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商业 2020-04-21 08:37
原标题:从《清平乐》看宋人雅致的生活方式
“宋朝是最适合人类生活的朝代,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英国史学家)
正在热播的古装电视剧《清平乐》,又让“大宋王朝”成为网友们热议的话题,微博超话#电视剧清平乐#阅读已突破34亿,讨论超197万。
不过,如果你是奔着看爱情、宫斗、权谋等爽剧套路而去的,会对它的慢节奏和平缓的剧情产生强烈的不适感。然而,是这部剧情“平淡无奇”的作品依然有很多观众沉迷于它,纷纷夸赞值得反复品赏。因为,它的目标不是让你爽一把就算,而是要打造一幅气势磅礴的历史画卷,同时高度还原了宋人雅致的生活方式。
《清平乐》剧中宋代君臣公服形象
宋画《孝经图卷》之一(局部)
这里就不得不提《清平乐》服道化的精良用心程度,无不展现出古朴简约、雍容脱俗的宋韵之美。剧中的建筑、家具、服饰、日常用品……随便暂停一幕,都能让历史老师讲一节课。首先,我们从片头片尾及宣传海报中就可以看到宋画的影子。比如《清平乐》的海报设计,演员王凯身后的古画是北宋李成的《晴峦萧寺图》;演员江疏影背后的则是李成《寒鸦图》。
王凯背后的绘画作品是北宋李成的《晴峦萧寺图》
宋 李成《晴峦萧寺图》
绢本设色,纵111.4厘米,横56厘米
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
演员江疏影背后的古画是宋代李成的《寒鸦图》
宋 李成《寒鸦图》
纸本,纵21.7厘米,横117.2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剧中,江疏影饰演的曹皇后的装扮也可以从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宋仁宗皇后像》中看出渊源。曹皇后头戴九龙纹钗冠,面贴珠钿,翟衣绶带用环佩,人物神态庄重肃穆,服饰华美而光鲜。
宋 佚名《宋仁宗皇后像》
绢本设色,纵172厘米,横165.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再比如,片头的设计与配色,显然借鉴了北宋天才少年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而片头的动画则充满了北宋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的影子。《清明上河图》与《千里江山图》现藏故宫博物院,均被列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属于国宝级文物,它们每次展出都会引发“故宫跑”,只为在有生之年能见到这两幅国宝的真容。
北宋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局部)
绢本设色,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千里江山图》卷是北宋画家王希孟传世的唯一作品,此卷以概括精练的手法、绚丽的色彩和工细的笔致表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观,一向被视为宋代青绿山水中的巨制杰构。
北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局部)
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描绘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景象,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背景图为南宋顾德谦的《莲池水禽图》,属南宋末期着色画的代表性作品。画作中可见莲花自蓓蕾到开花再到落花的时间的推移。
(传)南宋 顾德谦《莲池水禽图》
绢本着色,纵150.3厘米,横90.9厘米
东京国立博物馆
挂画
宋代是中国古代绘画的黄金时代,剧中也时常能在厅堂房阁中看到展挂的宋代名画,这也是宋代文人雅致生活“四艺”中的“挂画”。宋人吴自牧在其笔记《梦粱录》中曾对“四艺”有过介绍:“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即透过嗅觉、味觉、触觉与视觉品味日常生活,将日常生活提升至艺术境界。
剧中多次出现的挂画场景
“挂画”最早是指挂于茶会座位旁的关于茶的相关画作,演变至宋代,挂画改以诗、词、字、画的卷轴为主。文人雅士讲究挂画的内容和展示的形式,作为平时家居鉴赏或雅集活动共赏的重要活动。宋人赵希鹄著《洞天清录·古画辨》,有一节专门介绍了挂画的学问:“择画之名笔,一屋止可三四轴,观玩三五日,别易名笔,则诸轴皆见风日,决不蒸湿,又轮次挂之,则不惹尘埃。时易一二家,则看之不厌。”
