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生活方式 >电影

时光网Mtime 2020-04-08 10:50

原标题:半世纪过去,它依然是最伟大的科幻片

2020年是《2001太空漫游》诞生第52年。

整整半个世纪过去了,这部电影及其导演 斯坦利·库布里克的名字,都永留影史。

有人说,任何修饰性的前缀加到这位电影大师的名字前,都不过分。

他漫长的电影创作生涯中留下的作品并不是很多,但几乎每一部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光荣之路》《洛丽塔》《奇爱博士》《发条橙》《闪灵》……而《2001太空漫游》绝对是其创作生涯巅峰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时间闪回到上世纪60年代,美国自1961年开始推行阿波罗计划,不断发射探测器造访月球,力图实现载人登月计划。

而此时的地球也并不平静, 柏林墙、越战、嬉皮运动等等构成了年轻人成长的环境。

迷茫、怀疑、反叛的一代人进入电影行业,新好莱坞运动让电影产业吐故纳新,也为库布里克这样具有革新意识的电影青年进入行业铺平了道路。

今天,时光君特此撰文,纪念这部如今看来依然是最伟大的科幻电影。

耗时四年,铸造最伟大科幻片

亚瑟·克拉克与库布里克

1964年初,36岁的库布里克刚刚拍完如今依然被人们讨论的旷世佳作《奇爱博士》,并且首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提名,这位年轻导演并没有因为自己取得的成绩沾沾自喜,他脑海中已经开始琢磨自己的下部作品。

就在几年前,美国总统肯尼迪信誓坦坦的在国会上表示,要在60年代结束前将美国宇航员送上月球。

宏伟的太空计划,萦绕在每个美国人的脑海里,库布里克也不例外。在《奇爱博士》之后,他脑海中一直思考着关于外星文明的诸多想法,并有了想要把这些想法搬上银幕的意愿。

《奇爱博士》艺术海报,很隐晦

这时,通过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工作人员罗杰·卡拉斯的牵线搭桥,库布里克结识了科幻作家亚瑟·克拉克,一开始库布里克并不觉得克拉克愿意和自己合作,毕竟这位科幻巨匠为人低调,深居在地球的另一端——斯里兰卡。

但卡拉斯还是将库布里克想要拍摄一部科幻电影的想法想办法转告给了克拉克,克拉克不仅没有拒人千里,还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甚至反问道:“是什么让库布里克以为我是在隐居?”

1964年4月,两位各自领域的大师在纽约碰面,这部科幻片项目终于启动,不过他们谁也没有想到,两个人接下来的四年都要耗费在这个项目上。

库布里克在《2001太空漫游》片场

接下来的日子里,根据库布里克的要求克拉克创作了六篇短篇小说,库布里克挑选了其中一个短篇《哨兵》作为电影剧本的蓝本。

剩下的时间里,两人一同将其扩写成为一部长篇小说并在其他科幻电影和书籍中寻找更多的灵感和可能,充实剧情,完成剧本的打磨。

(值得一提的是,1968年《2001太空漫游》上映小说也于同年出版。1982年、1988年和1997年阿瑟·克拉克陆续写出了《2010太空漫游》《2061太空漫游》和《3001太空漫游》,想要更深入了解故事的可找来阅读。)

库布里克

1965年,米高梅公司正式启动了被库布里克称为“太阳系开拓史”的科幻项目,之后影片正式命名为《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引用了古希腊《荷马史诗》中的一部《奥德赛》为新片命名。

对于片名,库布里克自己解释到:“当希腊人面对浩瀚的海洋时,与我们这代人面对太空时一样,都感受到了神秘感和遥远的空间感。”3000年前俄底修斯在海上历险十年,3000年后人类在银河中书写新的冒险篇章,进取精神一脉相承。

然而影片虽然已经启动,但库布里克与克拉克依然没有想好怎样为这个故事创造一个经典的结局。

最初,发现号的全体船员都会在冒险中幸存,直到临近拍摄前,库布里克才决定戴夫成为星际旅行中的唯一幸存者,并在一个维多利亚时代布置的房间中醒来,最终化作人类的象征回归婴儿,也就是星孩(star child)。

影片绝大部分戏份在摄影棚内拍摄完成

影片与1965年年底正式开拍,先后在英国谢伯顿制片厂和位于英国的米高梅制片厂进行拍摄工作,所有拍摄工作都在棚内完成,方便特效场景的制作。

库布里克在开拍前观看了一部名为《登上月球》的电影,他对影片的特性制作以及科学严谨的描述印象深刻。最终,库布里克邀请影片的特效制作团队加入《2001太空漫游》剧组。

事实证明,除了电影艺术的革新外,《2001太空漫游》在电影特效史上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那时候在电影棚内拍戏时,为了营造逼真的外景效果,广泛采用的做法是用静态背景幕和背投技术相结合。

