式展演,并借助网络平台,由准毕业生回应前述特定专业观摩群体的留言和提问,借此最后一次充实《毕业记录文件》。完成特定公众观摩,再由最终口试委员协商同意后,口试答辩据此方能正式展开。

由上所见,在毕业环节中,我们格外强调必要的过程管理和细节控制,呼应了广大民众对于研究生教育当“严进严出”,或者就是“宽进严出”的迫切期望。可以说,目前艺术类博、硕士培养对于最后这个阶段的执行,在多数时候仅只是让研究生“自力更生”式地苦斗,又或“凭着义气”式地宽纵。至于,我们提出的策略革新过程,不少细分节点多乃凭借网络数据条件,相对自然地生成记录文件,绝非一味推崇“文牍主义”,倒是更着力于突出并借此促成研究生培养最后阶段真正意义上的一种相对纯然的学术讨论氛围。其内的背景事实,就是要纠正并适当弱化那些常被诟病且学术含量极低,却又“一局定乾坤”的走过场式论文答辩与作品布陈——它们曾令过我国多年来重质、重量地推进着的研究生教育被严重地污名化,而个中之原委至今仍需一线教育工作者深自反思并汲取教训。

那么,经过如此挑拣的毕业生及其作品展、演,方可正式面向社会公开接受检阅,并得以推而广之,实现真正意义上人群所亟需的“生命素养教育”和“公民社会教育”。此二者,恰正是大众赋予艺术高等教育,尤其是博士、硕士研究生教育最应该承担的关键职责。

延伸阅读: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处处都是工作室

突来的“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大家都没有料到会被迅速拉到“云上”,包括美院毕业生的毕业设计及创作,毕业班同学们最担心的问题早已不是“能不能好好开学”,而是“能不能好好毕业”了。

美院的毕业创作一般都需要良好、完备的工作室环境和基础设备,这是做好毕设的必要条件。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缝制机器工房、雕塑系的金属焊接和木雕工作室、玻璃艺术设计专业用来烧制作品的窑炉设备等都很专业,想象中毕业生们很难在家里实现创作条件。在此期间笔者尝试着和很多毕业生进行了交流,想了解一些毕业生们的创作状态,其中一些“风风火火”在家做毕设的同学,给笔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顺势跨界,染服视传两不误

染织服装艺术系的马莎莎同学,通过与视觉传达设计系的张瑞琪同学合作的方式进行了毕业设计的制作,特殊的环境条件及大背景下,“隔离”在家的状态让她产生了通过3D建模的方式来实现毕业设计的主意,她的这一想法与好友视觉传达设计系的张瑞琪同学不谋而合,于是她们在线上进行了场景搭建和服装设计结合的综合效果展示视频的制作。马莎莎同学说:“现在3D建模的技术相当完善了,与实物相比,设计理念在最终的视觉效果上应该不会打折扣,并且与张瑞琪同学的合作让我对跨界设计有了一点小尝试,我相信最后应该会比较好地呈现我的设计想法和效果吧。”目前马莎莎同学一边利用电脑制图技术进行创作,一边与张瑞琪同学进行沟通,不断在新领域中尝试与突破,为毕设的完美展现做着努力。

潘欣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改造的临时工作间

上山下山,寻觅童年幻想

雕塑系朱普乾同学的毕业创作灵感源于童年时的记忆,他认为当代艺术创作的展览空间不再只是展示物理空间,也包括场地、观众、历史因素等。场域的构建与思想观念的传达紧密联系,创造作品的景观与选择特定的空间是进行创作时的必要思考。特殊的疫期“隔离”让他不能够按时返回校园,但他也因此更加贴近了家乡,远离了校园却寻回了童年,在家乡的日子里,朱普乾同学的童年幻想被放大地从脑海中调出来了,他找回了童年时在大自然中那些微小的事物里凝视注目,进而在脑海中衍生出一个幻想世界的记忆,他喜欢并怀念这种感受,所以运用了石、木头等传统材料,用雕刻的创作方法对材料反复磨合,想要传达一种朴素、有趣的气息。他在家中就地取材,和父亲一起在山中采集石头、木头,把自己的家变成临时的工作室,非常契合的、有条不紊地开展着毕业创作的制作。

居家创作,无缝连接生活与艺术

绘画系陈博贤同学的毕业创作《山水的相位》也是在家中进行的。他结合了自己近两年对于山水画精神的思考,通过对未来城市废墟景观的想象,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实践,陈博贤的家中没有专业或合适的国画绘制工具,所以他买来木板和铁皮,找朋友一起帮忙制作了磁铁画板,并网购了许多画材,在家中支起了临时工作室。陈博贤此次创作的题材是之前没有表现过的,因此材料使用上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在其导师陈辉教授的指导下,利用家中的酒精、肥皂等生活用品进行水墨实验。目前陈博贤设想的毕业创作最终作品由五张四尺宣纸组成,总长3.5米,家里的空间不能满足作品整体的摆放,创作时他每次摆放三张,依次循环,移动进行绘制。陈博贤说:“前前后后我共绘制了25张,从中选出了5张准备最后在毕业展上展出。尽管作品依然有许多不尽完善的地方,但这一过程是对自己很好的锻炼。”

特殊时期,我们看到同学们正在通过各种改变和突破来解决实际创作的困难,同学们努力适应当前的居家创作环境,尽量保持着良好的创作状态,还有更多的同学用自己的方式就地取材式的、奇思妙想式的、全家动员式的进行着毕业创作和设计的制作。

突如其来的变化让我们每个人都体验着一种全新的、特殊的学习与生活状态,在了解了很多的毕业生的创作状态后,由衷感慨:处处都是工作室!