南宋 林椿《果熟来禽图》页
绢本设色,纵26.9厘米,横27.2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画家选取果木的一枝写秋景,在饱满丰硕的果实和小鸟怡然自得的鸣唱中,画外的情趣、诗意与画意相结合,加强了花鸟画借物抒情的目的,令人赏心。
(传)南宋 刘松年《十八学士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除“挂画”之外,宋代“文人四艺”中的 “焚香”“插花”“点茶”也都有在剧中体现。
焚香
剧中,不管是在皇帝的案头,还是在官宦居室厅堂中都有烟雾燎烧的香炉,甚至各式宴会庆典场合也要焚香,这便是对宋代“焚香”的表现。
剧中的焚香场景
宋人闲居时有焚香的习惯,叫“燕居焚香”。文人雅士相聚品香读书,一边享受氤氲香气,一边读经谈画论道,许多宋诗都写到燕居焚香的生活趣味,如杨万里的《二月十三日谒西庙早起》:“起来洗面更焚香,粥罢东窗未肯光。”苏轼的《三月二十九日》诗:“酒醒梦回春尽日,闭门隐几坐烧香。”陆游的《初夏》:“床有蒲团坐负墙,室无童子自烧香。”
南宋 马远《竹涧焚香图》
纨扇页,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20.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马远这一幅《竹涧焚香图》,画的正是文人雅士闲居独处时的焚香;宋徽宗赵佶所绘《听琴图》中,就画出了一张香几,香几上放着一只香炉,显示宋人在欣赏音乐时,也会焚香渲染气氛,正所谓“约客有时同把酒,横琴无事自烧香”。
宋徽宗赵佶 《听琴图》
绢本设色,纵147.2厘米,横51.3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宋徽宗赵佶《听琴图》(局部)
插花
宋代经济繁荣,文化艺术迅速发展,插花也成为士大夫的时尚,举国上下插花之风亦然盛行。《洛阳牡丹记》有载:“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每到春天都要举行盛大的花会和插花比赛,热闹非凡。许多首宋诗都写到插花,如高翥的《春日杂兴》:“多插瓶花供宴坐,为渠消受一春闲。”苏辙的《戏题菊花》:“春初种菊助盘蔬,秋晚开花插酒壶。”
剧中的插花场景
剧中装饰有瓶花的场景
插花,瓶花也成为宋代画家表现的对象。南宋宫廷画师李嵩,绘有一套《花篮图》,有人说,李嵩这套《花篮图》系列是世界上最早的静物画,我们可以透过这一套写实性很高的作品,观察宋朝人是如何以竹篮为器皿、四季花草为配材来完成一件插花作品的。
南宋 李嵩《夏花篮》页
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 李嵩《春花篮》 页
冈崎桃乞旧藏
南宋 李嵩《冬花篮》页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 佚名《胆瓶秋卉图》
纨扇页,绢本设色,纵26.5厘米,横27.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点茶
宋代文人很热爱饮茶,剧中也曾多次提到茶。不过宋人的饮茶方式叫点茶,就是先将茶饼碾成细末,置于茶碗中,倒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再注入沸水,适当搅动,使茶末与水相融。
宋仁宗特意为晏殊安排张茂则前来点茶
点茶在宋代茶文化中的地位很高,最早是作为“朝廷官场待下之礼”存在的,它的这种“自上而下”的传播特性使它注定会从皇室上流阶层逐渐下移,向着更广泛的市民大众圈层蔓延。北宋著名的大文豪欧阳修就曾以“停匙侧盏试水路,拭目向空看乳花。”记载了制作点茶时的一些情形。
宋徽宗赵佶 《文会图》
纵 184.4厘米,宽 123.9厘米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徽宗的《文会图》描绘了北宋时期文人雅士品茗雅集的一个场景,其中就对点茶进行了描绘。茶床上陈列茶盏、盏托、茶瓯等物,一童子手提汤瓶,意在点茶;另一童子手持长柄茶杓,正在将点好的茶汤从茶瓯中盛入茶盏。床旁设有茶炉、茶箱等物,炉上放置茶瓶,炉火正炽,显然正在煎水。
宋徽宗《文会图》中的点茶
宋代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的高峰,更是通过“四艺”将日常生活提升至艺术境界,同时“四艺”也是“格物致知”,自我沉潜、自我反省,从而达到内心的净化和超脱。然而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该如何提升生活品质呢?
(图片来源艺术商业及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