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艺术家 >艺术家

第二自然 2020-03-24 16:14

原标题:有一天我看见自己走在街上,正和这狗一模一样...

《大话西游》中有这样一句台词:“你看那个人,好像一条狗。”

每一个字都充满着嘲讽,透出鄙夷,但是贾科梅蒂跟朋友介绍作品 《狗》的时候,却毫不犹豫的用来形容自己,“这就是我,有一天我看见自己走在街上,正和这狗一模一样。”

这是一条老狗,佝偻着背,低着头东闻西嗅,它看起来长长瘦瘦的,仿佛只剩一副骨架,外面耷拉着皮毛。再细细感受,便是一阵强大的孤独感。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雕塑家和艺术家之一,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的作品以 “瘦削”闻名,瘦瘦的人形仿佛是欧洲20世纪中期的精神写照,同时弥漫着孤独、迷茫、痛苦、反思的气息,被誉为现代主义精神的化身。

蜗居23㎡的工作室为死者创作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出生于瑞士的艺术世家,父亲是新印象派的画家乔瓦尼·贾科梅蒂,教父是著名的画家库诺阿米耶。

自然而然,除了雕塑家之外,贾科梅蒂所拥有的另一重身份便是画家,在他的雕塑作品上也经常可以看见笔触的影子,例如他喜欢的《狗》,其佝偻的背部曲线,就像是用画笔带过一样生动且流畅。

20世纪初期是巴黎作为世界艺术中心最具活力的时期,艺术灵感如潮水涌动,天马行空的构思,千奇百怪的作品,贾科梅蒂曾被视为超现实主义的代表。

后来,他的作品开始回归写实,追求直观,又被批为超现实主义的背叛者。不过,这都不足以影响贾科梅蒂接下来伟大的创作生涯,直至其逝世。

可怕的二战过后,贾科梅蒂开始离群索居,夜以继日的蜷缩在自己23平方米的小工作室里创作。

亚里士多德说,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就是神明。

而在不被欣赏的时代里,贾科梅蒂只能成为世人眼中的一头心怀澎湃的野兽,好在野兽更具精神力量。

无数在战争中消逝的生命,带给贾科梅蒂很沉痛的思考,他把这种思考以一种奇特的方式融入雕塑中,火柴杆式干瘪瘦削的身躯,象征着被战火烧焦的死者。

“我的作品并非为未来者和成长者而作,

而是将它们敬奉给不计其数的死者,

艺术应该如此。”

还有很多灵感,贾科梅蒂把它们刻画在了墙上、门上以及屋内的任意空处,23平方米的小房间,被随处可见的作品充实得满满当当,让·热内将这个小地方形容成是一个乳白色的沼泽,一个沸腾的垃圾场。

贾科梅蒂死后,由于没有钱买下工作室,妻子只能通过 “刮”的方式带走他的作品。

现在的贾科梅蒂很贵 比梵高毕加索还贵

《狗》是贾科梅蒂最喜欢的作品之一,但却不是最值钱的,贾科梅蒂曾经有三件人形雕塑在拍卖会上定槌天价,件件过亿。

《行走的人》

成交额:1.043亿美元

这件是贾科梅蒂1960年创作的青铜雕塑,6英尺高的瘦削男人,昂着脑袋,双臂下垂,漫无目的的向前迈着步子。不知道去哪里,不知道该做什么?这是现实生活中大多人的真实写照,引起了强烈共鸣。

2010年,在伦敦苏富比拍卖行上,《行走的人》以1.043亿美元成交,超过了2004年毕加索早期的油画作品《拿烟斗的男孩》创下的历史,刷新了全球艺术品拍卖纪录。

《双轮战车》

成交额:1.01亿美元

1938年,贾科梅蒂在巴黎街头正思念着恋人 伊莎贝尔,却不幸在圣女贞德的鎏金铜像前被车撞倒。住院期间,他一直惊叹于“叮叮作响的药车”。

1950年,贾科梅蒂终于将这段回忆打造成了一件罕见的青铜珍品。2014的纽约苏富比秋季拍卖会上,《双轮战车》一出场便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经过激烈竞拍后以1.01亿美元落槌。

《指示者》

成交额:1.41285亿美元

这件作品有多个版本,1947年,贾科梅蒂制作了六版及一版艺术家保存版,除了基金会和和个人收藏,还有四版被保存在美术馆中,从未被拍卖过。

直至2015年到来,唯一一款手工上色的版本在佳士得纽约“回顾往昔”专场拍卖会中以约1.41285亿美元成交易手,刷新艺术家世界拍卖纪录。

据相关资料显示,2015年贾科梅蒂仅有117件作品上拍,却以拍卖总额2.516亿美金,居全年现代艺术家榜单亚军。虽然毕加索排名第一,但是在拍卖总额6.5亿美金的数字背后,是多达2800件作品。

可见,现在的贾科梅蒂很贵,甚至比梵高毕加索加起来还贵!

