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教育 >机构

文汇报 作者:童薇菁2020-03-10 09:44

原标题:虚拟课堂做辅助,非常时期成学科建设“思考期”  

每周一下午1点半,上戏表演系大一的“表演基础训练课”正式开始。授课老师、来自克罗地亚的苏珊娜教授已经早早地起床,在网线的那头等待着学生们,准备一起研读莫里哀《无病呻吟》。

同时,在“智慧树”平台上,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赵群教授全新打造的《中国戏曲程式》已成为学生中的网红课目,因为有知名京剧演员傅希如友情出镜,让学生们大饱眼福,更有不少京剧粉丝也慕名来“蹭课”,收获无数点赞。

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慕课《中国戏曲程式》截屏。 (上海戏剧学院供图) 

上海戏剧学院全面推行“空中课堂”已一周多。对一个平时训练课、实践课占九成以上的专业戏剧院校而言,转向网络授课,几乎是一次完全陌生的尝试,但基层教师们纷纷迎难而上,主动转型。“我们不仅要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方面,也要努力走在前面。”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说。

虚拟课堂做教学辅助,师生共同思考这一“学习的革命”

传统艺术类学科面对技术进步,能否做出回应?也是这次“网课实验”带来的新思考。

“‘文字+PPT+音频’的方式,不足以完全传达戏曲教学的精要,学生也容易散神。”赵群一直在思考,如何突破线上教学的“死板”,让课程变得更加活泼有趣,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受。《中国戏曲程式》是她全新打造的一门网络精品课程,课程总长11小时,包括上百道弹幕式习题,让学生边看边练。她的先生是上海京剧院余派老生傅希如。这次因为疫情“宅”在家,赵群索性把丈夫也拉过来帮忙,在《中国戏曲程式》这门课中担任客串教师,专讲生行艺术。赵群还邀请了“男旦”牟元笛一起授课,“男性如何演女角,也是大家比较有兴趣的。这门课在走向慕课、超星平台后,将作为通识课普及大众,希望专业和非专业都能从中受益。”

非常时期是学科建设的思考期。上海戏剧学院创意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副教授张敬平就意识到,恢复正常教学后,多款在线会议课程,仍可作为有效的教学辅助工具。例如Zoom可自动录制并生成线上课堂的视频,方便学生课后巩固学习,教师也可以将其作为剪辑素材使用,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充分利用在线教育技术,以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平稳融入“互联网+课程”,对全校师生而言,这次“学习的革命”无疑是可以被保留的财富。

表演系也已经将“网络名家课”提上日程,在不久的将来,濮存昕、徐峥等活跃在一线的知名演员将直接开麦与学生互动,未来将成为学校长期固定的虚拟课堂。

补上文化课短板,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表演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表演的内容是感知对手和情景。无法“在现场”,表演类教学的精髓,能否通过新媒体平台和网络技术工具,达到有效的学习效果?这是此次网课需要解决的最关键的问题。

表演系大四学生王川一开始是怀疑的。“不能真听、真看、真感受”,他很担忧,两部毕业大戏《都是我的儿子》《巴尔干妇女》能否如期上演。结果开课后王川发现,在熟练掌握新媒体工具后,大家围读剧本、对台词丝毫不受影响,反而比以前更专注了,“照以往4月份我们就结束案头工作开始排练,但今年留给我们更多自我思考、自我充电的时间,把剧本、人物读得更透一些。”

在保证形体课、舞蹈课、台词课、鉴赏课等基础课程不缺席之外,表演系的课表上还有不少空白处。“我们把这些时间交到学生自己手里,”上戏表演系主任何雁说,“学生们能做、该做的事情太多了。给他们时间看看能否找到适合自己的个性化的表演;或者静下来思考一下,感受生活的火热与生命的饱满。”“不爱读书,缺乏思考,一直是我们艺术类院校学生的短板。”何雁直言不讳,趁此机会补上训练课之外的技能与本领,发挥文化课的影响力,也是一次契机。记者看到,表演系结合每个班的实际情况有着不同的书单。这学期的书单特别长,不仅有《演技六讲:创造角色的灵魂》《二十世纪戏剧大师表演方法系列丛书》《回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表演专业书籍,还有《美的历程》《金枝》《伟大作品的隐秘结构》等人文社科读物。

上戏戏剧文学系也开展了“三读”活动——要求学生读书、读剧本、读世。所谓“读世”,就是关心时事,关注热点,关怀社会与人类。来自重点地区的表演系大三学生李佳馨身处抗疫的“暴风眼”中,每日在家隔离。网课开始后,她的生活也变得充实起来。此次疫情让她对人生、对社会、对身边人有了更丰富、敏锐的感受,“学表演,本来就应该做一个有心人,去关心时代,去感受当下。”令老师们惊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学生有了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我们主动录制声乐演唱视频发给老师,平时在课堂教学中可能会忽略的问题,一下子就被捕捉到了。”音乐剧表演专业大三学生郭佳轩和他的同学们,用网络为自己争取到了更多“一对一”教学的机会。

(图片来源于文汇报及网络)