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视觉 >视觉

文艺星球 2020-04-23 10:40

原标题:David Bowie、Andy Warhol、福田繁雄…都曾为这个传奇音乐节设计海报

你有多久没出门参加户外活动了?

每年各大户外音乐节一直是夏天的重头戏,在没有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平台的年代,人们积极地参加各类音乐节,与伙伴一起享受美好的夏日时光,沉浸在音乐的魅力中,同时也热衷于收藏着这些被载入史册的音乐节海报,张贴在自己的房间内。

历史上首个真正意义的摇滚音乐节,要追溯到1967年举办的Monterey Pop,当时为这个音乐节设计海报的是“摇滚海报之父”Wes Wilson,以及熟练运用欧普艺术的平面设计师Victor Moscoso,他们开创了“迷幻(Acid)”风格的典范,而这两张海报现在的拍卖价格高达599美金(约4200人民币)。

Monterey Pop Festival,1967年

来自瑞士的蒙特勒爵士音乐节(Montreux Jazz Festival)一直深深地影响着音乐产业的发展和延续,它于1967年7月由Claude Nobs创立,当时还只是一个为期三天的爵士音乐盛会。在接下来50多年间,它逐渐扩大涵盖的音乐范围, 变成了一个长达16天的音乐盛典,每年吸引近25万人前往日内瓦湖参加。

人们在这里感受爵士、蓝调、摇滚、说唱、电子等音乐的魅力,欣赏爵士界领军人物如Miles Davis、B.B.King、 Bill Evans、Nina Simone的表演,见证Led Zeppelin、Pink Floyd、Prince、Sting等流行巨星的历史性舞台。说唱明星Kendrick Lamar、英伦摇滚乐队Radiohead、电子音乐人FKJ等流行音乐人的出现,也为音乐节吸引着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在音乐界的影响力之外,蒙特勒爵士音乐节在文化艺术圈也有着强烈的号召力,它有着悠久的平面设计历史,毕竟在媒介有限的年代,海报是最好的传达载体。无论是摄影师、设计师、艺术家还是音乐人,甚至是初出茅庐的学生,都有可能成为音乐节海报设计者。同时,他们拥有很高的创作自由度,在作品中展现对音乐和社会的理解。

1967 - 1979

社会运动下的嬉皮年代

六十年代末期,爵士乐经历了一次危机。受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运动影响,年轻的听众们喜爱灵魂乐与摇滚乐,老一辈的乐迷则不再迷恋于抽象的现代爵士乐,转向与当时文化和社会运动紧密相连的新流派,比如迷幻音乐和民谣音乐。于是,爵士乐手开始采用流行音乐的要素, 在爵士乐中使用电子乐器,新派融合(Fusion)爵士就此出现。

Giuseppe Pino,1967年

音乐节在1967年初次举办时,预算还十分微薄,无力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这张由Giuseppe Pino拍摄的黑白照片,被用于制作宣传海报。图中为1967年的特别嘉宾,萨克斯管演奏家Charles Lloyd。自此之后,主办方便邀请了一批有影响力的设计师和艺术家执掌海报设计,每副海报都反映着当下的时代面貌。

彼时越南战争刚刚结束,尼克松在1969年于美国总统就职典礼上宣称人类需要和平,并在1973年与越南签订了和平条约。维持了近十年的越南战争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了深刻的冲击,人们对和平的渴望从未如此强烈,它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运动,比如在这期间诞生的反战运动。

Eric Wondergem,1969年

与此同期的性解放运动、嬉皮运动等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人们在各种意义上挑战传统性观念和性道德,比如这张由Eric Wondergem设计的1969年音乐节海报,就结合了Fritz van Swoll的摄影作品,在画面中展示了一个无明显性别特征的裸体者拿着一把小号。

这张海报隐含的情色意味在当时引起了一些保守派人士的抨击,虽然如今已很难得知其背后的创作意图,但从历史语境来看,设计师似乎希望借此解绑身体与性之间的关联,并把裸体作为纯洁的象征,将爵士音乐节比喻为纯粹的音乐圣地。

Roger Bornand,1968年(左上)

Roberto Carra,1970年(右上)

Bruno Gaeng,1971年(下)

嬉皮士运动带动了迷幻风格海报的流行,蒙特勒爵士音乐节为了吸引更多听众,便邀请了平面设计师Hamish Grimes创作一幅象征着和平与爱的海报,名为 《让阳光进来(let the sunshine in)》 。Hamish 使用了流动扭曲的字体和大胆的色彩,将“Montreux Jazz”的LOGO和发光的太阳结合在一起,让所有视觉元素铺满画面。