“瘦”背后的孤独 并不悲惨

大家都在执着贾科梅蒂作品中的“瘦”,有人很不能理解这样瘦长且不美观的作品为何能在拍卖会上引起轰动。

对于这些疑惑,贾科梅蒂是这么回答的: “一件大的雕塑人物,对我来说是假的;而一件小的,我也同样不堪忍受。后来这些作品就变得很细,细到我的雕塑刀一接触,它们就消逝在尘埃之中。”对贾科梅蒂来说,只有雕塑足够细的时候,它们的头足身躯才具有真实性。

当然,这其中也有他一生痴迷于古埃及艺术的原因,凡是出自于他手中的雕塑,确实能看出干尸的影子,但这些都沉淀在他内心深处,作为日后丰富他作品的素材,而真正致使他灵感迸发的源头,还是那个向他迎面走来的陌生女人。

“我对那个对面街上行走的女人的微小形体感到惊讶,看着她越变越小,而我的视觉范围则大幅度扩大,我看到的是一个四面八方浩瀚的空间。相反,如果她靠得太近,譬如两公尺,那我自然再也看不见她,连实物原型尺寸都不是,她已经侵占了全部视野,只是一团模糊……”

后来,从二战硝烟中走出来的他,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打造细长的雕塑,并将连绵战火所引发的痛苦和无奈寄托于其中。可惜的是,在不懂欣赏的人眼里,他的作品不仅丑陋怪异,还有着一种疏离感,不巧,那个年代存在的大多都是这种人。

贾科梅蒂说,他是孤独的,因而被带入了洞穿一切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升华了他手中雕塑的灵魂,他认出了所有人的孤独,所以坚不可摧。

1965春天,天正下着小雨,布列松抓拍到了贾科梅蒂淋雨过街的一幕,他扯着外套,神情自若,破旧的鞋踩进水坑也依旧淡然,他就像一个孤独的行者,但并不悲惨,就如他的作品。

谁也没有想到,进入21世纪后,贾科梅蒂的作品居然会以亿美元估价,还引得收藏家们激烈竞夺。

有人说第一次看到贾科梅蒂的作品时,就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像是漂泊了二十多年,第一次灵魂出窍,在茫茫宇宙中看到了行走的自己。

20世纪的无人问津,21世纪的举世闻名,贾科梅蒂跟大多数艺术家一样,寂寥一生,死后,却价值连城!

与萨特、毕加索交好 谁沾谁的光?

贾科梅蒂当时和大量的文学家、哲学家、戏剧家等名人交好,被人质疑“沾光”,但实际上,这是一个被沾光的过程!

比如“存在主义”哲学家 萨特,尽管他曾经怀疑贾科梅蒂患有轻微精神病,他把贾科梅蒂的工作室形容成一座孤岛,让人无法靠近,至始至终保持着距离感,但他也认可贾科梅蒂,觉得他不是愤世嫉俗的人,对他更多的是赞赏和敬畏,并从贾科梅蒂身上寻找到无数新的灵感,也找到了对于自己文学理念的系统解释。

法国作家 让·热内有一部著作写的就是 《贾科梅蒂的画室》,他曾多次拜访那间位于巴黎十四区伊伯利特-曼东街的小房间,他还在书中对贾科梅蒂的作品进行过非常细腻的描述。

“在我看来,贾科梅蒂的艺术是想揭示所有存在者甚至所有物体的隐秘的伤痛,最终让这伤痛照亮他们。这些雕塑还唤起了一种奇怪的感觉:它们很亲切,在街上行走。然而它们在时间的深处,一切的起源处,在一种至高无上的静止中没完没了地接近,后退……”

至于 毕加索和贾科梅蒂之间,几乎不存在“沾光”一说,因为他们两似乎从未相互认可,毕加索认为贾科梅蒂的作品毫无统筹可言,是在无休止的重复,而贾科梅蒂觉得毕加索的的作品过于重视装饰,缺乏追求的必要性。

无谓对错,只是对艺术的审视角度不一样罢了,不过有一点需要正名的是:共鸣永远比美更震撼人心!而对于内心孤独的人来说,贾科梅蒂的作品正有这种力量。

(图片来源于第二自然及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