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投资收藏 >杂项

潘家园网 2020-04-23 10:22

原标题:写在瓷器上的大唐遗韵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你或许想不到,这句广为传诵的句子,竟然是瓷器上的题诗。你或许更加想不到,选择在瓷器上题诗的那个大唐瓷窑,竟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瓷器工艺的发展。

在你的心中,青瓷很可能是以下图这种宋代龙泉青瓷为代表的样式。但实际上,在刚刚形成南青北白格局的唐代,青瓷远远没有达到这种“绚烂至极,复归平淡”的样子。

宋·汝窑青瓷盆

唐代的青瓷几乎与朴素挂钩,和印象中的淡雅青瓷好像相去甚远。

唐·青瓷碗

没有天青色等烟雨的颜色,没有釉下彩绘的青花,没有斗彩,简单得就像是一个上了釉的碗。

改变这一情况的,是长沙的铜官窑。

唐·铜官窑釉下彩瓷器

作为唐代青瓷的中坚力量,铜官窑对瓷器发展的最大贡献,就是首创了釉下彩的陶瓷工艺。

在长沙铜官窑之前,无论是青瓷或是白瓷,都是单色,没有什么色彩的变化。长沙窑几乎是创造性地把绘画艺术融入到了瓷器制作中。当时的匠人们将铁、铜等呈色剂掺入颜料中,在瓶上作画,烧制出了第一批釉下彩瓶。

这些绘画的内容包括了飞禽走兽、花草树木,甚至还有园林景观。这一新式瓷器一经问世,就受到了追捧。接着,这种工艺又在耀州窑和越窑的手中得到发扬,一改唐代瓷器朴素模样,并最终在后世进化出国瓷——青花。

如果说工艺是陶瓷史的重要一笔,那么,镌刻在铜官窑上的诗词便是文化的象征。

铜官窑的釉下彩绘并不只有绘画一种。在那个诗歌创作蔚为大观的大唐盛世,铜官窑记录下许多不曾被流传下来的里巷歌谣。

一别行万里,来时未有期。月中三十日,无夜不相思。

我有方寸心,无人堪共说。遣风吹却云,言向天边月。

祇愁啼鸟别,恨送古人多。去后看明月,风光处处过。

这些诗歌都不是出自名家之手,而是普通人口中所传唱的小调,有些甚至就是制瓷的工人所写。从这些题诗里,我们似乎看到了大唐盛世里一些普通人的离愁别绪。

如果没有铜官窑,我们可能就错过了一个下里巴人的可爱大唐。

当然,如果没有铜官窑,我们很可能更加没有元青花、没有釉里红,至少,像斗彩这样的技艺,很可能要推迟很久才会问世。

青花石榴瓶

铜官窑保留了一个可爱的大唐,也开启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瓷器世界。

从铜官窑题诗的民谣之声,到元代青花的美丽纹路,再到汝窑那天青色烟雨的独特风味,一些宝贵的有形或无形的文化,总是在悄无声息之间,借助一个小小的瓷器从遥远的过去,留到了我们身边。

(图片来源于潘家园及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