Hamish Grimes,1972年(上)、1973年(下)

而在1973年的海报中,Hamish选择向“新艺术运动”致敬,以一种更柔和的美学风格呈现海报设计,传播了嬉皮士群体反叛的思想和观念。

不过,提到蒙特勒爵士音乐节最著名的海报,还属由Milton Glaser创作于1977年的这张作品,画面中静坐着吐出乐符烟圈的嬉皮士女子散发着迷人的气息。Milton Glaser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平面设计师之一,著名的“I❤NY”LOGO便由他操刀。

Milton Glaser,1977年

然而,随着社会的经济衰退让嬉皮士们的迷幻梦破灭,嬉皮士运动逐渐告一段落,迷幻风格的海报也开始与历史背景脱节,这类风格的海报设计也不再流行,新的视觉艺术运动正在蓄势待发。

1980 - 1999

色彩活跃的波普年代

1982年,最具标志性的音乐节LOGO从瑞士艺术家Jean Tinguely设计的海报中诞生,强烈碰撞的浪漫色彩和肆意的笔划,标志着另一个时代的来临。此时爵士乐也经历了新的变化,与嘻哈音乐结合,衍生出了迷幻爵士(Acid Jazz),令爵士变得更加流行和商业化。

Jean Tinguely,1982年

蒙特勒爵士音乐节使用至今的LOGO

20世纪的最后20年间,许多当代艺术家和设计师积极地以社会运动家的身份活跃在文化圈内,并为音乐节的视觉艺术作出了独特贡献。这个名单听起来十分吸引人,这里不仅有日本著名的平面设计师福田繁雄,丹麦设计师Per Arnoldi,还有美国著名的波普艺术家Keith Haring和Andy Warhol。

其中受邀为第19届音乐节设计海报的福田繁雄,以他一贯轻松、幽默和诙谐的方式,在海报中使用明亮的纯色,描绘了一堆从巨大的高音谱号中冒出来的语音气泡。一种欢快又丰富多彩的喧闹感从画面中溢出,同时也传达了音乐能表达不同声音的意思。这也是蒙特勒爵士音乐节首次选择与一位日本艺术家合作,自此他们便与日本的札幌爵士音乐节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福田繁雄,1985年

1982年,艺术家Keith Haring第一次在纽约举办正式展览,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几个月后,音乐节的负责人邀请他来制作海报,并请他亲自前往蒙特勒的街道上创作大型壁画。Keith热爱使用白色粉笔涂鸦,与传统画作十分不同,他用粗轮廓线简单地重复着各式的卡通图案 ,并以这些跳舞的单色的空心小人闻名。

Keith Haring,1983年

作为一位街头绘画艺术家和社会运动者,Keith Haring的作品也成为了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都可以看到他的作品被印制在各处产品中。80年代后期,两位纽约最著名的波普艺术家相遇了,Keith Haring和Andy Warhol初次合作,共同为音乐节20周年创造了一幅海报。

Keith Haring和Andy Warhol,1986年

Andy Warhol和Keith Haring,1986 年

“去除精英主义,把艺术还给每个人”,这样的意识在当时的艺术创作者心中流动,他们热爱明亮、活泼的颜色,喜欢通过连环漫画般的笔触创造冲突的图形设计。

年轻的法国艺术家Francois Boisrond是20世纪80年代新表现主义运动的一份子,他的作品可以被视作自由爵士(Free Jazz)的一种视觉诠释。他创作的这张海报充满活力又令人愉悦,图像由黑白面孔、红黄蓝三原色绘制的乐器,以及大量快速绘制的符号组成。

Francois Boisrond,1987年

设计师们喜爱将动物元素与乐器结合,共同构造出生动活泼又包含视觉隐喻的海报,像是插画师Tomi Ungerer便将钢琴键盘与一只调皮的猫咪结合在一起,为1993年的音乐节打造了法式风味的海报。

接下来几年,设计师们接连创造刺激想象力的视觉俳句,比如在丹麦设计师Per Arnoldi于1994年设计的海报中,萨克斯管就像一只好奇的天鹅从水里冒了出来,而James Rizz则在他的拼贴画李想象了一个拟人化的猫咪乐队,Rolf Knie使用彩色线条描绘了一只吹萨克斯风的马戏团大象,幽默地展现出90年代欢乐轻松的氛围。