在校园时,经常听到老师们的嘱咐之一便是“时时保有一份创作的状态”,在美院各系室完善且专业的工作室设备的支持下,在老师们言传身教谆谆教诲的护航中,保有艺术创作的状态看起来似乎不难,因为我们身边的一切客观条件都在支持着我们在专业上的学习及创造,直至看到此次因“新冠”疫情而各自居家“隔离”的毕业生同学们的创作状态,使我更深切地体会到了何为真正的“创作状态”。

天津美术学院:多元手段助力创作

受疫情影响,学校一直迟迟不能开学。毕业班的创作随即重新制定教学方案,毕业展览形式亦有可能改为线上展览。准备已久的作品将以何种形式展示在大众面前?在没有设备工作室的环境下该如何完成毕业设计作品?

笔者以玻璃专业的毕业创作课程为例,介绍调整教学方案后的毕业生是如何进行创作的。

玻璃毕业创作主要以线上线下混合方式进行授课与辅导。线上辅导:主要有两种方式进行线上辅导,一是集体视频会议,每周进行集体视频会议,分享各自毕业创作和毕业论文进度,同时讨论在目前各自创作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集体讨论,逐一点评解决每个同学遇到的问题。二是每周利用视频电话与每位同学进行一对一方案指导,针对每位同学玻璃创作方案中深入探讨。线下完成毕业创作,由于同学们的玻璃创作在大四上学期已经完成了草图、小样、模型等,已经确定了各自创作的主题与方向,部分同学的作品已经参加了相关玻璃艺术主题的展览,接下来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探索,完善作品的细节。

唐家豪(天津美术学院) 前期玻璃作品

在经过几次网络会议讨论后,根据每位同学的作品进展情况,将以下面几种方式继续各自的玻璃毕业创作。

1.手绘玻璃效果呈现。陈家其同学尝试运用手绘方式表现玻璃的质感,将玻璃的通透性与易碎的特性用黑白灰的色调去表达出来。他更希望用简单的方式去表现出玻璃透明简单的性格特性,用美术专业的素描形式去呈现玻璃简单透明的美。而在他第一学期的创作实践中也是在探讨玻璃材质易碎与通透性的材质特点,将透明玻璃泡泡与不透明的砖墙进行直接对比与碰撞。疫情的影响下,更激发他对于材料本身的理解,在绘画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深思玻璃材料本身的魅力。

2.电脑绘图呈现。电脑绘图方式是玻璃方向的同学们运用比较多的一种方式,他们分别用不同的电脑软件尝试表达出玻璃的质感,其中唐家豪同学前期创作中已经完成玻璃铸造部分和灯工玻璃外框的表现,在此基础上需要进行细节调整。在疫情期间远程学习了电脑制图课程的唐家豪同学,主动提出希望用电脑绘图方式呈现玻璃作品,由于学习时间不长,软件运用还没有非常熟练,并马上进行了模拟电脑草图绘制,确定接下来的创作的表现形式。

作为同班同学的韦屹巍同学,在进行视频集体会议讨论时,也表达出希望运用电脑绘图方式呈现自己的作品,韦屹巍同学作品《锤不碎》从前期头脑风暴、概念表达、到草图绘制,再到效果图呈现都是运用电脑方式进行绘制与呈现。他的作品中常运用现成品与玻璃材料直接碰撞,用玻璃材料替换其关键部位,以玻璃的脆弱性营造力学上的紧张气氛,以此警示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和改造造成的危害。玻璃替换掉的部位以植物的根茎,或植物细胞形式出现,暗示人与自然是一体的。运用电脑绘制过程中综合体现玻璃质感与其他材质的不同也是让韦屹巍同学在软件运用上提升了许多,得到了锻炼。

除此之外还有阳辉煌、吴芯蕊和倪孙洁三位同学分别运用ipad的Procreate绘制不同的创意效果图,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去呈现玻璃作品的材质特色。倪孙洁同学还在实验如何能将自己的作品与场景结合,模拟出在展示的效果,将实物图像化,突破了实物的限制,以及探索不同光效和环境影响下的玻璃作品呈现效果。综合运用电脑绘图使得同学们更加打开思路,将玻璃材质与虚拟空间进行结合,多维度地思考玻璃的可塑性。

3.综合媒介呈现。吴芯蕊同学在疫情期间将工作室搬到了家里,她的作品《手影游戏》是关于动物濒危灭绝的主题,希望运用玻璃透明的特征与光影进行结合去表达出人与自然之间脆弱又形影不离的关系,虽然没有玻璃设备的支持,自己在家运用手边现有的卡纸进行剪纸实验,期待着能够返校后再将这些剪纸与玻璃和光进行结合。

当得知2020年的毕业展览可能将不展出实物作品时,她又将另一组作品进行调整与梳理,投入到手绘与电脑绘制的练习中。另一套作品“白内障”系列用玻璃材质代表眼睛,玻璃独有的透明质感加上金属坚硬的质感,用玻璃在火焰下的的可塑性与金属的规整框架做对比,展示出我们的玻璃眼睛正在被一些规则所禁锢,突出我们要有自己理性的判断,不要为外界的很多声音而影响到自己的主观,不要让我们自己看见外界的虚假而活成虚假。金属部分选取的是黄铜,这是一种很好塑性并带有力量感的材料。玻璃方向的同学们各自在家中运用自己的方式为毕业创作继续努力着。

从寒冬到暖春,“沿着光”展览还在等待着疫情过去,同学们的梦想也还在继续。相信不久将会看到同学们用特殊的方式在线上展现出别样的玻璃艺术作品,用特殊的方式对四年的学习画上句号。我们沿着光不断前行,迎难而上,希望总会照亮前方的路。

(图片来源于美术报及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