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投资收藏 >杂项

收藏快报 作者:姜兵2020-04-10 15:33

原标题:建水紫陶的“残缺之美”  

紫陶,是各类棕红色、红色陶土材料制作而成的表面无釉陶器之总称,著名产地有云南建水、广西钦州、重庆荣昌、广东潮州等。其中建水地处滇东高原南缘,其紫陶陶泥取自境内五彩山,含铁量高,使成器硬度高、强度大,表面富有金属质感,叩击有金石之声。经无釉磨光、精工细磨抛光后,其质地细腻,光亮如镜,有“坚如铁、明如水、润如玉、声如磬”之誉。而用建水碗窑村的紫、白、青、黄、五花等五色陶土为原料的紫陶,讲究精工细作,尤其注重装饰。它以书画镂刻、彩泥镶填为主要手段,集书画、金石、镌刻、镶嵌等装饰艺术于一身,有瓶、壶、杯、碗、碟、文房四宝等产品。

建水紫陶历经汉唐宋,成长于元明清,民间还有“宋代有青瓷,元代有青花,明代有粗陶,清末有紫陶”的说法。在清末民初时出现的建水紫陶“残帖”装饰艺术,构思精妙绝伦,手法新颖独特,是建水紫陶别具特色的装饰艺术图案。它是建水陶艺师在继承祖国传统文化与书法艺术精髓的基础上,大胆吸取国画“锦灰堆”艺术精华,借鉴景德镇瓷器“八破纹”装饰艺术风格而发展起来的紫陶装饰图案,体现了传统审美中的“残缺之美”艺术境界。

图1 民国建水紫陶刻填诗文罗卜瓶

图1 民国建水紫陶刻填诗文罗卜瓶

云南省博物馆藏有近200件民国时期的建水紫陶精品,限于篇幅,笔者精选四瓶简介。其中一件“建水紫陶刻填诗文萝卜瓶”(图1),高52、口径21厘米。撇口,束颈,溜肩,肩至底部肩收,平底。腹部一面饰残帖,另一面隶书裴度《溪居》诗“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飞不到,时有水禽啼。”落款“民国九年(1920)岁次庚申正月,建水定一王永清造并书”。王永清,字定一,号老农,清代贡生,为最早运用“残帖”装饰紫陶者。作为建水著名的书画家,其书法出入王虚舟,又学虞永兴,草书学《十七帖》,小篆学李阳冰,隶书似桂未谷,画仿白石山人,生平精竭思沉,潜于镌石制陶。以泥入窑烧成磨之不坏,是其首创。他吸取传统书画艺术精髓,借鉴景德镇陶瓷装饰的技艺,将“残帖”装饰运用到紫陶上,开创了紫陶装饰的新局面。

图2 民国建水紫陶刻填诗文梅花纹瓶

图2 民国建水紫陶刻填诗文梅花纹瓶

这一件“建水紫陶刻填诗文梅花纹瓶”(图2),高46、口径13厘米。其圆口,短直颈,丰肩,束腰,足外撇,平底。颈部饰对称双铺首耳。呈色赤紫,光亮照人。一面饰残帖装饰,残帖中写“钦院长新居落成纪念,云南高等法院第三分院全体职员敬贺,时中华民国卅六年元旦”。一面以傲立的梅花装饰,梅花枝干布局合理,用笔简练,其走势蕴含了中国传统理念中“龙”的形体隐喻,以刀做笔,填以色泥装饰,最终达到国画般的艺术效果。落款“绿窗开遍玉梅花,逢春戏毫”。底阴刻“建水向逢春制造”。此器造型犹如亭亭玉立的少女,故又称“美女瓶”。该器物为民国时期继王永清之后又一位“残帖”装饰大师向逢春的作品,其“残帖”多与梅、兰、竹、菊图案和款印搭配,相得益彰,装饰于器物腹部。

图3 民国建水紫陶刻填残贴长颈瓶

图3 民国建水紫陶刻填残贴长颈瓶

另外两件也是向逢春的作品。其中一件“建水紫陶刻填残帖长颈瓶”(图3),高42、口径9.5厘米 此瓶长颈,圆腹,圈足,一面饰残帖,一面饰修竹,在竹纹旁有隶书“亭亭玉立,伟量涵容”,落款“云南建水向逢春制造”,在残帖中写“纯曾团长鼎建纪念,聀伍绍鸿敬赠,甲申年(1944)仲冬月”。该瓶是为祝贺滇军将领龙纯曾新居落成专门烧制。

图4 民国建水紫陶刻填残帖蒜头瓶

图4 民国建水紫陶刻填残帖蒜头瓶

而向逢春作的“建水紫陶刻填残帖蒜头瓶”(图4),高35厘米。顾名思义,蒜头瓶就是瓶口像蒜头。其长束颈,扁圆腹,平底。色白匀净,腹部一面刻填残帖文,有隶书十七帖诗句。《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代表作之一,目前的《十七帖》为刻本。另一面填残清代名士溥山的隶书“竹露松凤蕉雨,茶烟琴韵书声”。该瓶器型重心向下,线条优美,稳重大方。建水白陶存世量稀少,而云南省博物馆的建水紫陶藏品中,白陶瓷除了烟斗以外亦仅此一件,故其十分珍贵。

“残帖”继承了“锦灰堆”“八破图”艺术中色块重复叠加、素材残缺不全的表现手法,并采用建水紫陶独特的刊刻填彩、无釉磨光工艺而制成的具有断简残篇般古拙苍劲、斑驳残缺的装饰图案,成为紫陶独具特色的装饰艺术和标志性图案。它以传统书法体为装饰主题,在未干的陶坯表面使用白、蓝、黄、红、橙、紫等天然陶土色泥,分色区按顺序镶嵌入陶坯装饰区域,再分别运用书法中楷、行、草、隶、篆等书体形式,把我国历代著名的金石铭文、碑帖、诗赋、词曲、格言、古语等内容装饰于色区上,不同书体内容适配不同色区,按顺序第一色区内容有部分被第二色区覆盖,第二色区内容有部分被第三色区覆盖,以此类推,色区与书体内容之间反复交替,多次覆盖、层层迭压之后再经过写、刻、填、涂、迭、刮、戳、擦、磨等陶上技法的综合处理,形成类似“断简残篇”的特征,为古老的残缺艺术形式增添了斑驳古拙的金石韵味和深遂的文化内涵。

而以上四件民国建水紫陶“残帖”瓶所展现之美,是一种蕴含了时间、空间和历史的文明之美,是一种难以用语言来表述的艺术之美,是一种带着古朴、储蓄、浑厚、苍拙的残和缺所创造的极致之美。它们是我国优秀陶瓷装饰艺术的继承、运用和发扬光大!

(图片来源于收藏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