(左)Tomi Ungerer,1993年

(右)Per Arnoldi,1994年

(左)Rolf Knie,1996年

(右)James Rizzi,1997年

除了设计师、艺术家和插画师之外,就连音乐人也曾为音乐节设计过海报。1995年,音乐节创始人Claude Nobs邀请了David Bowie,这也是他首次涉足这个此前只属于图像专家的领域。同年, Bowie也在伦敦的一个画廊展出了他的绘画和雕塑作品,这些绘画也在蒙特勒爵士音乐节期间展出。

David Bowie,1995年

这张由Bowie使用苹果Mac电脑设计的海报,不仅是音乐人首次操刀音乐节海报设计,也是音乐节首次出现数字化创作。海报中原本描绘的是当年的演出嘉宾之一Ramona A. Stone的形象,但在最后一刻,Bowie决定用一个50年前原子弹投在广岛的画面盖住背后的图案,在这个这个反乌托邦的设计中结合了技术的创造性和破坏性,也代表着Bowie拥护世界和平的立场。

2000 - 2019

融合现代技术的优雅时代

千禧年后,互联网开始发展迅猛,各种操作软件不断被发明出来,并创造了一系列以前不可想象的功能,这个时期的设计师们也开始以新的方式创作。与此对应,蒙特勒爵士音乐节也邀请了一批新时代的平面设计师、插画家、当代艺术家等,创作全然不同的海报。

2006年,蒙特勒爵士音乐节为庆祝40周年纪念,邀请了著名的视觉艺术家Julian Opie创作海报,于是他为自己最喜欢的摇滚乐队Deep Purple绘制了三幅矢量设计风格的图像。

Julian Opie,2006 年

2011年,音乐爱好者、洛桑艺术家Francis Baudevin为第45届音乐节创作海报,他用几何绘画的方式,单纯用色彩展现了极简的平面图形景观。而右边这幅由冰岛平面设计师Katrin Olina设计的海报则恰好相反,他以一系列叠加的丰富层次创造不同的氛围,似乎在传达着人们在音乐节的每个角落都能发现意想不到的东西。

(左)Francis Baudevin,2011年

(右) Katrín Ólina,2007年

全球化时代,技术的发展让创作者们的作品展现出多样化的风格,没有单单一种视觉风格会统占市面,但是这些音乐节海报一直以经典的色彩搭配和视觉元素的表现力出彩,技术只是让海报以更多样的形式呈现。比如2014年,艺术指导Woodkid运用3D扫描技术,截取萨克斯风的技术图像创作了一幅画面简约的海报,2015年的海报则更为有趣, 照片中是日内瓦艺术家Sylvie Fleury在纽约雕塑中心的一场表演纪录。

Yoann Lemoine(Woodkid),2014年

Sylvie Fleury,2015年

法国插画家Malika Favre在2017年创作的海报有着明显的女性意识,她运用了制造错觉的视觉手法,以富有节奏感的线条描绘出跃动的女性舞姿,如同马蒂斯风格一般的剪影。同时画面的负空间涵盖了另一种信息,低音提琴、吉他、萨克斯管等六种乐器巧妙地呈现其中。这张海报与过去的海报作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毕竟在过往,爵士乐通常由男性音乐家作为象征。

Malika Favre,2017年

对古老技术和手工艺的复兴也得到音乐节的重视,瑞士艺术家为第52届音乐节使用了蓝晒摄影技术,捕捉盒式磁带的图像再搭配以像素化字体,让画面耐看且优雅。来自马德里的插画家Ignasi Monreal则通过三种颜色和三种音乐播放符号,将西班牙的彩陶瓦装饰工艺融入设计,重新诠释了历史悠久的手工艺。

Christian Marclay,2018年

Ignasi Monreal,2019 年

2020年,蒙特勒爵士音乐节邀请了艺术家JR操刀设计,这位曾和导演阿涅斯·瓦尔达一起拍过电影《脸庞,村庄》的法国艺术家,擅长使用巨幅黑白摄影制造幻象,以他在世界各地创作的街头艺术闻名。他为本届音乐节设计了一幅撕破印刷海报的图像,某种程度上回应着在2020年,人们对下一个未知十年的好奇、恐惧亦或是警醒。

JR,2020年

从蒙特勒爵士音乐节50多年来的海报中,人们得以通过视觉设计的角度见证社会的变迁历史,以及音乐、艺术和设计是如何介入社会的。

虽然2020年夏天无法正常举办,但宅在家中的我们依然可以欣赏这些美丽的海报,并且发挥创造力,探索个体的独特声音,想象怎样的海报设计最能反映当下的社会。

(图片来源于文艺星球及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