《2001太空漫游》片场

简单来说,这项技术就是将投影机放置于幕布的背面,摄影机在正面拍摄。

但这项技术对幕布的要求很高,一向精益求精的库布里克对呈现的视觉效果也并不满意。为此,摄影团队开始大范围的使用正投技术,从正面将需要投影的部分利用镜像反射到特制的幕布上,再与实拍镜头相结合。

这项技术本身并不复杂,但在实际操作中对光源的角度掌握要求甚高,摄影团队事无巨细的攻克各个难题,完成了这一艰巨的任务。之后很多电影都采用了这一技术,影响深远。

“人类的黎明”中唯一一处外景镜头

但是在使用正投技术进行拍摄“人类的黎明”这部分时,有一处技术失误的镜头被保留在了成片当中,被库布里克形容为“一次快乐的意外”,有耐心的朋友可以仔细找找。

上文提到影片都是在摄影棚内拍摄完成,影片开头非洲大陆镜头依然如此。

这部分镜头的背景幕布高达40英尺,为了能够完美呈现宏大的视觉呈现,剧组特效团队甚至专门设计出了一款特制的最大水冷弧光灯的投影机。(所以观众看到的蓝天白云都是画出来的)

拍摄现场

猿人发现工具,然后丢起骨头闪前到宇宙飞船的段落,是全片中唯一一处外景镜头,剧组在工作室附近的高地上搭起了一个高架平台,避免了经过汽车的干扰,以此可以以天空为背景直接拍摄这组镜头。

说到猿人,他们全部是由哑剧演员饰演,那支挥舞着腿骨的猿人由专业演员丹尼尔·里希特扮演,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会留意到那两只小的是货真价实的小猩猩!

航天器其实是模型

至于那些宇宙飞船在太阳系中穿梭的流畅镜头,实际上只是依靠现在常见的吊威亚拍摄方式完成,但结合以上技术的支持,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让这些镜头更加真实,道具组制作了各种复杂精密的航天器模型,支持模型和背景镜头直接合成拍摄。

影片中的特效镜头多达205个,与库布里克一起完成特效制作的团队中,有许多人成为好莱坞特效领域的中流砥柱,比如特效总监道格拉斯·特朗布尔后来还参与了《第三类接触》《宇宙静悄悄》《银翼杀手》等等经典影片,并提名过奥斯卡奖。

演员的戏份1967年9月就已经拍摄完成。

影片投资600万美元,但拍摄周期延误了近一年半,最终的影片成本超过1000万美元。

内涵解析:超越时代的经典科幻

1968年4月2日,华盛顿上城剧院人头攒动,好莱坞的各路明星、幕后大佬正装亮相,大家都在迎接有史以来最疯狂科幻电影的首次亮相。

这天,库布里克带着雄心勃勃的新作《2001太空漫游》在这里举行全球首映礼。紧接着影片在纽约、洛杉矶等地小规模上映。

《2001太空漫游》剧照

著名影评人罗杰·伊伯特参加了影片在洛杉矶的首映,根据他的回忆,许多在场的好莱坞名流无法忍受缓慢的节奏和不知所谓的剧情中途退场,曾经主演过《苦雨恋春风》的当红男星洛克·哈德森抱怨道:“谁能告诉我这片子到底在讲什么?”

这部电影到底在讲什么?半个世纪过去了,很多观众依然在问这个问题。

在拍摄本片时,库布里克确实用了比之前更加大胆的拍摄手法(虽然《奇爱博士》已经胆大包天),并采用布莱希特式的手法来让观众与电影始终保持距离。影片一开始长时间的黑幕就已经可以让许多观众心里发毛了,而实际上这只是影片让人“难以忍受”的开始。

猩球崛起?

但抛开以往同类型电影的观影经验,耐下心来细细琢磨,也不难体会库布里克对于影像、声音、情节天才般的巧妙安排和用意。

影片开始的三分钟里,只有黑幕和先锋式的交响配乐,随后一个宇宙级别的升镜头展现太阳系,如此宏大的开场展示出了库布里克的巨大野心,黑暗之后,宇宙的序列展开,随后“人类的黎明”终于到来。

黑色石板是贯穿全片最为重要的道具,它在叙事中起到的作用很明显,是启发人类文明演进的“铺路石”,猿人见到黑石之后开启心智,掌握了工具的使用,获得了生存更多的可能性,这种对工具的依赖随着那个经典的闪前镜头变成了人类的宇宙飞船,紧接着一组组未来航天器的展示镜头,伴随着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人类文明似乎空前强大、自信、甚至优雅。

片中的黑石

库布里克借着黑石这样一个神秘、不可参透的道具,用夸张的低角度俯拍镜头,对人类文明演进怀着一种谨慎的悲观态度,这在接下来的剧情发展中得到了证实。

未来的人类,在月球上再次发现了黑石。这次,人类的命运会被指引向何方?随后故事进入到了下一阶段,影史上最著名的AI——哈尔9000登场。

视觉上层面而言,哈尔呈现出的只是一个电幕和红色的指示灯,冰冷而又充满警示的意味。在哈尔和戴夫的交谈中,我们对它有了更加立体的认知,绝对理性,措辞又温文尔雅,但它的话语中包含着明显的谎言。

在这部分剧情中有个关键情节发生,哈尔告知戴夫部分部件出了故障,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这样的错误让宇航员与AI之间产生了信任问题,宇航员不得不避开哈尔在飞船上的“耳目”来商量在执行任务过程中这种不信任可能带来的问题。

在这艘宇宙飞船中,人类宇航员与AI的关系从一开始就不平等,整艘飞船都由AI控制,以冬眠状态开始执行任务的宇航员也依赖于AI提供观察和支持,戴夫所言“哈尔从未被关机过,不知道它对此有何看法”体现出了人类对AI已失去绝对掌控能力。

而且,哈尔甚至狡猾的骗过宇航员,并利用唇语解读出了两人的对策,库布里克用一个AI的主观镜头(拟人化的手法)来表现这一情节,惊悚程度丝毫不比他的另一部恐怖片杰作《闪灵》弱。

AI造反?

事实上,“木星任务”这一篇章一开始,观众和宇航员一样,只知道此行的目的地是木星,具体执行什么任务并不明确。

直到宇航员和哈尔矛盾爆发,后者理性但毫无仁慈的杀死了其他四位宇航员,戴夫终于关掉了整个AI系统,一段事先录制好的简报才公布了真相。

月球表面的黑石是真实存在的(观众们早已知道,但宇航员被蒙在鼓里,并被哈尔欺骗),它向木星放心发射了强有力的放射性射线,去木星探寻黑石的秘密才是他们此行的真正目的,但为了高度保密的原因,只有哈尔知道真相。

哈尔早已看穿了一切

但既然如此,为何哈尔会误报部件故障,挑起人类和AI之间的矛盾呢?

显然,哈尔在执行此任务的过程当中,发现了自身与任务之间的矛盾,也就是它与黑石之间存在的某种联系,这样的联系关系到哈尔存在的价值,它必须阻挠任务的进行。

从表面意义上看,这样的矛盾展现的是对于科技文明的不信任,但如果将黑石—工具—进化这种影片前半部分展示的逻辑放在这里再次推敲,可以得出更加大胆的结论:人类再次与黑石邂逅,是否会经历二次启蒙,摆脱工具文明带给人们的生存方式,进入全新文明阶段?哈尔的行为其实是工具的自救?

星际穿越

在影片的最后一部分,戴夫终于来到了木星,并再次遇到了黑石。

他的探测飞船越来越靠近黑石,终于在它的指引下进入了一个未知的空间,库布里克营造的嗑药般的视觉奇观穿梭在眼前。

最终在一个维多利亚风格的房间中,年老的戴夫苏醒,在这个舒适的环境中黑色就耸立在床前,宏伟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再次奏响,镜头向前一推穿越黑石直接进入宇宙,戴夫进化成为一种婴儿状的全新生命姿态矗立在宇宙之中。

进化隐喻?

黑石的创造者是谁,为何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演化?

这个问题,笔者认为不必细究,借着不可知论的角度去接受它的存在,我们无法通过严丝合缝剧情本身去解释它的物理存在,但却必须接受它在影片中的客观存在,从象征意义来说,黑石可以看作是形而上的“未知”符号以此来反衬人类文明的渺小。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库布里克真的是从“上帝”(或者更高级的文明?)的视角宏观构思影片的整体结构和情节编排,审视着整个人类文明的演化并提出假想,并用当时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完成视觉上的呈现。

过去的科幻电影可能因为技术条件限制,在视觉特效和感官娱乐上不如现在的同类型电影那般刺激,但是在那个电影大师辈出的时代,特殊的文化环境滋养着影片的精神内涵,诞生了许多伟大的科幻电影。

如今,这一类型电影越来越不受到市场和产业待见,大制作的严肃科幻电影暂时还看不到复兴之日,这也让《2001太空漫游》这样的电影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关于《2010太空漫游》的小秘密

由彼得·海姆斯导演、海伦·米伦等参演的续集《2010》根据克拉克的《2010太空漫游》拍成,1984上映。

库布利克并没有参与这次电影制作,他的照片中电影里被当成苏联总书记"库布利克"。原著阿瑟·克拉克的照片则被当成美国总统。

《2010》剧照,自行找亮点

克拉克另外两本续集《2061太空漫游》和《3001太空漫游》,暂时还没被改编成电影。

很多观众认为人工智能哈尔(HAL)是在影射IBM。原著作者克拉克坚决认为那只是个巧合,在小说《2010太空漫游》,他甚至收录这件事与电脑创作者一连串的对话。

HAL/S是一种被用在航天飞机中以航空学为主的电脑语言。

电影中,发现号的任务是到木星,而不是小说里提到的土星,因为导演库布利克对土星的光环特效不是很满意(当时技术还没好到能完美呈现土星环的特效)。为了配合,克拉克也在小说续集里用木星取代了土星。

(图片来源于时光网及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